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08,(8):I0003-I0003
吴来露,1966年元月出生在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的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黄山古徽州歙县。现为新安画派研究会会员、新安醉墨山庄艺术联谊会会长、国家公务员。业余醉迷于书画,尤长于画竹,是一位富有成就的青年墨竹画家。他的墨竹深受儒雅名士的喜爱,得到皖籍书画名家章飙、汪观清、黄澍、方见成、鲍加、胡华令等大家的普遍赞赏,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兴起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都是在人物画有了长足地发展之后,从人物背景的附庸地位,逐步走向独立。但由于社会文化土壤差异,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西方风景画是在文艺复兴盛期,经历了一百多年,在几个国家共同努力下,从威尼斯画派开始,产生了带有城市建筑的风景画,这是独树一帜的新画种,对以后西方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审美趣味上迥然不同,它追求质感、量感、空间感的形、色方面,文艺复兴后,著名的风景画派和名家日渐式微。中国的山水画比西方风景画的兴起提前了一千多年。“西历第五世纪,中国绘画已…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4.
明曹昭的《格古要论》有一段这样的画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这就是“后李唐画派”之山水马远风格。马远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至于其它景物,更是精减到不能再精减,画面上常留下大片空白,以表现空旷渺漠的氛围,这在中国画美学中为“虚中育实”,简化构图之目的在于追求含蓄之美,给观众以丰富想象余地。从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十分独特的画派。夏圭近似马远,亦在观察方法和提炼形象的能力上,与马远有共同的特点,构图简…  相似文献   

5.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中论述了黄逸宾山水画情、逸、神、掘的风格以及画如其人、艺贵创新的艺术特色;黄老在任浙江省文化局长、省文联副主席、杭州大学党委书记等职,其山水画别具一格,在浙江乃至全国颇有名声。黄逸宾的山水画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发展到极致,把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文章作者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充满了希望,明确指出了中国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颜水生 《东岳论丛》2023,(1):98-104+192
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跨媒介特征。作家借鉴绘画艺术构造了“万象在旁”和“有色之画”的境界,通过声音描摹构造了“群籁参差”和“无声之乐”的境界,通过镶嵌诗词曲赋达成“温故知新”和“诗骚之境”。由于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都有浓烈的抒情特征,小说中的画面、声音和诗词曲赋既能加强小说的叙事作用,又能增强小说的抒情效果。新世纪长篇小说是统摄绘画、声音和诗词曲赋的艺术整体。在长篇小说中融入绘画、音乐和诗词曲赋的技术和艺术,不仅体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努力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攀登精神,也表现了新世纪中国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乃至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本文不同意以往有的研究将《林泉高致》归于道家学派影响的画学著作 ,文章通过对郭熙生平的考证 ,认为郭熙与北宋理学中的重要人物有密切的接触 ,《林泉高致》在主导思想上反映了北宋理学的重要倾向 ,这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次由隐者的立场转变为士大夫阶层立场的画学著作 ,被称为“郭氏家法”的养性、持敬、恪勤、主一等理论与理学有惊人的一致性 ,而其著名的“三远说”也体现了理学的精神旨趣。由此作者认为 ,《林泉高致》是继《乐记》、《文心雕龙》之后 ,又一部体现儒家旨趣的重要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山水画中 ,有一种烘染技法 ,是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廊外部 ,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加强表现效果的画法。在意境的开拓与延伸上 ,往往以雾锁烟笼、山色渐青 ,写春之融怡朦胧 ;以山翠欲滴、穿云瀑布 ,写夏之浓郁勃发 ;以天如水色、落叶铺金 ,写秋之萧瑟萧条 ;以烟云黯淡、水浅沙平 ,写冬之寂寥苍凉。正如刘熙载所言 :“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这种表现技法 ,我们称之为“烘云托月”法。“烘云找月”语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夫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 ?欲画月也 ,月不可画 ,因而画云 ,…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与山水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水诗与山水画章尚正山水诗、画之于诗坛、画苑,由附庸而蔚为大观,各领风骚百千年。“诗画相表里”,这对姐妹艺术的互相生发汇融,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丰富可谓作用非凡。一、山水待回的周须异步山水诗与山水画兴起于何时,历经多年聚讼,学术界普遍赞同界定在晋朝。山...  相似文献   

11.
“诗画合一”,也叫诗画一律,指画面的诗意追求,这里的诗和画,都狭指山水诗画。 该词出自苏轼《蓝田烟雨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另一诗也提及:“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合一,分表面结合和内面结合。表面结合表现为诗象画和画象诗,内面结合则为一种美学命题,表现为情景交融,借物传情,较委婉含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基本上沿其后者而不断发展,诗画合一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主要追求内容。  相似文献   

12.
老庄哲学对构建中国美术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术形成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本文诠释了老庄哲学是黄宾虹艺术理论、艺术风格形成的思想根源。在纪念黄宾虹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深入地研究黄宾虹艺术及其哲学蕴含,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79年7月,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黄山,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他的话像缕缕春风,温暖着黄山人的心,鼓舞着黄山人,从此黄山人开始行动起来。在邓小平视察黄山的同年,中共安徽省委就在黄山连续召开了一周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黄山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汤海艳 《船山学刊》2010,(1):198-201
“敬”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随着礼的历史嬗变,“敬”经过了宗教仪式之对神的虔敬以及世俗之礼的“社会角色之敬”两个发展阶段。在伦理本位的中国传统社会,礼文化所培育和强化的社会成员的“敬”情感转化为强烈的“义务的敬重心”.在整个古代中国发挥着巨大的文化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吴门画派画家以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理想心斋,守护理想人格心性的人文生态艺术美,剖析吴门画派文人画家追求守护的人格美、艺术美与创生人文艺术美理想境界的生态美,对中国大美术观深入哲学式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晚林 《阴山学刊》2006,19(2):24-29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站在庄禅互通的精神层面上对王维诗画进行的评价。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文人画派的代表,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互相沟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09,(9):35-38
古邑歙县,秦时建制,古称新安。隋唐以降,歙县一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历代以来,在2230周年漫长的历史中,这里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渐江、汪道昆、王茂荫、吴承仕、张曙、黄宾虹等一大批旷世名人,点亮了由徽戏、徽墨、徽菜、徽派盆景、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及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艺术流派交织形成的历史文化星河。  相似文献   

19.
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对书画创作与欣赏的论述,他关于绘画与生活关系的阐释,关于“书画之妙当以神会”、“画意不画形”的审美原则的理解,关于“还观所画想见其人”观点的总结,关于发挥艺术想象构思方法的介绍,关于“以大观小”山水画透视规律的分析等,对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大庆社会科学》2016,(5):158-158
“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浮躁之气。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如其人,言由心生,“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