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加坡是华人居民占77%的共和国,中文、华语的文化、教育所占地位很高。中国古典研究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为中心,中文系并不限于中国文学,还包括中国语言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在教学中也有华语-英语相互间的翻译课。新加坡国立大学是1980年由国立新加坡大学与私立南洋大学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亚洲地区中国学研究述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和印度的中国学专家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吴明罡 《社科纵横》2010,25(9):132-134
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东南沿海居民移居新加坡,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华侨华人社会。新加坡华侨华人因为移民的时间相对较短,爱国爱家思想浓厚,为保证华侨华人社会的独立,他们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创办了大量的私塾和义学等传统教育机构,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在维新人士的带动下,开始创办新式华侨学校,积极发展丰富实用的新式华文教育,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促进了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社会》1989,(10)
1989年8月8日,北美华裔社会学人协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当代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邀请美国、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等地华人社会学者参加。会议分四部分分组讨论:1.中国工业化,2.中国社会制度,3.中国体制改革,4.传统与变革。出席会议的共有60多名社会学者,都以极大热情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南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泰米尔族是一个主要民族。但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少泰米尔人,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人等。据1984年的人口普查,新加坡全国人口为252万,其中华人193万,占76.5%;马来人37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6日至8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省儒学学会主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承办的"纪念王阳明逝世480周年暨阳明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近70人(其中境外代表22名)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 8月 2 0~ 2 1日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是一次世界性的中国学盛会。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芬兰、古巴、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捷克、苏丹、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埃及、伊朗、越南、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百余名国外学者和 2 0 0余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中 ,有不少国外学者具有中国背景。这也是一个以文化为主旨 ,高层次、开放性的学术研讨会。到会发表有关中国问题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195 5年 5月 ,韩国部分中国学研究有识之士 ,如研究中国哲学的李相殷 ,研究中国文学的车柱环 ,研究中国历史的金庠基、金俊烨等学者发起创建了韩国中国学会。建会目的在于 :( 1 )筹办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 ;( 2 )出版有关中国学的学报和专门刊物 ;( 3)为会员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 ;( 4 )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研究中国学的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和加强联系 ,介绍并研究中国的学术和文化。该学会创建初期只有 2 1名会员 ,经过 40多年的发展 ,现会员人数已达 1 30 0多人 ,其中约有70 %的会员曾经留学中国 ,有 90 %的会员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的崛起和“四小龙”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讨论建立“华人共同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可能性。我们认为,虽然这种共同市场目前还不可能建立起来,但是进行这方面的讨论还是极有意义的。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儒家治国之道在新加坡的体现陆丁,周云帆译近几十年来,新加坡通过其高效的经济体制和一系列公共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功。虽然新加坡与其他国家一样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但其体制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哲学,特别是懦学的一些重要因素。本文研究这些因素在制...  相似文献   

11.
古树新枝好会题沈阳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对“儒学”有多年的研究,2004年8月曾以“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会团体之一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  相似文献   

12.
尹锡南 《南亚研究》2010,(2):158-160
为迎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诞辰150周年,印度、美国、中国和新加坡四国学者共同策划和组织了系列泰戈尔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决定研讨会在上述四国轮流举行。哈佛大学于2009年11月6—7日召开了第一次泰戈尔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泰戈尔时代的亚洲观”。2010年5月11~13日,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组织召开了第二次泰戈尔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唐磊 《国外社会科学》2022,(6):162-171+200
加加美光行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国学家,他毕生致力促进中日两国相互理解。文章回顾了日本中国学家加加美光行的学思历程,总结了他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阐述了他的中国观以及他借助中国研究反思日本社会的理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加加美光行积极推动的“现代中国学”学科与基于“共同行动论”的“国际中国学”研究范式,指出其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大都研究是元史研究、中国古都学研究和北京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国际影响.为推动元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2009年7月29日~30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起并联合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北京史研究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元大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吴原元 《社科纵横》2009,24(6):125-127
新加坡的汉学研究,开启于1881年中国派驻新加坡的第一位领事左秉隆。此后的新加坡汉学,经历了二战之前的萌芽期、二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的初创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期。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交往趋于密切,新加坡的汉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研究主题多样化和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立教授从事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多年,用力甚勤,且不断进行创新推进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洋洋40万言,即其力作之一。综观全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选题价值大,学术品位高。主题学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理论,它主张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作者对世界态度的同异。而该书则主要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别文学的角度,应用主题学理论来观照中国文人文学。事实上它是一种跨文体、跨时代的通题研究,融汇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多种较新的理论,综合海内外宏观研究的较新成果,将主题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韩“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和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就学术伦理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汝信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认为,目前学术伦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心和重视,因此,本次会议以此为题进行的讨论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副院长致开幕辞。她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8.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4,(3):147-153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问",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问家.但长期以来,人们研究较多的是他挑起1923年的"科玄论战",成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对他的学术和政治活动研究不多.实际上,他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对西方学理的输入,对治学方法的重视,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的转换,加快了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其对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唐都学刊》已然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唐都学刊》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以宏扬民族文化精神、宏扬主旋律为己任 ,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 ,力求创新 ,从 2 0 0 3年首期始 ,将以新的学术面貌出现。一、扩版为适应学术作者、读者的要求 ,增加学术信息量 ,扩大学术载体 ,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及有关部门批准 ,《唐都学刊》将原有的 8个印张扩大为 10个印张 ,由 12 8个页码扩大为 16 0个页码。二、栏目设计《唐都学刊》将以下几个栏目设为固定栏目。“汉唐研究”依然是传统栏目 ,继续为广大从事汉唐研究的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20.
德国是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直是德国传统汉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巨大变迁,德国传统汉学面临着学术研究的当代转型,传统汉学包容、吸纳当代中国研究并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成为重要的现象和趋向。从德国中国学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变迁出发,并基于德国当代中国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二元视角,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德国中国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德国中国学研究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重要性日益增长,正在发生渐进性、适应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出未来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