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讲究笔墨技巧的运用,注重真挚情感的表达。没有精湛的笔墨技巧,就谈不上创作,没有真挚而高尚的情感,就不可能获得感人的作品。笔墨技巧和真挚情感的完美统一,是使作品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必要条件。作为艺术行为的绘画创作,讲究“情”是其本分。作画时,作者心中首先应当有“情”,倘若作者自己都不动“情”,其作品希望观者动“情”,是几乎不可能的。“笔墨本无情之物,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恽南田正是针对此而立此论,也最为实际而辨证。作者赋“情”,作品“摄情”,读者“生情”,“情”便是在整个艺术…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根据一般的认识。艺术具有真善美的特性,而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艺术大师的艺术经验否认艺术是“美”的表现;艺术表现普。但不及“善”本身。“善”这个概念在托尔斯泰那里就是上帝的化身。艺术只能趋近,但永远不达“善”本身。艺术之“真”是情感真挚。托尔斯泰对艺术“真”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艺术“美”的否定的逻辑之上。艺术不表现美,而表现善,“真”是艺术抵达“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情,乃为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情之丰富与真挚,文章方有撼人的张力,厚重的质感。虚情假意之作,只是令人见出情感的苍白与人格的庸俗,为我们作文教学所摒弃。如之何,使文章具有撼人的情感力度?一、再现真切体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些同学写母爱,就写妈妈深夜给自己织毛衣,就写半夜给自己煮蛋汤。这样大路货的题材,显然不是真切的情感演绎,也就没有情感的张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其情感的体验亦各不相同。再现情感的独特体验,情方见真挚而浓郁。一记者问诺贝尔获奖者扬振宁为何晚年要回…  相似文献   

4.
香港是现代散文诗的天然沃土。香港散文诗具有鲜明的现代都市色彩,深厚的爱国情怀,真挚的内心情感和广阔的文化视野。香港散文诗应加强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努力反映现代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展示独立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5.
纳兰性德的咏物词在内容上反映了词人“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的个性气质,情感抒发真挚自然,同样体现了“一种凄惋处,不能卒读”的感情效果。艺术上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别样清幽,自然标格”的风格特点,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手法不粘有脱,若即若离,别有一番朦胧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巴金艺术观的基础和生命,是他的小说美学观的核心。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金一再重伸艺术要“说真话”。所谓“说真话”,就是作家真情实感的艺术化,包含两层意思:从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上说,必须具备客观的实在性,真实性;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层面上说,必须是真挚的,从艺术家的心灵中倾吐出来的真情实感,而绝不能是虚情假意。也就是说,在巴金看来所谓艺术真实,应该是艺术内容的客观实在性和艺术情感的主观真挚性的有机结合。下面我们结合巴金一生创作和言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课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情感,一切艺术作品都不能不灌输情感。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在文艺批评史上,人们一直把艺术创作的情感因素放在主要的突出的地位。俄国的文论家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爱德华·古别尔诗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认为文艺家创作时其情感越是强烈真挚,具有个性特点,其作品就越有艺术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是教育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应当以无私的师爱、真挚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楷模,艺术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吸引、目标吸引、公平吸引等较艺术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艺术的教育和再教育,使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感情真挚”是《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辞基础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动情”(《文心雕龙》)。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考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将个人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才会产生令人“怦然心动”的感染力。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听,“假,大,空”,“高、大、全”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正如庄子所言:“不精不致,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可以说,喜、怒、哀、乐都要写得真挚。有时扰伤也能打动人心,“伤心也是动人的歌”,只要是发自肺腑之音。那么,怎样才能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呢?  相似文献   

10.
艺术到底是“表现情感”还是“唤起情感”在美学史上曾经引起巨大的论争,然而这种论争大多忽视了情感本身是什么。当代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普遍认为情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情感都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具体而独特的存在。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阐释这两个传统的美学命题:艺术“表现情感”与艺术“唤起情感”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它们展示了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不同维度,扩大了艺术的外延,呈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情感,精辟的修辞为大家所知.近年来.研究学者不仅着手于杜诗的内容,更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杜诗中特殊的修辞.本文从杜诗修辞中的藏词艺术着手,一改前人对其修辞手法的批判,提出藏词的正面艺术效果,以杜诗为例,说明藏词的艺术特色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具体分析“艺术本体论”、“异质同构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艺术形式是人的创造形式,人的自由形式,它和人的创造和人的自由分不开,也和人的创造形式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分不开。艺术的形式美,不能不从人的创造和自由本性,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来分析和体验。人的审美感觉是人所独有的,但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同构性质,也是从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中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此文内容上紧扣话题“最想说的”,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感人至深的真情,回忆平凡的琐事寄托对母亲的哀思,行文流畅,思路清晰,“考场悲伤——得到噩耗——回忆琐事——懊悔告慰”,各部分衔接自然。本文成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特别是后四段,变换人称,与母亲直接对话,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情感低沉而又真挚,最后一段向母亲表态,坚强的好好活下去,告慰母亲的亡灵,情感上扬,让人看到了大灾中成熟的女孩。  相似文献   

15.
由卡西尔所创立,苏珊·朗格所发展和完善的艺术符号论美学,把符号论建立在普遍的人性论基础上,认为人具有先验的符号能力,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论的美学体系。文章侧重从艺术的生命形式和人类普遍情感的逻辑类似角度简要讨论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笔下生情呢?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作文时,只有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吐真言,抒真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是古代妇女婚姻生活情感的艺术表现,以“深情”、“忧愁”、“悲苦”、“怨恨”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成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给中国文学史宝库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教学过程不同于简单的物质授受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授受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而且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种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由此看来,要想搞好教学,教师除了对学生倾注热烈而真挚的情感和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古老的抒情诗集《诗经》,“是一个丰富而纷繁的感情世界”。文章通过分析,指出《诗经》中不同的抒情特色,或者“为情造文”,情感真挚;或者“快利畅达,强烈饱满”;或者“缠绵诽恻,沉郁顿挫”,对《诗经》的现实主义抒情特色及其影响给予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情感与形象的关系中文系91级研究生钟文华指导教师李敬敏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艺术情感论》。文章从“艺术是情感的领域”出发,回顾了中、西方关于艺术情感性的论述,探讨了艺术表现情感的性质,研究了艺术形式与情感、情感与形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审美评价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