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南京市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我们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南京的软件产业 ,进一步搞好南京软件基地的建设。本文主要以南京软件园为例 ,阐述了搞好南京软件基地对南京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的意义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十六大的一个新提法和新要求。认真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深入探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以及研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若干问题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 2 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发展新态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在探讨“新型工业化道路”涵义的基础上 ,提出广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劳动智力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市场化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发展和结果.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三者的融合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信息化;要求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南京沿江开发是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决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南京沿江开发的必然选择 ;南京沿江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之路  相似文献   

6.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新世纪作出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作者通过探究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因来分析新型工业化的特征,进而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振兴我国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立足于我国国情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保证 ,积极探索实现工业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便成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与工业化作为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一项双重发展任务,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韩国、印度等国家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宜宾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为宜宾市的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从宜宾市工业化的进程和现状来看,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宜宾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既要补工业化的课,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又必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结合自身实际,处理好工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西方、拉美后发国家发展理论因其内在缺陷而导致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战略构想 ,并根据中国实际选择了实现这一跨越发展的具体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机制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双向互动 ,这种双向互动是面向世界的 ,又是立足本国的。  相似文献   

11.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我区工业化,必须抛弃传统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区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只有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走市场化道路、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实现新型工业化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几项工作。主要是努力发展煤炭企业信息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五个方面。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备条件主要指煤炭企业外部环境,如保障制度、相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南京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南京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优势 ,同时重化工特征明显、科技与经济脱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又要求南京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 ,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即大力推进沿江开发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进步 ,振兴南京装备制造业 ;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 ,加快郊县工业化进程 ;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项目 ,走核心拉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有其客观历史依据,体现了百余年来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内在逻辑性与现实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国惰,深入分析中国工业化的约束条件与影响因素,及时洞察与准确把握世界工业化发展前景的结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工业化发展模式与规律理性认识的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也是中外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共同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剖析“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背景,揭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依托后发优势理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理论和三元经济结构理论作为基础,根据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和我国工业化资源禀赋的实际国情做出的路径转换,重点阐述了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应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文章还提出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利用生态理念和和谐发展思路,剖析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即从宏观的产业发展层面和微观的制度层面来设计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时代的工业化以个性化、柔性化为主要标志,以客户需求为主导产品生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坚持不懈抓创新,政府应成为信息化的基本推动力量;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相关产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力资源作用充分发挥的要求 ,指出了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力资源约束 ,并提出了南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赵中华 《理论界》2001,(3):60-61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我们必须自觉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发展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走西方国家历史上走过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 ,“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而是利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 ,利用信息化纾力作用克服工业化弊端 ,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符合我国国情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新的发展道路。一、坚持走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推进的战略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社会范式双重转型的两个方面 ,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首先实现工业化 ,然后再实现信息化 ,信息化同工业化呈…  相似文献   

19.
金喜成 《理论界》2010,(5):199-200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信息化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严重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重点剖析了"两化融合"在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中国片面追求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已经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下降、技术创新的滞后、服务业发展的缓慢、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业难度的增加以及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注重效率的增长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转变思维定势,建立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体制,加快服务业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