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圣经典故的运用上。探讨圣经典故在莎剧中的运用,对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深入认识莎士比亚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借鉴莎士比亚的艺术创作经验,都具有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又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  相似文献   

2.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经典,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这里围绕《圣经》中的典故进行探讨,认为不同的典故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圣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莎翁剧作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后来新出了多个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很多优势和亮点:首先是能再现莎剧语言的幽默诙谐;其次是能弥合莎剧中的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第三是能传达出莎剧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由此表明,曹未风先生的译文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历程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基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生活史,与其所属"国王剧团"年轻同事约翰·弗莱彻合写的一部历史剧。在该剧收入"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1623年出版)之前,它另有一个剧名《一切都是真的》。剧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显示出,戏中场景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分别执笔。在结构上,《亨利八世》明显具有晚期莎剧的某些浪漫特征。此外,在所有莎剧中,该剧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但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为舞台演出而写,绝非真实历史。本文详细梳理历史中真实的亨利八世与戏剧中莎士比亚打乱历史时空的戏说。  相似文献   

5.
《圣经》对西方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了解《圣经》,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从五个方面探讨《圣经》典故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8.
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神谱》、《荷马史诗》显示了人类历史进步必然冲决血缘亲属纽带,造成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二律背反的困窘。二律背反困窘后来更以冥冥中支配社会人生的命运形式,在戏剧类型的悲剧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基督教《圣经》为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提供了更丰厚的文化资源。黑格尔凭借巨大的历史感在理论上说明了西方悲剧精神历史反思性所蕴藏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9.
从京剧到话剧:熊式一英译《王宝川》与中国戏剧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 ,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两部戏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 ,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