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峨边——彝语称“佳支依达”,的汉语意思就是“丝绸的故乡”。在彝族中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兹住地》中说:“佳支依达是个物产丰富,彝汉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好地方”。传说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龙,修造地球到了椅子亚口时听到了母亲死亡的消息,一气之下把修造地球的棒锤丢向“佳支依达”,“佳支依达”便成了一条沟。“佳支依达”是英雄支格阿龙磨练的地方;是美女甘嫫阿妞生长的地方;是人杰地灵,民族团结,物产丰富的好地方。这里居住的彝族人用彝族最平凡、最朴实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弘扬着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  相似文献   

2.
“打马三文”是李清照晚年以“打马”为主题所作《打马图序》《<打马图经>例论》与《打马赋》三篇文章的合称。打马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博戏娱乐活动。李清照在三文中分别详述了个人的博戏爱好、改造后的打马游戏规则以及由小游戏所衍生出的大情怀。“打马三文”是研究李清照一生业余爱好的重要资料。文章从女性视角审视了男人世界的博戏活动,探索了三文内蕴的娱乐趣味。  相似文献   

3.
博斯腾湖。博斯腾,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一称巴格拉什湖,古称“西海”。位于博乐县境内,面积96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为新疆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的渔业基地和芦苇基地。全湖景色绮丽,犹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整个西藏被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故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在藏语中称“博”。唐代称西藏为“吐蕃”,元代称“乌斯藏”,清朝初期称“图白忒”,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有“西藏”这一称呼。西藏现有6个地、市,74个县,193万多人。其中藏族占95%,其余为汉族和门巴、珞巴、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及橙人、夏尔巴人。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首府为拉萨。  相似文献   

5.
原在旅顺的唐崔忻刻石是大祚荣所创立的渤海地方政权自称为“”的最重要的实物证据,“震国”则为早期的他称,而“渤海”则是唐朝中央与大祚荣地方政权后来都能接受的正式称号。  相似文献   

6.
由丰子恺撰写的《梵高生活》一书,为梵高37年世间生活的年表记叙.丰子恺认为梵高是不单为艺术家或技术家的“人”,要读懂他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在丰子恺看来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他称梵高为“太阳的恋人”,称在太阳下作画的梵高为“以火向火”.  相似文献   

7.
“盍(hé)什”,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方叫“壳什”。汉话称“过新年”,“新年传统歌舞节”或“拉歌节”。  相似文献   

8.
安禄山祖籍为昭武九姓康国考文川学术界都知道安史之乱总头目安禄山是“杂种胡人”,但他的祖籍究竟在什么地方?《资治通鉴》卷214称其为“本营州杂胡”,《新唐书·安禄山传》称其为“营州柳城胡”,《旧唐书·安禄山传》称其为“营州柳城杂种胡人”。根据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9.
“平实精详,实事求是,卑毋高论,通经致用。"这十六个字,是历代学者对中国古代学术的纲领性总结。今天,“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最可宝贵的经验。汉学十六字和毛泽东思想有哪些内在联系?毛泽东是如何继承优秀古代文化遗产的?本文试图以这十六字为线索,探讨一下毛泽东思想、性格和作风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0.
勤劳、勇敢的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自称为“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称,含有“高贵”的意思,“傈”,一般是指人或族。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峡谷地带,还有楚雄、德宏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木里,攀枝花的盐边等地。涛涛的江水,美丽富饶的峡谷、平坝哺育了傈僳族人民,炼就了他们顽强的性格、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就是他们物质文明的真实写照。 傈僳族服饰多种多样,地区不同,服  相似文献   

11.
满族采参     
“东镇三宝”:人参、貂皮、东珠,而人参又为三宝之首。满族称人参为“沃尔豁达”;东北土语呼为“货”、“根子”、“棒槌”;而汉文典籍则又称为“人葠”、“人微”、“神草”、“地精”、“人御”、“鬼盖”等。苍莽的长白山野,是我国盛产人参的宝地,也是满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族,是明朝末年以建州女真部族为主体的女真部族与蒙族、汉族及东北其他部族逐渐融合的共同体。“满洲”这个名称1635年正式出现,而其主体“女真”之名,则早在十世纪初,就见称于世了。到十四世纪后  相似文献   

12.
侗族名称考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很早以前,他们的先民就劳动、生息、繁殖在今天的黔、桂、湘三省(区)接边的山区。 根据史籍记载,隋唐时期,在这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始设“羁縻州郡”。宋沿唐制,并以“峒”为“羁縻州郡”辖地的行政单位的称谓,时人习惯称这些地方为“溪峒”,  相似文献   

