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南京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南京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优势 ,同时重化工特征明显、科技与经济脱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又要求南京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即大力推进沿江开发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进步 ,振兴南京装备制造业 ;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 ,加快郊县工业化进程 ;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项目 ,走核心拉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文章首先探讨了世界工业化道路概况、当今世界衡量工业化的标准及我国的现状 ,认为我国与新型工业化差距较大的两个指标是就业和城市化 ,而这两个指标与房地产业关系密切 ,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从四个方面 :信息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资源配置 ,探讨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南京房地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京沿江开发是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南京沿江开发的必然选择 ;南京沿江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之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体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阐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南京新型工业化中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裴平 《南京社会科学》2003,(11):100-103
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南京实现“富民强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讨论了新型工业化与金融业发展的关系 ,特别是分析了南京金融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要求之间的差距 ,进而提出加大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制造业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实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本文从规模、效率和运营等三个方面 ,对南京市制造业的现状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南京制造业在江苏省内和国内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重要性 ;南京制造业中的加工装配及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 ,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高 ;烟草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印刷业等行业的赢利能力较高 ;南京市制造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高。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 ,本文就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南京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而新型工业化要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处于工业中心的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原动力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的最重要平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如何壮大南京实力 ,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做大做强制造业 ,本文从做大做强南京制造业的战略意义入手 ,阐述了制造业是拉动南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优化升级是南京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南京实现“富民强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 ,同时金融业也能够在支持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本文讨论了新型工业化与金融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特别是分析了工业化进程中南京金融业的现状、南京金融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要求之间的主要差距 ,进而提出了加大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为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中部大省,湖北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10.
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 2 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发展新态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在探讨“新型工业化道路”涵义的基础上 ,提出广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劳动智力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力资源作用充分发挥的要求 ,指出了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力资源约束 ,并提出了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对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 (或者市场 )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本文着重探讨企业竞争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我国企业竞争力现状及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并对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给出了一定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中华 《理论界》2001,(3):60-61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我们必须自觉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发展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走西方国家历史上走过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 ,“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而是利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 ,利用信息化纾力作用克服工业化弊端 ,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符合我国国情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新的发展道路。一、坚持走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的战略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社会范式双重转型的两个方面 ,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首先实现工业化 ,然后再实现信息化 ,信息化同工业化呈…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我区工业化,必须抛弃传统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区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只有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走市场化道路、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实现新型工业化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定位及其对南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决定了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是中国在新世纪头 2 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发展人力资本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性化因素分析 ,对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定位 ,提出了新世纪中南京开拓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人力资本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振兴我国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立足于我国国情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保证 ,积极探索实现工业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新世纪作出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作者通过探究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因来分析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进而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新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及其途径,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大家清楚地看到搞好“高新区”发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高新区”建设和发展上,许多地方走了许多弯路。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给予必要的阐述。(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工…  相似文献   

20.
“跨越式”发展战略 ,是根据国内外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和党在新时期的新目标新任务而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质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是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