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十九世纪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可被看作是一场反幻象运动.它把此前的现实主义艺术视为幻象主义,认为它们在给人提供虚假满足的同时蜕变成了政治统治的帮凶.现代艺术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审美幻象,其反幻象主义策略包括以丑代美的反审美艺术,以凸现艺术表现的媒介和形式来消解内容的反再现艺术,以及用现成品来取代艺术创造的达达和波普艺术等.反幻象主义的许多艺术主张并非无可挑剔,它仍旧不过是逻格斯传统改头换面后的延续而已.  相似文献   

2.
在布迪厄对康德美学进行猛烈批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美学"这一术语的合法性:巴迪欧提出"反美学",舍费尔采用分析美学,利奥塔重谈崇高,他们都对"美学"这一陈旧的名号展开攻击,因为美学话语似乎要取代艺术品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对"美学"的不满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美学也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要对艺术品取而代之,相反,正是因为美学的存在,艺术方能被识别。历史上识别艺术的体制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影像的伦理体制,第二种是艺术的再现体制,第三种是艺术的审美体制。美学的出现正是一种新的艺术识别体制的诞生,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再现体制的艺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依赖,从而为更为平等的艺术形式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3.
唐铁惠 《江汉论坛》2001,1(7):82-86
"再现说"是一种艺术宇宙一元论,也即实际生活本体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包括了曾经盛行和当下仍有影响的诸如"现实摹仿论"、"形象真理论"、"第二自然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各样的"客体性理论".所谓"艺术宇宙"是指以艺术、实际生活(感性事物)、艺术家(心灵)、艺术欣赏者(内外感觉)来概括、类分、界定、标示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主观客观、感性理性之所有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在其它任何总体性宇宙之外或之内,与一切包罗万象的总体性宇宙大小等同."本体"则是指在知识论上为(投影性)现象事物的实在和来源,从而在价值论上必然是高于或优于现象事物的存在."再现说"肯定实际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本体和艺术宇宙的最后实在,即是相应确认了艺术不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和独立性,只是实际生活的观念性假象或投影,和价值论上不及实际生活的低级事物.以"假"论艺术,正是一元论的"再现说"之理论核心、认识起点或全部秘密所在.然而,根据辩证法我们不难发现和证明,将艺术宇宙一元化,归艺术于实际生活的假像范畴,这不仅根本否定了艺术存在及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最终虚无化了实际生活本身,勾消了整个艺术宇宙.  相似文献   

4.
对于"在场"这个词,没有一种字典含义或者权威讨论可以确定它的意义,以使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接受.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我们有很大对其意义进行调整的自由.事实上,在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唯一切实可行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当试图满足这一要求时,我将其与再现相联系.我要关注的是再现的一种变型,在此意义下,过去被允许以一种"偷渡"(鲁尼亚)的方式进入现在,以至于在历史再现中,过去在字面上也成为"现在".在分析历史再现的这个变型过程中,我采纳鲁尼亚所使用的所谓"平行进程"观念.  相似文献   

5.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张丽妍 《理论界》2005,(12):157-157
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起源于对生活的关照。没有生活、人类的意识活动及人类自身也不复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实际上是生活的产儿,不管这骄子对其母是忠实抑或叛逆,它都无所否认这先天的血缘关系,它的躯体里总有母体遗传的基因,只不过是在态度上有亲近与疏远之别罢了,这种亲疏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有再现与表现之分。再现的艺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作品里应该有生活中物象的塑造,生动的物象使人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  相似文献   

7.
“情景再现”是当前电视法制节目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以复现逝去的情景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显示出特殊价值.它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但同时又削弱了新闻真实.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完整地再现事物原貌,把已经逝去但人们又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情景再现”呈现到观众面前而又不失真实,是电视法制节目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8.
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材料的真实取代了错觉艺术的虚拟,材料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受到关注和肯定,物质材料不再是形象的附庸,而成为再现精神语言的载体,在艺术的外延得到拓展的同时,审美视觉形态不断丰富,也更敏感、更直接地传达了个体的意识观念,体现了艺术发展的价值,从而完成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再现精神.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史学内在地包含文学,但史学并不因此失去客观性与科学性,历史真实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休谟从经验主义哲学理论中择取了两个关键的概念"同情"与"再现",以此展开了对于悲剧问题的论述,不仅表明了他的艺术批评观点,同时更是对于经验主义哲学中"情感"理论的完善。他指出了人们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净化与提炼,正是艺术使我们的情感赋有了形式,使其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由此情感具有了某种塑造我们性格和认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