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五四退潮后,鲁迅的心绪一度跌入谷底。他不仅觉着“荷戟独彷徨”的寂寞和孤独,更承受着“黑暗和虚无”的撕扯和噬啮,思想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冲突之中。但鲁迅没有在矛盾冲突中屈服,而是在与矛盾冲突的搏斗中最终挣脱了袭扰和羁绊。本文试图探讨和揭示鲁迅思想内在矛盾冲突形成的原因、转换及其限度。 鲁迅思想内在矛盾冲突的产生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通透性的了解和全新角度的认识。 按照通常的看法,“天人合一”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儒、道二家为国脉民脉所系。当然,儒、道二家“天人合一”的内涵有所不同。儒家“天人合一”中…  相似文献   

2.
王建刚 《浙江社会科学》2023,(6):141-148+161
鲁迅终生奉行“拿来主义”。他很早就着手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向革命文学运动转变,他的翻译重心逐渐转向苏俄文论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并对苏俄文艺政策与无产阶级文学、“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等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除了“硬译”相关著作之外,鲁迅还撰写了大量的“译序”或“译后记”。这些文字及其对译著的“挑选”展现了鲁迅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嵇康教育思想探微李军嵇康留有作品集《嵇康集》,鲁迅曾对它进行过系统地校勘,并于1937由鲁迅全集出版初版。我们对嵇康教育思想的研究,即据此版(康集》。一、矛盾的人的本质观和教育起源论嵇康认为,世界的本原由阴阳二气矛盾运动变化而成。他说:“浩浩大素,阳...  相似文献   

4.
当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自然地会想起鲁迅。“五四”运动和鲁迅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列宁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伟大的“五四”运动造就了伟大的鲁迅;而鲁迅也在“五四”运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五四”为标志,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同样,鲁迅也从辛亥革命时的“精神界之战士”,进而成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的文化革命的英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期的个性主义思想,早为研究者所重视。日秋白曾这样断言:“鲁迅在‘五四’前的思想,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还是他的基本。”①鲁迅也对这一结论表示认可:“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了然,因为其中本会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②在留日期间,鲁迅就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③,呼吁争取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和启发“国人之自觉”。鲁迅预言,“人立而后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④。五四时代,鲁迅察觉到早期“立人”主张的偏颇,…  相似文献   

6.
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之后,反对革命者则主张按照历史进化的程序,直行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在这场政治论战期间,鲁迅发表了多篇论文,对西方民主制度和“众数”问题阐述了他的倾向性,并往往被理解为反对议会制,反“民众”这里仅对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评论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将有关事实和资料略作粗浅叙述,以供方家研究商榷。一、民主制问题的倾向性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批判洋务运动,接着批判“立宪国会”,批判鼓吹者的言行性质。他说“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中较善者,或诚痛…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作为杂文作者的现代评论派在五四后曾为新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又表现出矛盾惶惑的心理状态。他们在女师大学潮中带着一种私淑的情感和政治偏见攻击学生运动,贬损鲁迅。但他们与章士钊、杨荫榆等纠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权势”,又为鲁迅及语丝派的杂文创作创造了一种“反作用”力,使杂文在对抗中获得了繁荣,尤其带来了艺术上的重大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我国知识分子阶层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青年摆脱了旧的范畴,迅速地走上了崭新的阶段,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鲁迅原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辛亥革命前他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从而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鲁迅的思想有所触动,但他的世界观还是以进化论为核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论述鲁迅何以为思想家。鲁迅不愿你自己为思想家。一方面是因为他和那些好意思自视神圣者相反,而逃遁名份,一方面也因为“思想家”之名司列复‘作家”、“教授”等那样有容易辨识的标志,被称为“思想家”的时候,某些无聊的人就起哄。但如冯雪峰所说,“在客观上”,鲁迅当然“是一个思想家”。”’之所以当然,除了其思想的独创性内容等之外,还可以从其文化素质来看.史沫特莱说,鲁迅是他那个时代“最有精湛的文化素养的人”,具有“天才”的“各种标志”。K这并非过誉。让我们从素质考察其成为思想家之要因。真正…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魏绍馨同志在鲁迅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学洋务”过程中的思想矛盾——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对话之一》《“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鲁迅小说研究视角的转换》等文,对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提出了“新议”,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但读过他这几篇论文后,觉得他始终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鲁迅早期(本文特指辛亥革命前)是反对、漠视政治革命的。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鲁迅前期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故敢就此发表一点异议,以就教于魏绍馨同志并诸方家。  相似文献   

