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源自西方的“性别”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一次严肃的追问和质诘,董丽敏专著《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开始就针对当前中国文化政治的困局展开:当“性别”被我们应用于中国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乃至学科建设时,其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对于祖国西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实际意义。民族文化大型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的拍摄、制作 ,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4.
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