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队负责人:吴鹿呜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团队”系2007年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团队由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组成,并由名师和长江学者领衔,通过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形成了以国家级团队为核心的、相互融合的国家级“五位一体(国家级教学名师、实验示范中心、精品课程、工科基地、教学团队)”和“五项首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彭其渊教授,198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系并留校工作至今。1998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历任行车组织教研室主任、交通运输系主任、副院长和院长。  相似文献   

3.
冯晓云,女,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并留校任教至今,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长期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担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管理相关工作,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处长。  相似文献   

4.
经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批准,由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第六届年会”,于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近60所院校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联络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姜振寰教授和联络中心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张和平研究员主持。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李大明教授到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代表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向会议致辞。他说,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  相似文献   

5.
李斐英是西南交通大学校史上第三位中国教授,也是第一位讲授英文兼社会科学课程的中国教授。作为“交大五老”之一,他所具备的学术学养、教学能力与风格与其早年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有密切关联。1906年,李斐英赴美求学;1908年,在纽约州罗切斯特东部高中完成大学入学预修课程的学习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化学专业;1910年,转入雪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专业攻读本科三、四年级;1912年,通过雪城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获哲学学士学位。李斐英在美求学历时6年,所学专业及课程使他具备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精深的语言学识,并为他在西南交通大学卓越的学术事业和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机械基础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吴鹿鸣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团队"系2007年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团队由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组成,并由名师和长江学者领衔,通过传帮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形成了以国家级团队为核心的、相互融  相似文献   

7.
第22界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5日至18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空军航空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于7月16日上午9点在西南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学术会议厅正式开幕。四川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甘丽处长、张忠仁调研员,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万青教授、党委宣传部谢成枢部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鲜于浩教授、马黎书记,中南…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 2 0 0 4年 8月 15~ 19日在燕山大学举行了“徐芝伦杯力学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本次比赛分成理论力学组和材料力学组进行 ,比赛得到了全国 5 9所高校的 75名青年教师的响应和参与 ,其中“理论力学”课程有 35名教师参赛 ,“材料力学”课程有 4 0名教师参赛。评委由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洪嘉振教授、河海大学徐芝伦教育基金会姜弘道教授等 14人组成 ,均为力学界知名专家、教授。本次比赛内容分为教案和讲课过程两部分。教案为 1学时 ,内容要求 :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  相似文献   

9.
西南交通大学易思蓉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第四届铁路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铁道部铁路特色专业(铁道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届城市轨道交通中青年专家。1984年7月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10.
西南交通大学吴鹿鸣教授,1957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机械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1989年西德凯撒斯劳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讲授课程有机械零件、精密机械零件、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设计、流体润滑理论、摩擦学及高等摩擦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  相似文献   

11.
我院机械工程系力学教研室朱继梅副教授应斯图加特大学邀请于1982年9月至1983年3月到该校进行访问讲学,在这半年的访问时间内,朱继梅同志除了参观访问该校十所有关的研究所以外,主要在该校的力学研究所参加科研和教学工作,向该校机械方面和力学方面的教授、工作者作了“转子动力学”的学术报告;参加了“转子系统参数识别”的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12.
教研动态     
在山西省高等教育强校工程教学质量项目建设活动中,我校捷报频传:以马存根教授为带头人的“脑科学系列课程团队”,获得“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林海、凌建英教授获得“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以赵富玺教授为负责人的“医学微生物”课程和以肖海雁教授为负责人的“公共心理学”课程,获得“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称号;  相似文献   

13.
阮新波(1970-),教授、博导,国内著名电力电子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7—1996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并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7—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电子与资讯系任ResearchFellow,从事合作研究。1996年至今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吴玉章奖金评奖办法”的规定,经过奖金学科评审组和基金委员会的评议,首次吴玉章奖金的评选已于1987年10月底揭晓。《甲骨文合集》等十二部著作分别获得吴玉章奖金历史学、教育学、语言文字学、新闻学和世界经济学五个学科的特等奖、一等奖和优秀奖。苗力田教授获校内吴玉章奖金优秀教学奖,戴逸教授主编的《简明清史》获优秀科研奖。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国家教学基地建设,西南交通大学以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培养工科创新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了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在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全国,特别是西南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07年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河海大学共有25个项目获得资助。主要项目有:张长宽教授的“滨海火(核)电厂温排放扩散机理试验研究”、徐福敏教授的“东中国海至长江口的台风浪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吴胜兴教授的“基于早期热、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王文教授的“流域水文极值概率分布对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宋才发 教授,1953年5月10日生,湖北省武穴市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1972年11月于广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1982年1月于华中师大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88年6月和1996年6月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6年10月晋升教授。1999年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评定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评定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9年11月调中央民族大学工作后,历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皖院长兼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央…  相似文献   

18.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联络中心工作会议暨第六次学术研讨会于10月30日-11月4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我校学报社科版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进行了评优活动,我校学报社科版编辑部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编辑部。这是继我校学报社科版今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之后又一次获得的荣誉。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14年10月17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我校艺术学院张燕教授著作《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优秀美育著作一等奖。此届获得一等奖的著作共有两部。  相似文献   

20.
近日,2008年度沈阳市科技进步奖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有7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陈伯超教授主持完成的“沈阳历史建筑研究”、刘明教授主持完成的“FRP加固砌体结构研究与应用”和李亚峰教授主持完成的“煤矿洗煤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刘亚臣教授主持完成的“沈阳市房地产预警信息系统与运行机制研究”、陈伯超教授主持完成的“辽宁省上夹河镇科技示范工程”、姜绍飞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细观尺度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张延年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夹心墙用塑料钢筋拉结件研究开发与应用”4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