11.
鲁迅留学日本后期作《破恶声论》等文言论文中所用“古字”,与章太炎以“《说文》学”为基础的“小学”/语言文字之学形成了文本内外互文性的行动场。此时鲁迅语境中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古字”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自在的“存在”,其本身的敞开性使主体“内在性”的生成成为可能。鲁迅语言文字实践中体现出的求本、推源、寻根的动向,与他言说的“心声”“内曜”密切相关,“古字”及其蕴蓄的思想文化传统关联着主体的独特性、想象力与创造力。经由“古字”回溯并激活文化本根,承接自章太炎国粹主义脉络的同时也是鲁迅在历史语境中寻求民族新生之路的主体文化自觉,即如他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外国文学,鲁迅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地“拿来”。并说:“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①鲁迅所说的“拿来”,就是指要勇敢地学习、借鉴外国文艺的优良传统。曹禺和鲁迅一样具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和勇气。他广泛涉猎西洋戏剧,用西洋戏剧的艺术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他1935年问世的《日出》,深受高尔基近代剧《底层》的影响。因此,《日出》和《底层》在结构艺术方面具有共同的美学特征。两位作家都运用了崭新的结构艺术,就是“横断面”的描写。结构艺术起着组织安…  相似文献   

13.
超验里的经验──论《故事新编》的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位深具现代意识的作家。已故的唐先生就曾敏锐地指出过他对尼采的“酷爱”和小说创作中的非理性因素,这标志着他与“二十世纪新思潮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①这新思潮中,包括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等等,而对鲁迅影响较大的则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美国学者哈市就认为,“鲁迅抛开欧洲的现实主义派和自然主义派及日本的自然主义派”,“因为他根本就对现实主义技巧不感兴趣”,“他喜欢与象征主义有瓜葛”的一些作家②;荷兰的佛克马则指出鲁迅译介的作品中,“用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是“忘掉我”,他真诚地希望他和他所攻击的时弊同时灭亡.但人们一直都无法忘掉他,特别是近二十年鲁迅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近年来有些人对鲁迅毫不留情地全面否定,在学术界形成了“倒鲁”与“护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很清楚这些质疑的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的某……  相似文献   

15.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之一,1988年7月出版)以丰饶充沛的激情,纵横开阖的气度和触发幽微的笔力,切入鲁迅这个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在世界,通过鲁迅心灵的方方面面的透视,揭示出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独特品格,包括他的平平常常和他的奇光异彩,使鲁迅这个真实的有机生命体,裸露出他全部的幽微与阔大,矛盾与痛苦,进取与彷徨,使人感受到鲁迅心脉的颤动,灵魂的搏斗,给予现代人们以多方面的启迪。作者超越了以前鲁迅研究的“政治革命”模式和“思想革命”模式阶段,从文化心理角度去剖析鲁迅的精神世界,拓展了鲁  相似文献   

16.
1917年白话文运动后,鲁迅成为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但其随感留有明显的文白夹杂痕迹,学术著述更是只用文言;他批判文言晚,对汉字的反思和批判更晚。左联时期,鲁迅和瞿秋白交往密切、情谊日笃,受瞿秋白的感染和影响,鲁迅成为其汉语现代化事业的坚定支持者。1934年大众语运动后,鲁迅系统阐述了他在汉语规划建设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谋划,最终形成自己的汉语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评论鲁迅性格的时候,不少人责备地说:“鲁迅多疑”。人类,恰如鲁迅所说:“最好是不隔膜,相关心”。互相猜忌,总不大好。“疑”而至于“多”,又难免让人感到是一种变态的心理。这样,鲁迅的多疑便似乎和凭空猜想、疑神疑鬼混为一谈,而成为他性格中惹人讨嫌的缺点了。  相似文献   

18.
高长虹象他所发动的“狂飙”运动一样,飘然闯入文坛,更直插鲁迅的生涯中,给鲁迅的生活与思想以值得注意的影响;然后又飘然而逝,消逝得无影无踪,一时间连他本人也“谜”也似的不知所终了。然而,他的足迹和他的“事业”,都因为与鲁迅曾经相连而在文学史上留下印痕,值得我们追寻、理解和研究。一狂飙社是否确有一个成形的组织,还可讨论,但是,这个以“狂飙”命名的文学流派确实存在过。那群苦闷的、探索的、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们,也的确想要前进,想要奋斗,想要反抗旧社会,希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20.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