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文兵 《社会科学》2005,1(5):74-78
道德制度无论从制定、遵循还是实施过程来看,均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与成本消耗,因而可以从成本收益角度加以分析。对道德制度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不仅有利于降低道德制度的运行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道德冷漠与制度要素的关系出发,探究道德冷漠的制度性诱因和制度性障碍,再以不同类型的制度为视角分析制度性要素对于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不同影响,进而构建消除道德冷漠的不同类型制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道德动机、道德行为到稳定的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有迹可循.从制度伦理的角度考虑,制度对道德的影响存在具体的机制.正义制度可以降低个人及社会道德成本,形成乐善好德的风气,使社会管理变得简易、有效且人性化.制度的正义价值强化重复行善的意愿,利于形成善的道德习惯;相反,制度的非正义强化行恶的动机,进而推动恶的行为定型化、习惯化.同时,制度文化的熏陶是无形的,道德习得离不开制度文化的熏陶.若制度沿着良性的轨迹发展,相应道德演变也处于良性的循环当中,形成合理的路径依赖,使人们在道德的利他中通向利已;但若制度演化形成反向的路径依赖,则易于陷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动机、道德行为到稳定的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有迹可循.从制度伦理的角度考虑,制度对道德的影响存在具体的机制.正义制度可以降低个人及社会道德成本,形成乐善好德的风气,使社会管理变得简易、有效且人性化.制度的正义价值强化重复行善的意愿,利于形成善的道德习惯;相反,制度的非正义强化行恶的动机,进而推动恶的行为定型化、习惯化.同时,制度文化的熏陶是无形的,道德习得离不开制度文化的熏陶.若制度沿着良性的轨迹发展,相应道德演变也处于良性的循环当中,形成合理的路径依赖,使人们在道德的利他中通向利已;但若制度演化形成反向的路径依赖,则易于陷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中一直有所谓“法律是低层次道德”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逻辑前提虚构,而且在中国还与传统“法刑观”和“德主刑辅”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法治文明中的法律是基本的道德。所谓基本道德就是能够也需要转化为法律的道德。基本道德是社会生活有序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可忽缺的道德。基本道德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基本道德的维护通常不能仅以道德的手段,而且主要以法律的手段,故出现了基本道德向法律的转化。同时,基本道德也是非基本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尊重基本道德是非基本道德的前提。非基本道德不得违背基本道德,更不能破坏基本道德。这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生活都浸渗着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思想,现代社会力图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种道德回报的思想与做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的认识、阐述和宣传,实践中也远没有达到自觉、规范与统一。从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保证伦理公正、建立良序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7.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实质是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追求,这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当下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等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让大众选择道德的方式追求利益 ,靠道德说教和制度安排的协作。由于目前大多不道德行为的出现都不是因为无知 ,证明是我们的制度安排不够有效。导致制度低效的原因是制度本身存在结构不完整、体制不合理、缺乏预见性等缺陷。要想有效制约损人利己行为 ,除了要修正既有制度缺陷 ,还得增设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制度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 ,有效制约损人利己行为。但对它的全面建构 ,必须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9.
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是否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与不可或缺的必要性,须将道德与制度进行比较才有可能厘清。通过比较可知,二者既存在诸多差异,也存在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些差异和互动关系表明,道德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杨璐  黄喆 《南方论刊》2009,(5):32-34
预期违约制度来源于英美法,现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规则,我国1999年《合同法》在引进预期违约制度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建设的制度伦理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道德建设是一项改造主观世界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说服、教育和引导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式,但是要保证道德建设真正取得成效还需要有制度伦理的关怀和支持。为此,必须把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加强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有了惊人的突显成就。但道德建设,重塑道德权威仍是一个不可忽视且万万忽视不得的大社会问题,笔者从我国道德精神现实状态,改善现状,促进道德建设措施等方面构建本文,希望民族精神、民族本质与现代化进一步切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信访制度从制度均衡向制度非均衡的转变,指出虽然信访制度的净收益小于零,但与其它权利救济模式相比,仍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我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废除信访制度,而是应当在加强信访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的同时,确立司法救济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的论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制度的秩序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吉忠 《学术界》2002,(6):62-82
在自由被确立为现代社会及现代人首要价值取向的情况下 ,如何达致社会秩序的问题凸显出来 ,构成关涉影响现代人生存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解析现代社会秩序问题诸方面基础上 ,提出自由秩序生成的制度路径。论文从稳定、发展、博爱、共享四个角度 ,分析了现代制度生成自由秩序的内在机制 ,即预期机制、激励机制、宽容机制和妥协机制。针对自由秩序的僵化问题 ,论文最后分析了因制度刚性而产生的自由秩序的僵化趋势 ,并提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包树望 《理论界》2011,(12):89-91
蒲松龄的道德生命实践说明他有着强烈的道德理想追求和道德孤愤感,聊斋道德故事蕴含着这种道德理想追求和对人类道德沦落的孤愤之感,也蕴含着他的道德思想,但此道德题旨在现实中知音难遇,从而促生了另一重的孤愤感。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组成,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进步就在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本文从社会共生论的视角探讨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共生规范--道德的共生功能.重点研究道德作为内在约束条件的共生规范,其共生功能的表现形式、特点;道德共生功能的实现条件;在当下中国,发挥道德共生功能的有效载体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康德道德认知主义的经典结论是道德之外没有道德动机,而哈贝马斯的道德哲学却赋予民族-宗教生活传统以道德动机的地位。不过,道德之外的道德动机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动摇理性的自由认知对道德形成过程的决定作用,并没有破坏道德认知主义的基本原则,相反,感性的道德动机重新被理性的道德认知所整合。因此,哈贝马斯的道德哲学是对康德道德认知主义的修正和深化,而不是对后者的放弃。  相似文献   

19.
杨少涵 《江淮论坛》2010,(4):70-75,175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之心的特点是外向性和逻辑分析性。对心之两种功能的不同侧重或取舍,是后世儒家孟荀之争和朱陆之辩的根源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逻辑起点的“经济人”和“道德人”概念 ,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理想类型 ;“道德人”和“经济人”理论上的疏离不仅带来了理论范式上的歧争 ,更严重的是 ,由此带来的制度安排也有悖于行为主体的真实选择 ;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应在原来假设的基础上各取所长 ,这样才能较真实地反映人类行为的多层面相 ,进而不断优化现实中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