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从新女性作家到左翼作家再到革命作家,丁玲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不断改造旧我、构建新我的革命化过程,也是她的文学实践与其主体精神彼此形塑的过程。革命化的文学形式是丁玲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艺术呈现和文学表达,经由文学形式的革命化,丁玲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形式化。丁玲文学风格的流变与其主体精神形成了同构与互文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革命文艺工作者及其文学实践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回应和主动对接,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宋代著名散文家。他总结前人散文写作经验,并结合自己写作实践,提出了独到精辟的散文风格理论。本文从“辞达”、“文如其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多样化,个性化”几方面,论述了苏轼散文风格观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核心及表现特征。苏拭的散文风格理论,在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散文一反传统知识分子对脱俗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走向世俗,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同时,她为自己散文定下的审美高度又使她超越了对俗美层次的展示与认同,成为她与一般描写生活情趣、走向世俗的作家的根本分界。张爱玲的散文以其内容与艺术上的独特个性为现代散文吟唱了一首华美别致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朵拉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女作家,多年来矢志不移从事华文写作,成就斐然。她的微型小说淡化情节,诗化语言,深化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写意笔墨,表现出幽微曲折的情感本质,风格独树一帜。她的散文看取人事代谢,思虑古往今来,从琐屑细微中发现深情大义,从喧嚣嘈杂里探究明理真谛,以纯真的自我、澄澈的自然和恣性的自由,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5.
把散文翻译实践与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探析“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中的翻译问题。首先介绍历年英译汉比赛原文的特点.其次简单介绍了散文的特点,然后用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并得出:散文的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读者欣赏到散文所蕴含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两晋150余年间,文艺美学风格、精神一方面承继汉魏遗产,另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精神。西晋文艺以诗文为主形成集大成的“华美”风格,它在西晋文艺堕入卑俗的描写中起着消极作用,而又在西晋文艺回归凡俗的抒写中发挥积极作用。东晋文艺综合呈现出“清”“淡”“雅”之美,铸成“晋人的美”的同时开启唐宋文艺美学风格。西晋文艺“华美”到东晋文艺“清”“淡”“雅”之美其实是西晋世俗精神向东晋超越精神的转向的外在显现,两晋文艺美学风格及其精神的转变提示着晋人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巴罗克与巴罗克风格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艺复兴向巴罗克时期的转变是一个新的时代精神建构新的艺术形式的典型时期。本文从历史学概念追踪了巴罗克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风格内涵,在此基础上对17世纪欧洲出现的巴罗克风格散文中的简率和放浪句式进行了微观剖析和阐述,认为巴罗克风格散文中简短而零乱的结构、表达方式的错置和异变频仍,以及呈现的快速运动节奏,都反映了作者燃烧着的激情和激荡的内心世界,标志着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因素的巴罗克世界景象  相似文献   

8.
林海音是大陆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家,然而多年来,论者大都侧重于她的小说,鲜有论其散文者。其实林海音散文产量颇丰,伴随了她的整个创作生涯。何以论者寥寥呢?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她的散文是属于“无技巧”的那一类吧。众所周知,台湾散文自60年代以来,艺术探索层出不穷,无论成败,论者大有文章可做是无疑的。在硕果累累、风格纷呈的台湾散文园地里,林海音散文确实不算耀眼的奇葩。论文化底蕴,不如林语堂、梁实秋这些前辈厚实;论古诗文的意境神韵,又不如张秀亚、暗君这些同辈讲究;论技巧的革新,更不抵余光中等后辈锐敏。看来论者…  相似文献   

9.
《女神》作为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最宏大的表现形式,它的主题和风格是在其个性主义的本质表现与其对个性主义的超越追求的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对自我个性主义本质的超越,和对自我个性主义本质在实际上的不能超越,两者所构成的内在矛盾,构成了《女神》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舒婷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是朦脆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许多诗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1985年以后,舒婷将创作精力转到散文领域,主要以散文引人注目。比较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可以发现二者都带着鲜明的女性特征,展现了女性本真的情怀。但她的诗歌和散文在风格上却差别很大。她的诗歌是忧伤、深沉、脱俗的;是充满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的;并表现出执着坚韧的追求。她的散文则是现实主义的;是欢乐、平和、从容的:是顽皮、诙谐、幽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