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唐剑锋 《社区》2011,(29):52-52
幸福在品。而今,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可用一个“快”字来形容。快节奏,快速度,快发展,快作风,甚至连就餐.都是“快餐”。这种“快”,给人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又带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感。好像不“快”,就与时代脱节,就会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也就是主演们如何动作。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个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老婆叫黄月英,又名黄婉贞.《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对黄月英为数不多的描述都集中在一个字:丑。要知道.当时的诸葛亮.在还未出山之前就已经家喻户晓.年轻.长得又帅,博学多才,按理说.身边应该是美女如云、莺燕成群.怎么会娶一个丑女为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他就是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正是他用高明的营销手段,成功地将自己的丑女儿“推销”给了诸葛亮。  相似文献   

4.
侃爷小传     
王玉 《北京纪事》2010,(3):47-49
老北京人习惯把一些能说会道的,上至国家机密、下至油盐酱醋,无所不知、无所不谈的人称为“侃爷”。而我高中时代就有这样一位“侃爷”。侃爷人如其名,还真就单名一个“侃”字,他的姓氏在哪朝哪代都绝对属于恶俗的那一类。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之後最重要的京剧演员是谁?这问题提得尖锐,因为这一个“最”字会把许多人难倒,又会让许多人感到踌躇。的确,如果没有“最”字,人们一张嘴就会说出一大片,答案会让人皆大欢喜.但这样的“皆大欢喜”没有力量,它不足以说明目前不景气的原因。所以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冒一冒风险,回答一下这个“最”字。“最”者,当是比梅兰芳晚一辈的文武老生李少春。梅、李早年曾经合演过《四郎探母》中的“坐宫”,梅那年30来岁,李也就是五六岁,穿著特制的小号戏装。他扮演的杨延辉坐不上椅子,於是就由检场的把他抱起来放到椅子上。观众…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最讲究一个“福”字。逢年过节,随处可见大红的“福”字,让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  相似文献   

7.
张雨 《社区》2010,(35):9-9
这里所说的一字诗文,不是只写一个字的诗或一个字的文.而是将“一”字巧妙地嵌进诗文中.给诗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相似文献   

8.
熟悉     
十八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把“十八”组成一个字。就成了木材的“木”字。当这个“十八”构成一个木字的时候,你就已经具有了可用之才的潜质。十八岁不是一个终点,它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9.
说“酸”     
吟秋 《社区》2008,(3):55-55
说“酸”得提醋,说醋就得说山西了。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鼻祖是山西清徐人王来福,十分“百姓”的名字。人说火车一进山西境内就从“呼哧、呼哧,”变成“喝醋、喝醋……喝……醋”,当然这是玩笑话。一次我开车去乔家大院,路边一个一个推小车的都是卖醋的,幌子上大大的“醋”字迎风招展,空气中弥漫着酸酸甜甜的味道,停车看看香喷喷的醋,它居然是热的,感觉就像“刚出锅”。  相似文献   

10.
继承创新失误──毛泽东词平仄律分析曹文安一今人作词总是要依靠词谱的.即使不回阅、使用词谱,而依熟读的名作填写,报名作也是据由词港产生的.此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传声填词”之说.但就历史状况言.词谱当后于词而问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11.
我的住处离云龙湖很近,不需出门,站在窗前就能欣赏到湖光山色的美景。都说水能养人,我就给我的书房起了个斋号-“望湖轩”,还请一位朋友刻了一块方印章,作画题款时总会带上这三个字。其实我很少在家画画,我的画室在另外一处住地.离云龙湖也很近,只是看不到真切的湖水。“望湖轩”是一个斋号,没什么特殊含义。甚至这湖能不能“望见”,也不是那么重要,正如很多事情看到了未必就是存在,而禾见之物却可能长存于心。我想看画的人,不会探究你的作品是在哪里画的.他们关注的是画的本身。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诗经》中“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学术界的看法颇为分歧.立说繁多而论证单薄。笔者认为这类“其”字其实相当于“极”、“甚”的用法,是一个副词,从而否定了“其”是“词头”或“衬字”、“助词”等说法。  相似文献   

13.
清风慕竹 《社区》2010,(14):40-41
山涛,字巨源,西晋人,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中的老大。山涛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家里很穷,但从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且从那时起就表现得极有气量.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有一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相似文献   

14.
清风慕竹 《社区》2012,(11):5-6
在唐代,柳公权的书法大概是最值钱的,时有“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的说法。在民间传得就更神,说柳字“一字值千金”。这些虽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他的润笔费很贵却是毋庸置疑的。当时的公卿大臣、有点身份的人家书写碑志,如果得不到柳公权的手笔,那就会被人认为是不孝.足见其受追捧的程度。不仅如此,他的书法还声名远播,外国前来进贡.都专门安排一笔资金.上面写着:“此购柳书”。  相似文献   

15.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16.
是眼睛,就要充满睿智和活力──论文标题艺术初探王泽龙一、僵化的论文标题模式应予革新许久以来,诸多作者给论文拟定题目总图简便,动辄加上一个“论”字,或“试论”、“略论”、“简论”、“再论”之类,给人千篇一律,如出一辙之感。好像无“论”字就不成为论文似的...  相似文献   

17.
迟了也好     
孙君飞 《社区》2011,(26):20-20
鲁迅当年在书桌上深深地刻下一个“早”字。 这个字看着也觉得奋发舒展有硬气,而相对的“迟”字,念在嘴里就显得吃力,再看也觉得慵懒沮丧而无为。人们爱早不爱晚.“迟”字不会当作谁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19.
崔修建 《社区》2013,(11):55-55
活在世上,其实我们很少去想“世”的由来和本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字,“世”最早在金文中的写法就是在“止”上面三个笔画的尽头加一个圆点,这就是上限.底下的一横恰似下限.到此为止.人的生生死死和活动区域也就是在这中间游荡,要想超越上限突破底线都不允许:中间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打秋风     
李梅 《中华魂》2014,(22):38-38
看到“打秋风”这三个字,很多人都会说,只听说秋风扫落叶的,没有听说过“打秋风”的.这秋风怎么打,你打得着吗?打得着,《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就曾经打到过秋风,不过,那上面说的不是“打秋风”,而是“打抽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