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他羞涩的情人》是安德鲁.马维尔的玄学派名诗。诗人在诗中感叹时光荏苒、青春难续,奉劝他所爱恋的姑娘趁年轻及早享受爱情。全诗大开大阖,想象瑰丽,激情澎湃,玄理迭出,一切紧紧围绕时空意象而展开,并以时空为基础向读者展示了假设、推理、总结三段式的抒情说理,把炽热浪漫的激情与冷峻清醒的理智完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致他羞涩的情人>是安德鲁·马维尔的玄学派名诗.诗人在诗中感叹时光荏苒、青春难续.奉劝他所爱恋的姑娘趁年轻及早享受爱情.全诗大开大阖,想象瑰丽,激情澎湃,玄理迭出,一切紧紧围绕时空意象而展开,并以时空为基础向读者展示了假设、推理、总结三段式的抒情说理,把炽热浪漫的激情与冷峻清醒的理智完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明初江右诗坛, 诗歌繁荣, 诗人众多, 但在地理的分布上, 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并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明初江右诗人地理分布所表现出的格局态势, 与地理经济、 人文积淀、 教育情形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诗人们大致相同的生活时空, 又使明初江右诗歌创作呈现出地域趋同性, 雅正即为其中之义.  相似文献   

4.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两句诗,精辟地表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时空观念。万里乾坤之大、百年时序之长都笼吸于心、眼之中。毋宁说这是一种非生理的心理感受意识,是从心、眼去把握广邈、深远的时域、空间,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时、空美学。  相似文献   

5.
一个成熟的文艺家的重要标志是他的艺术个性,而艺术个性的形成又往往在于他对生活、艺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独特理解,在于他的艺术感知力。巴·布林贝赫是一位始终踏踏实实站在生活大地上的诗人,他的诗主要是写草原,写用自己心灵抚摸过的草原。他写草原,写蒙古族人民,重在抒发符合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观念的特定感情。他是一位看重艺术个性的诗人。在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中,整个地显示着沙原般的质朴、悠悠驼铃般的自然,而在自然之中,让人体味出美的内涵和艺术的灵气。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数量多,题材广。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咏老诗反映了诗人健康的人生观和老有所乐的生活情趣,对研究白居易的生平和中唐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一九五六年,我与克家先生相识于青岛,此后也常去看望他,也读过他的一些著名诗篇,可谓相熟。但要真正认识他,还得读他的书。《诗与生活》这本回忆录,主要是谈他的诗创作扎根在生活里的真理。为窥探诗人的诗心,又拜读了他的《学诗断想》,这才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和他的诗。以上两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说透了诗源于生活的真理,连艺术技巧也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这得之于诗人对生活的细密观察。  相似文献   

8.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屡遭贬谪的生涯,使他饱经了磨难。然而,无论是黄州贫厄,还是岭南瘴雨,都不能使他在精神上摧折颓唐。他以旷达乐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笑傲人间是非,战胜逆境所带来的忧患。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他顽强地战胜贬谪生活中的贫病交困,而且使他的诗词创作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这种人生态度的思想来源颇为复杂,儒、道、释的一些主要观念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泛淡儒、道、释三家融合,却未必能揭示出苏轼人生态度的特异之处;而要真正把握苏轼面对贬谪生活的人生态度之特质,应该认识其中各种思想成分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晓平 《学术界》2007,(1):204-208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是在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生存时空下产生的现代艺术。诗人们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时空意识。透过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和其中表现出来的时空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台湾现代主义诗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4,(1)
虽然姜夔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江湖诗人大致相似,但世人对他的评价往往较为正面,许之为具有晋宋风致。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宋代特定的语境中,大致是指一个人具有超越的风神气度。姜夔一生漂泊江湖,依附别人而过。不过,他在这种生活中,却又有自己的追求和分寸,看重人格的独立和平等的交往,具有脱略外在的内心追求,从而在俗的生活氛围中,保持了心灵的距离,创造了雅的意韵。而他的咏物词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善于调动时空的距离,与其心灵追求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姜夔的生活方式和心灵追求是宋代文人化与世俗化相结合的产物,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司小同 《兰州学刊》2012,(2):207-209
曹雪芹和纳博科夫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和语境,但其有着相似的家庭出身与人生方式,良好教育培育出相似的心灵和智慧。比较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追求,是我们进入其文学世界,探寻其作品所达到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学中的岭南意象彰显了唐宋文人诗性之生命品格,其时空思维模式恰是诗人的情感心理模式的投射.唐宋诗人将自己的历史意识、人文关怀、政治抱负、生命理想投射于自然的方位、地理的幅度之中,使岭南也具有了地理意义和纯审美的功能.从岭南之时空体验中,可以看出唐宋诗人生命审美抒写的不同形态、唐宋诗学生命审美精神与观念的转化及唐宋文化思想、人文精神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那薇 《人文杂志》2007,(3):36-40
海德格尔所崇尚的诗人吟咏的不再是表达的语言,而是与他的存在等量齐观的取之不尽的词语本身。庄子书中圣人的吟咏不是抒发对生活的哀怨和不满,而是让人经验无心之言声满天地、无所不通的威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杜诗一联或一篇中时空意象与个人老病衰穷之孤独形象所构成的对比效果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来源之一.时空对个人的压迫凸显诗人深沉苍凉的孤独情怀,诗人人格生命的崇高与伟大使渺小个人置于无垠时空中所形成的"空白"艺术审美空间所含情感意蕴丰厚沉着,难以言说,于诗间纸外缓缓渗出,杜诗遂有"沉郁顿挫"之风.  相似文献   

