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浅论孔子的“中庸”方法傅长吉,李振玉孔子的“中庸”说,熔人类的智慧和道德于一炉,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展示人类智慧和道德的“中庸”方法,既是人类思维的一般方法,又是人们修身处世的方法。一、孔子的“中庸”方法是人类思维的一般方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思维方法是...  相似文献   

3.
孔子行政伦理思想总体上讲求德政仁治,重视伦常,提倡人际和谐、追求社会安定。为规范当时“礼崩乐坏”的“行政失范”行为,孔子总结了不少行政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有:“戒奢尚俭”、“欲而不贪”;恪守“四毋”,坚持道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慎言慎行”,“不忧不惧”;“无见小利”,“和而不同”;“取信于民”、“中庸”处政等。探析这些思想对于规范当今行政人员的某些“行政失范”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孔子“三案”辩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愚民”政策、“中庸”之道的贬义性几乎成为历史定案。通过考证,阐明孔子并没有把“女子”与“小人”等同之义,“愚民”政策也非孔子的本义,“中庸”不是指“不求上进”和“无社会责任感”,从而还孔子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中庸修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的中庸修养论徐儒亲王阳明的学说,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其核心是“致良知”,而贯串于其中的方法和准则乃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中正而不偏颇,适中而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而适得事物之宜的正道。庸,有两种含义:一作平常而普遍解,二作运用解。综合“庸”字的...  相似文献   

6.
朱熹《中庸章句》对“知、仁、勇”的内涵作了诠释,认为“知、仁、勇”意在“择善”而“固执”,而且该三者既有区分,又互相关联;重要的是,朱熹对于“知、仁、勇”的诠释还与“中庸”结合在一起,而且特别强调必须以“诚”为根本。这可以为当今建构新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7.
一、“中和”美的理论基础 艺术上谈的无过与无不及的“中和”思想,正是儒家哲学的“中庸”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的美学批评的尺度。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何谓“中”,在《中庸》篇中是这样解释的,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何谓“庸”,《中庸》认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庸,是平常,节,是法度,常理。其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符合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9.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政治管理模式的转变。奠定传统治道基础的《论语》,对中国政治管理模式影响至深。本文从现代政治管理学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尽管孔子治国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人治主义色彩,但其中仍不乏现代政治管理模式的生长点:其一是“德治”中蕴涵的人道管理观念;其二是“礼制”中包含的制度化权力机制;其三是“正名”中体现的合法性权威原理;其四是“中庸”里孕育的有限性政府行动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2.
艾全民 《社区》2011,(22):19-19
“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今年4月武汉市全面实施“治庸计划”,吴家山街道田园社区响应号召,对“治庸计划”进行了积极部署,在突出整治庸、懒、散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目前“治庸计划”已实施数月,田园社区居委会有变化吗?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人才为要;人才脱颖,不拘一格。要想人才脱颖、发挥作用,就必须打破拘格的方式,制定科学的“取士”之道,消除用“庸”不用“才”的恶劣现象,加强教育、提高官德、创新机制,不拘一格——用“正”不用“邪”,用“才”不用“庸”,用“优”不用“劣”;兴衰在人,以古为鉴。发掘、遴选、使用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使其脱颖而出、发挥智慧、展示才能,推动单位部门企事业以及地方区域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和谐发展,促使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道德范畴,也是一种方法论原则。中庸之道的管理学意蕴集中表现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中:一是中庸辩证论,即中庸思想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二是中庸适度论。其“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等思想,为现代绿色和谐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改进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中庸之道”,或“中道”、“中正”、“中和”,或更简括为“中”,是孔子首先制定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孔子对“中”或“中庸”的涵义作过颇为确切的规定,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子思和孟轲又对“中”或“中庸”作了颇为精到的发挥,因而被宋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程颢、程颐称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乃至形成了一条在历史上颇有影响而又颇具特色的形而上学思想路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反中庸”与“道中庸”,是中国哲学史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内的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利用孔子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7.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总概括,因而它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文章揭示了“极高明与道中庸”和新理学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的内在一致性,论证了“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过程即超越的过程,分析了作为其理想人格──内圣外工人格的特质及内在矛盾,并简明地指出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诸家注本若干注释有误,经考证,文章认为:《任氏传》中“金城县”不在今兰州市,而是在今陕西兴平县;传奇中“坊曲”不是里坊,不是转弯处,而是城坊中小巷;东市不在城外而在城内;《虬髯客传》中“扶余国”应为“扶南国”;《郭元振》“开元中下第”应为“咸亨中下第”;《无双传》中“渭桥”当为沪桥或灞桥。  相似文献   

19.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反对“过”与“不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既不能把它视为“折衷主义”而给予过激的批判,也不能把它与“调和主义”混为一谈,逃避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是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与发扬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坚持“本体”不可知,作为主体的人只能谦虚而现实地去求知以不断扩充“现象界”;“本体”永远是一种“理想”的召唤;“本体”既不是绝对的绝对,也不是绝对的相对,而是相对的绝对;一切真知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绝对”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对的“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