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感觉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位"的规定性,并据以"离坚白,别同异",是公孙龙哲学的基本观点.与之相应,"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则是根据"位"的规定性,对事物进行"不过"不旷"的指称.即用现有之"名"按"位"的规定性去指称目前的"实".公孙龙的正名学说与其政治主张相表里.其正名的动机,是要求各国"位其所位",放弃兼并,维持多元共存的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2.
现存的《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颇有争议。不少研究者以公孙龙接受了某些诡辩思潮的影响,因而其论著有唯心论、诡辩论的错误为由,不承认该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公孙龙这样一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进行全面研究,特别是如何从我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度,对《公孙龙子》进行充分的估价,更是显得薄弱。本文试图对《公孙龙子》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公孙龙子》在战国后期出现,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学术现象,在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约生于公元前325年(周显王44年)——315年(周慎靓王 6年)之间,死于公元前250年(周惠公6年)左右。赵国人,曾一度做过平原君的门客。 他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十四篇,杨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但现在存世的《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中有关公孙龙事迹而成篇之外,其余五  相似文献   

4.
正名的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发生得最早。《尚书》所谓“取类正名”,《吕刑》所谓“正名百物”,还只是一般地讲到了名实关系。管子生活的年代虽早于孔子,《管子》的《枢言》等篇中,虽也有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故先王贵名”等有关“正名治国”的思想,但今存《管子》一书实为后人所假讬,未足尽信;而且它也只是一般地讲到了正名的意义,也还只是一般的“正名实”之说。比较可靠而又比较系统地对正  相似文献   

5.
<正> 现存《公孙龙子》书是一团迷雾。我在研读中深感对它必须全面考辨,否则无法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和评价。本文拟仅就公孙龙与“白马非马”的关系及《坚白论》与《墨经》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略加辨析,以求正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名是《公孙龙子》和《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契合点,《公孙龙子》和《荀子》在讨论名实关系时,多涉术语问题,形成其早熟但不尽系统的术语学思想:唯乎其彼此是术语的重要语义特征;视白拊坚缘天官是术语制定的哲学理据;位其所位是保证术语适用效果的重要条件。其中,名是包含术语的词项。在实践层面,P之谓/谓之S是《公孙龙子》和《荀子》给术语下定义的主要模式。此外,《公孙龙子》和《荀子》的术语学思想亦有其共同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公孙龙子》一书的真伪进行考辨,认为今本并不“全真”,也非“全伪”,而是“残真”,其完本应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十四篇。  相似文献   

8.
《墨辩》丰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逻辑思想,建立了较系统完善的逻辑思想体系。这主要体现在它对名的概念本质、正名的前提和原则以及划分和定义等正名方法做了创新性地探索。《墨辩》的正名思想对当代中国逻辑学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公孙龙本人称之为成名之作的《白马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白马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子·指物论》疏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指物论》的思想素材突出于墨,它是针对墨家的指物观而作的,其文体不是客难主答式对辩体,而是立、破相间的驳论体式。在对《指物论》作解的同时,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于《指物论》的新认识,指出《指物论》乃是一篇论述名物关系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11.
在"名即概念"的传统研究范式中,被称之为公孙龙思想奠基之作的《名实论》,也遭到了曲解与误读。因此,重新疏解《名实论》,对于恢复公孙龙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孙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名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 本稿侧重在批判,故在各篇译解中,先译文,后解剖,而以解剖为主。 (二) 本稿正文采用道藏本,亦间有改正者,在注中均有说明。 (三) 本稿参考的注本,有谢希深注《公孙龙子》、傅山注《公孙龙子》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名实论》作出了新的诠释与分析。认为公孙龙的“名”即事物的名称。他提出的“正名”原则 ,正确地揭示语词符号 (名 )与指称对象之间的确定性 ,而其所论名实关系 ,已不限于语义学方面 ,而且涉及到了语用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原 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相似文献   

15.
[原文] (客曰:)坚白石三,可乎? (主)曰:不可。 (客)曰:二,可乎? (主)曰:可。 (客)曰;何哉? (主)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客)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 (主)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① 之石;犹此石。 ② 拊:抚摸。此句旧本作“拊不得其 所白而得其所坚者得其坚也”,这里据子汇本删“得其坚也”四字。  相似文献   

16.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正名—用名"逻辑是先秦道家逻辑的一部分,只是《老子》讨论重点在"道"名上、《管子》与《皇帝四经》一样讨论重点在"物"(社会政治)名上,《庄子》则兼而有之。"正名—用名"逻辑是一种离不开具体内容的论证类型,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的功利性。先秦道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一部分,先秦逻辑都是此种类型,不是演绎、归纳的逻辑,也不同于佛教逻辑。正是因为"正名—用名"是一种论证结构而成为中国逻辑类型,又有别于中国哲学,但是它必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由此来确立中国逻辑之身份。  相似文献   

17.
《元朝秘史》这个书名,出现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并收入了《永乐大典》。它是蒙文的《脱必赤颜》一书的汉译本。后来出现过几种刻本,以清末民初叶德辉的观古堂汇刻本为最流行。 此书共分二集,正集十卷,续集二卷,写成时间为蒙古窝阔台汗(宪宗)即位的第十二年庚子,亦即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其时下距忽必烈汗(元世祖)建立元朝的辛未,还有三十二年之久,译为《元朝秘史》,显然是不恰当的。近数十年来,一些历史学者感到《元朝秘史》这个书名不恰当,把它改称为《蒙古秘史》,我认为也未必恰当。 从全书内容看,正集的卷一写蒙古的起源至成吉思汗(太祖)的结婚,卷二至卷十写成吉思汗一生的战斗业绩,续集二卷写成吉思汗攻打金朝及其逝世,到窝阔台汗即位为止。对窝阔台在位十多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先秦的逻辑正名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述。认为:后期墨家和荀子对“名”的语词性质和概念性质已经有了明确认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从理论上探讨“名”的外延和内涵的重要尝试。荀子关于“共名”和“别名”的思想从理论上对“名”的种属关系及限制和概括的原则作了明确的概括。公孙龙和后期墨家所概括的“偏有偏无”的划分原则对逻辑正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后期墨家所论“名”的种类已经达到了相当科学和完整的程度,这是后期墨家在逻辑正名理论方面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在先秦,尽管“定义”这个概念和定义的具体方法尚未明确地概括出来。但是,先秦各家对定义方法的具体应用却是相当普遍的,而且其定义的精确性和科学性都与今天传统逻辑中的定义方法极为相近。  相似文献   

19.
名书《尔雅》逻辑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学是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书则是名学逻辑理论的实际应用。成书于战国的《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书。中国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展到应用逻辑领域。本文以《尔雅》为例,探讨了《尔雅》所体现的名实释义系统和分类归纳方法。可以说,《尔雅》所体现的逻辑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