15.
现实经验是现代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也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来源。但对于德语诗人策兰来说,诗歌创作并非从诗人个体的现实经验直接走向诗歌作品,而是发生在其个体现实经验被悬置、被扭曲的他者时空中。在此时空中,诗歌与陌异的他者相遇并对话,在向他者的敞开中增强诗歌意义的不确定性,甚至禁止对诗歌意义的具体阐释,以保持他者的绝对陌异性。同时,他者又成为诗的来源,诗人通过时间星丛和语言栅栏既将诗立于时代的现实之中,又溢出个体的现实经验,达成对诗歌意义自由的追求,让诗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6.
从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初叶,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巨大浪潮。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博爱思想,终于象春风一样吹进了这个闭塞僵滞的国度,古老的民族终于痛苦而缓慢地踏上了觉醒的长途。在当时的文学界里,苏曼殊(1884—1918)并不是第一个接受西方影响的诗人,文学领域的漫长觉醒也不是从他开始的。在他之前,王韬、黄遵宪、谭嗣同等都是提倡新学、鼓吹改革的成名诗人梁启超和王国维则是西方文艺理论的热情宣传者。但是,他们往往夸大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把文学创作视为鼓吹政治主张的号角和变革现实的直接工具,而忽视了对诗人自我心灵的发掘;在文学观念上,他们大多还沿袭着儒家的“文以载道”的旧路,很少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诗人的自我觉醒意识。与苏曼殊同期的一批南社诗人,如柳亚子等,也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较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中,时空感受和相对意识在其前期诗歌创作中比较明显而突出。具体说来,时空感受表现为:将短暂人生与永恒的时间相对应,感叹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穿越古今,索古思今。而相对意识则体现在对主客观事物的相对关系及存在与知觉的相对关系的表现上。这种时空感受和相对意识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以及对世界万物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应该赋予诗歌的内容以正能量,应该用真情去描摹生活、美化生活、温暖生活。他认为:一、生活离不开诗歌,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归宿有着教化和导向作用。二、诗歌来不得伪装和矫饰,诗人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三、诗歌要有思想的深刻性来保证。诗人应扎实学习,深度思考,勤奋写作,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徐志摩,人们便不会不想到他的《再创康桥》,不能不被其中美妙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纯真情感所陶醉。康桥,对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①可见康桥对待人影响之深。然而,究竟康桥是怎样教诗人睁眼,怎样拨动诗人的求知欲,怎样给诗人以自我意识的胚胎,也就是说,究竟康桥(包括康桥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康桥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阊阖、春宫、瑶台是屈原求索过程中提及的三处神话建筑,具有现实建筑物的性质和象征意义.阊阖以"门"的形制象征君门多重、谏言难进,瑶台、春宫则分别以形制华丽、政治地位高贵喻理想之美好,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诗人的理想追求以广阔的时空为背景,通过飞升中的时空交错和建筑物本身的时空意象展现出游的声势,体现其忧患意识和不断探索的生命价值观.最后,三处建筑亦是诗人的精神家园.阊阖寄寓诗人故园家国之思,春宫承载诗人对未来的希望,瑶台则寄托诗人对先祖的向往与崇拜.三处神话建筑以特有的文化象征意义记录了诗人精神探索历程的艰难与希望、失败和寄托,反映了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