13.
李佩伦 《回族研究》2003,(4):118-120
1994年12月,由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李纯博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千人云集,名流荟萃,艺苑一时传为盛事。书画大师常任侠有“青年书艺,各体兼工;努力不懈,终至大成;欢喜赞叹,社会扬名;光辉四射,照耀神京”之誉。其时,纯博正值而立之年。此后,纯博更是勤于主业。策划于舞台前后,执导于屏幕内外,为戏曲艺术振兴殚精竭虑,多有建树。执导1999年中央电视台“吉祥九九”春节戏曲晚会,纯博如行如草,大笔挥洒,以其立意新颖、底蕴深厚、别开视角为广大观众称道。当是他蓄势良久,适时勃发。此后执导2001年、200…  相似文献   

14.
土族是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朴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看看这些造型各异,端庄大方的“扭达”,就足以令人深思遐想,肃然起敬。(图见封三) “扭达”是土族对其已婚妇女头饰的称谓,系古老的头饰。分别有形似圆饼的“托欢扭达”(也叫绊绊切扭达),汉语称“干粮头”(图一);有形似三支箭的“捺仁扭达”,汉语称“三叉头”(图二);有形似簸箕的“适格扭达”,汉语称“簸箕头”(图三);有形似铧尖的“加斯扭达”,汉语称“铧尖头”(图四);还有形似漏凹槽的“雪古浪扭达”及其他形状的“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之多。 这些称为“扭达”的妇女头饰,分布于互助土族聚居地区。基本上是一个地方一种“扭  相似文献   

15.
二酉藏书洞     
<正> 我国古书中常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为“学通二酉”、“学富二酉”,称某人藏书丰富而珍贵为“家藏二酉”。何谓二酉?据商务印书馆1984年修订版《辞源》二酉条解释:“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又引《太平御览·荆州记》“小酉山上石洞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世称藏书多曰二酉,本此。《荆州记》乃是南北朝时代私人撰写的方志,遍述荆州地方乡国灵怪、人贤物盛以及山水郡邑  相似文献   

16.
初冬,在昆明仍然是树翠花红。但是,当我坐汽车往滇西北行驶三天之后,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塞风怒吼,白雪如银。就在这被人们称为“风雪高原”的地方,我访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一个藏族连队。这个连队是1953年成立的,干部和战士都是摆脱奴隶生活后成长起来的藏族新的一代。他们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继承和发扬了“老八路”的传统,许多人成了“五好干部”和“五好战士”,不少人光荣  相似文献   

17.
博塞是至今在我国、包括藏族地区仍广泛存在的一种陋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子即主张“一政曰禁博塞”。古人以“博塞长奸邪”,败坏社会风气,甚至令人倾家荡产,故明令禁止。在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唾弃这神陋习,根绝赌博行为。 藏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研究至今还很薄弱,故本刊选登了本文,意在推动此方面的研究。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藏汉两族是密不可分的,交流是全方位的,即使在博戏娱乐方面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尼泊尔王国位于西藏的西南。在古代,西藏人称其为拍隅或洛拍.敦煌文献吐蕃史料记载:“猴年,赞普(吐蕃国王)夏季居住在拍波(尼泊尔)。”在洛钦·汤拉的记载中:“我们在洛拍(南部尼泊尔)是胜利者”。尼泊尔称西藏为蕃。在公元695年尼泊尔所颁布的古代历史文件中,称西藏为蕃、卫斯提。当时这一文件明白无误地宣称,吐蕃占领着波和达这两个地方。  相似文献   

19.
吴刚 《民族学刊》2022,13(9):100-107, 163
中国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的氏族组织由“哈拉”构成,而且都有“乌力斯哈拉”。文章结合博穆博果尔、卜奎这两个历史人物,探讨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有的“乌力斯哈拉”的关系。经研究认为,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有的“乌力斯哈拉”属于“民族互渗”的交融现象,博穆博果尔、卜奎是这两个民族共同认同的历史人物。博穆博果尔和卜奎的事迹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生动实例。这充分说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融汇聚的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实组成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西藏远古史一“博”称谓的由来吾侪之境域,最初便唤之为“博”。此称呼如何形成,其内涵又是什么,在西藏王朝史和宗教源流史中没有发现对此术语之解释。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根顿群培在其所著《自史》中,对此称呼作了最初考证。详细论述参见该原著。其中指出:“所言‘博’一词,诠显何义耶?或是此乃随意立名,无意义可言也。”继而又说:或是将王名立为地名也。如依“雍仲本”教派所见,“谓初名本境,后渐转变成博境。”此等说法尽管作为参考材料提出来,并未断言,然而更使我们赞同这位学者的用意。何况,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