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扩大语言的作用,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为了便于交际,充分发挥文字的社会功能,文字就必须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因此,有文字就有正字法的要求。所谓正字法也就是按统一的标准使文字保持正确的书写形式。正字的工作在文字产生的同时就开始了。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是某一个人随心  相似文献   

2.
文字的产生意味着书法的出现,文字书写活动,即是书法活动,而文字书写教育,亦即是书法教育.殷商甲骨干支表"六甲"习辞,是最早见到的中国古代文字书写教育史料,是中国书法教育最早的范本和教育内容,标志着中国书法教育的开端.这一书法教育内容,从殷商、西周,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由于童蒙识字和书写教材的变化,以六甲为内容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教育范本,逐渐被<千字文>等新兴的字书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文字书写转为审美对象,在于两种观物立场的转换:摒弃功利或认知的立场,不将其视为实用技能或认知符号,而以无功利的心态看待文字书写本身.此时,文字书写便摆脱了现象身份,仿佛物自身般,进入审美视域.此种无功利心态是普遍的,在古希腊罗马传统中也看得到,但并未发展出书法.在汉文明独有道之周遍性思想的观照下,才使书写从平凡小技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  相似文献   

4.
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这三种意义互有关联但各有分别。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須分为正草二体。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就书法家的字体讲,那是指各家书法的风格,可以分得很多,最流行的如颜体、柳体、欧体、赵体之类便是。由于有分别,所以要说明我们所讲的是文字的形体;由于有关联,所以我们又可以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不过,所谓“书法”,是指实用性的书写说的,并不完全指艺术性的法书,所以文字的形体可以和书写的字体有关系;而和书法家的字体就不生干涉。因此,所谓演变,也即是由篆而隶,由隶而楷这些字体演变的过程,而不是指书法家法书的渊源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即汉字书刻艺术。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润育的一株奇葩,它以极至的审美价值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艺术,虽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才首次被冠以“书法”。但是它做为一门汉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形成的艺术,可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算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它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代书法家不断继承、创造、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硕果。 叹为观目的中国书法美,美在—— 1.独特的书写形式 世界上的书写工具都是硬笔,而中国书法却使用软笔——毛笔(金石铸刻是先以毛笔书之)。毛笔的  相似文献   

6.
论书法审美的历史发展与时间特性的强化傅合远书法是由汉字书写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形式,它不仅经历了由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而且也经历了由实用到审美、由模拟再现到抽象表现、由重静态的空间建构到重动态的时间推延、由理性必然...  相似文献   

7.
儒学艺术精神与中国书法刘宗超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自上而下地灌输、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儒学艺术精神的重要影响。儒学艺术精神是中国书法创作和书法赏评的重要美学原则,从而...  相似文献   

8.
研究书法史,离不开对汉字书写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纵观书法史,书法文字的书写形式由大篆,而小篆,而隶,而苹,而楷,而行……一种新字体的出现不是一时一人之功,史书上记载的每一次字体变革实际上都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整理,特殊人物对文字的整理加速了新字体的成熟与应用.从几次重大文字整理发现,文字书写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复趋向简易,由形象趋向抽象.  相似文献   

9.
书法的产生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慧平  向彬 《云梦学刊》2001,22(1):62-63
书法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是书法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与书法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书法的产生具有以下影响(一)促使了象形文字的产生;(二)书法行款方式与众不同;(三)使得书法成为-门艺术.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因素主要有:文字作为一种政治实用工具,从而使书法艺术得以产生;文人参与书法创新,使这一艺术得以升华;帝王崇尚书法,对这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书法教育制度的建立,使这一艺术规范并呈“多元”模式;书法理论的形成,使这一艺术实现了“理性———实践———理性”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11.
书写的前提首先要有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绝非始于殷商甲骨文,最初产生的文字恐怕比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契刻还要早,"史"就是参与创制文字者之一。国家建立后,"史"转化为史官,国家成文的书写基本由史官来完成。《尚书》是中国早期史官书写的成文,也是中国早期的儒学元典之一,它含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相比较,《周书》不仅篇幅多内容丰富,而且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书写模式和相当高的书写技巧,表现出鲜明的儒学意识与相对稳定的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风范,对后世成文的书写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艺术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教育本就是一门艺术。那么,数学教育是一门艺术也就应该是题中之义。本文从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及数学教育的技巧三个层面分析了数学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所具有的艺术原理,尤其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把数学教育当作一门人生艺术来从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客厅和厨房为了防油烟,大都采用移门相隔,使人觉得整洁又美观;卧室和阳台间也有用移门的,可间接借助光源,又分隔成两个区域;卫生间与厨房大部分户主都用移门,这两个地方本身空间较小,用移门可以节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起源,有实物可考者,应是半坡彩陶上刻划的符号。随着历史演变形成造诣极高的书法。史籍载有黄帝时史官苍颉造字,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商代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秦后的大篆、小篆、以至后来发展的楷书、草书、行书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汉字的书写具有高度艺术价值,会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字与书法。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书法艺术观中,其核心是尚“意”,高扬主体精神,在对唐人书法反叛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书法审美艺术体系。通过对苏轼书法艺术观的分析,可以发现他要求摆脱束缚、自由挥洒的主体精神,追求真实自然的文学艺术观念。他还提倡“技道两进”的书学观,对书写工具也非常重视,具有辩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从文字创造、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到隶变的发生,是由汉字之美到书法之美,由制作性书法向抒写性书法的转变。先秦书法决定了后世书法的审美特征和演变的基本因子,包含着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普遍性原则。考察这一具体艺术现象,将有助于深化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特性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黄庭坚在书法艺术观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二人在倡导书家主体精神、对前人的继承、对书写技巧以及文学同艺术的关系问题上,都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不同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以来 ,创造了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这些作品又提升出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而形成深透精辟的理论著述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 ,其主干就是文学艺术诸种理论思想与观念的精萃汇合。书法艺术自两汉以来开始发达 ,较之诗、乐、舞、绘画 ,本来算是晚出者 ,但也奇怪 ,它一出现 ,对于原来工具性质的文字及其书写 ,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且随之有理论的表述 ;而种种理论表述较之已有千年积淀的语言文学与造型艺术理论 ,显示出明显的超越姿态。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绘画理论资料 ,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 ,你会惊奇地发现 :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 )的“衢路”(刘勰语 )上 ,竟然起着“导夫先路”(屈原语 )的作用 ,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 ,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9.
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这些典籍的产生与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经典基本上是以口头的方式集结与流行的,到了西汉,始有整体性的书写转换,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在儒家经典传衍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文字书写的出现将口语表达做了抽离化的处理,产生了提升与变形,在理解的复杂性上便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表意。因为去情景化的缘故,文字书写为后续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歧义性,也打开了无限的释义空间。书写对于口语而言,不只是具体的内容得以记录,而且扩展了记忆的历史,使得片段的、不连贯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叙事的统一体,一种有限的具体性便融入了普遍的世界关系之中。从口传到记录成文,再演变成为有系统体式的各类文章,这就为书写和阅读的诠释学间架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式转换中,汇聚成篇的经典文本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也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来观照自我、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0.
陈华 《东岳论丛》2004,25(4):159-162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 ,在世界上 ,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因此 ,认识和学习书法艺术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