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一直密切地关注时代文化洪流的走向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她用个体生命的触须探索时代和世界,凭借自身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力,面对现今社会的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等不尽如人意的情感困惑难题进行艰难的探索.比较客观、现实地审视现世爱情,从而体现出对爱情神话解构,对现实爱情的认同以及爱情与情欲的分离,即顺世爱情观.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编制新的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经过对527名大学生的测试,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虚拟情感、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职业规划压力和爱情满意度等8个因素构成,其中爱情满意度又由爱情悲伤因子和爱情幸福因子构成.大学生幸福感量表共有43个题项.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的适用有一定范围.  相似文献   

3.
杨中华的短篇小说《当时的月亮》以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新时期石油人的情感浮沉.作品围绕着主人公苏绣的婚姻生活变化这一主题,对爱情的自由选择与人的命运问题进行阐释,向读者抛出友情关系、爱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社会关系在日常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这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婚姻和爱情都是需要维持的,当恋爱变成了婚姻之后,以前的一切美好都随着时间烟消云散.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维持情感的话,那么我们的婚姻生活就会出现问题.在此提醒大家,维持情感要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 平等是亲密关系维持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爱情与婚姻中,长期的公平更为重要,幸福的夫妻大多不会斤斤计较自己付出几许,收获几许,而是追求一种大致的平等,即付出多少和得到多少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5.
姚云 《理论界》2012,(11):110-113
基于经验论,爱情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是情感共鸣。爱情的主体是自我,对象是他我。他我的出现,势必会涉及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意识就会产生道德。爱情内在的含有这样一些道德特征。它是自由和自然、情感和理性、实践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应由主奴意识上升到平等,并与利益有着一定的关系。弄清楚爱情的发生机制和道德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确保它的稳定性和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家庭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形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边际性人格.它直接反映在爱情婚姻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情感与功利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场"婚变"事件.新时期小说作家套用我国传统文学的"负心婚变"叙事模式,演绎进城乡下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流露出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村道德立场,折射出知识者自身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7.
邓瑗 《兰州学刊》2013,(9):65-69
民初小说家由爱情人发展为爱国家的情感设想,在叙述中未能得到实现.从文本呈现的情感体验来看,情感主体越出了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陷于无法把控的境地;强烈的情感总是将他们引向悲情的处境,并导致了对情感的恐惧;在幻灭与漂泊中,情感最终被演绎为人性的原质,如同塞壬的歌声,是人类极度渴望却又不得不抵抗的诱惑.而正是情感设想和叙述实践的悖谬,提升了情感在民初小说中的独立价值,达成了启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友情与亲情、爱情三足鼎立,平分秋色。如果说亲情根源于血缘,爱情根源于“性”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那么,友情则是纯粹的“情”缘,联系人间真正友谊的惟一纽带是情感,这里拒绝其他任何非情感因素的介入。如果说亲情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是任何人...  相似文献   

9.
《离骚》和《九歌》中抒写“人神恋爱”的章节都以爱情的发生发展为基本线索,它们不但有着如出一辙的情节模式,而且情感意绪都笼罩着孤独、迷茫的色彩,然而爱情的追求不在爱情本身,而在于情感的安慰作用,它裹挟着诗人屈原的命运悲剧和人格力量,成为情感的载体和个体情绪的发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元稹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但并没有因此而忘情莺莺,只是为了"事功"而"忍情"放弃,这于道德层面当可指责,于理智和情感关系层面当可借鉴.他对爱妻之亡故悲痛不已,但他也续弦再婚.这种爱情婚姻的复杂情感和态度其实是一种常情和常态.还原真实的元稹才是正途.  相似文献   

11.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朱淑真诗词爱情心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淑真是宋代女性文坛继李清照之后又一颇有成就和个性的女诗人,她的爱情诗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又由于她一生受情婚姻的不得意,诗词中又颇多怨恨之语,流露着她在生命中的真切体验。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朱淑真在诗词中表达着她对爱情的幻想和憧憬,同样也在诗词中发泄其对不幸婚姻的苦闷和郁怨,最终在弧寂和绝望中抱恨而死,从她的诗词创作中可以触摸到一个闺阁女子一生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3.
李渔擅长写艳词,《耐歌词》中艳词居多。或状女性态度衣饰,或述艳遇与艳情,或写思妇性苦闷,或用艳语暗示性行为;通俗中不乏雅致,秾丽中稍涉淫亵;艺术上趋于曲化和戏剧化,在清初词坛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曼殊诗歌的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涛  李志生 《河北学刊》2002,22(1):109-112
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 ,本文对苏曼殊诗歌所体现的革命激情与个性主义、独立人格与污浊现实、炽热爱情与佛门戒律之间的冲突及其引发的灵魂深处的痛苦做了真实的展现 ,并由此论及了苏曼殊诗歌所具有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郑群 《殷都学刊》2006,(4):52-54
《诗经·国风》和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它们的繁荣说明古老的中国也曾经有过发达的情诗。它们相隔千年,在以爱情、女性为主题的共性下,从社会背景到文体风格等也存在着诸多盖异。  相似文献   

16.
《国风》婚恋诗的"两个系统"及其历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 《北方论丛》2002,(4):62-68
<国风>中的婚恋诗分属西方系统和东方系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气质.究其原因,一是地城差异导致的自然环境之不同;二是西方和东方文化属性上存在的差异;三是农业传统和新兴商业经济基础的差异.<风>诗中"两个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两周之际剧烈时代变革下,经济因素与文化精神之间互动前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精选了艾米莉.迪金森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8.
杨雨 《云梦学刊》2002,23(5):59-61
温庭筠的诗词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晚唐由诗入词的线索与途径 ;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词”的文人 ,温庭筠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畛域 ,不仅是晚唐艳情诗坛的重要诗人 ,更以他的艳词创作直接开启了晚唐五代香艳的词风 ,并且奠定了词以婉约为正宗、词为艳科的正统地位。温庭筠的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文人诗歌的接力棒从诗传递给了词 ,开启了宋朝一代文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20.
爱情诗的兴盛是中晚唐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中晚唐士人“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时代精神 ;由盛唐诗气势雄浑、境界阔大到中晚唐诗意绪细赋、境界狭小的审美趣味的变迁 ;中晚唐“崇侈游宴”的社会风气促使爱情意识的产生 ,是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