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年轻的时候,我们向往流浪,以为到一个地方漂泊,便是旅行的意义,后来才明白,原来流浪不是没有目的的行走,而是心里没有一个让你停留下来的人,于是我们山一程,水一程的找寻,寻找心里的那个点,我们也体验着外面世界的诸般美好与辛酸,最后才明白旅行的真正意义就是经历、积累与感悟。第一次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围城》中有三次显而易见的旅行。第一次是方鸿渐从欧洲乘船回国;第二次是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应聘前往三闾大学任教;第三次是方鸿渐偕同孙柔嘉离开三闾大学,经香港返回上海。其中,第一次旅行发生在处于茫茫海天包围之中的轮船上。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使这次航程缺乏一般旅行所具备的开放性特征,因而这很难说是一次完备意义上的旅行。第三次旅行则只是截取了方、孙二人滞留香港时的一个片断。其它场  相似文献   

3.
正从云南回来已有三个多月,一直想写点什么纪念这次旅行,毕竟是我第一次独自离开家走这么远。我不是文青,无华丽辞藻,也非小清新,无独特视角,只是一个心中时有小冲动的大二学生。只是为留下点什么,让我多年后回忆起来不至于只有照片的空洞。我的心,需要用文字记下。—一期记  相似文献   

4.
近来诸事凑巧,"打工旅行"成为我生活中的高频词:不久前,一朋友在微信上转给我"澳大利亚面向中国年轻人开放1年打工度假签证"的新闻;在知名媒体工作的好友计划辞职,然后去澳大利亚"打工旅行";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的几个月以来,同学中不只一人与我提及想要申请打工度假签证的想法:而我想起了两年前看的《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这本书,自己也隐隐约约地萌生了毕业后打工旅行的念头……  相似文献   

5.
吴淡如 《社区》2013,(2):26-26
我一直相信,不曾独自离家生活过的人。不容易长大。 一个人只有在独自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某种声音会在你离开所谓正常轨道后才出现,让你在奇特的一瞬间发现,啊,原来这才是我的真正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你想象中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  相似文献   

6.
"文化"一词可以被简单地表述为人类生存适应的稳定机制和积累结果,而"旅行"一词则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人及其意识在时空之中的非日常移动过程。文化的种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与旅行的无法回避的复杂纽结。而旅行的种种本质属性,则决定了其必然表现为一种文化过程。以此定义重新检讨人类的行旅活动,许多以前为人忽视的层面与意义遂自然而然地浮现了出来,旅行与文化的深层关系同时也在两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一个朋友要去云南旅行,临去前一群朋友在小酒馆里替他送行,哥们儿喝多了,忽然豪迈地拿出双肩包说:"别担心我,我全都准备好了。"说完拉开拉链,拽出一大把杜蕾斯:"看,不用完我就不回来。"当时他刚刚失恋,而旅行地点上任何一个坐标都有着艳遇之都的美誉,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盛传那边大街上全都是荷尔蒙的气息,城市里拘谨的男女白领,跑到那全都成了豪放派、野兽派,连大街上扎着脏辫赤着脚的流浪歌手都不肯放过。  相似文献   

8.
我爱旅行,爱出国旅行,但和三十个小学的孩子一起出国旅行,而且同吃同住九天,这可是顶新鲜的呢! 2009年夏天我有机会体验这个令人难忘的经历。南洋小学浸濡"披星戴月上学堂,早点晚点不是餐"。在中国我们说"游学",新加坡人叫"浸濡"。第一天因为班机抵达的晚,加上兴奋及处理行李,有些孩子整晚睡不着,有些只睡了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9.
陈亦权 《今日南国》2010,(15):58-59
来到位于莫斯科的总公司已经两个月了,前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因为闲着无事,就去了西郊的朋友那里坐坐,两人一聊就到了深夜,然后吃了点夜宵略喝了点酒才离开。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  李菁 《可乐》2008,(11):51-52
确保万无一失我是8月8日凌晨1点左右离开"鸟巢"的,回到家时已经两三点了。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早的。开幕式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此时,机器已经在正常运转,不需要我再去做什么。但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的背包已装满晴朗,出发去山顶晒月光,旅行的列车就快要过站,你能不能快一点点赶上……又到旅行季,本期推荐的书单,自然和旅行有关。除了常见的攻略指南、个人随笔,游记其实还有很多模样,就像旅行也有多种方式……《机场里的小旅行》[英]阿兰·德波顿著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几年前的一个夏天,阿兰·德波顿获  相似文献   

12.
<正>以下的旅行常见错误,快来数数,有几个在说你?搭上了一个"猪"队友一个人旅行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孤独和恐惧,相反,可以充分享受独自的空间,无论是走走停停,还是"寻花问柳",都能自己安排得自在洒脱,不被他人束缚或羁绊。然而,如果你在旅行途中,被一个同样是独自旅行的"猪"队友搭上,那就丝毫体会不到一个人的精彩了。倘若你遇到的还是个千金之躯的大小姐,或是个高冷目空一切的大少爷,可真是糟了八辈子的心了。所以,不然就是坚定地一个人行走,不然就选择从一开始就带着家人出门,万一你半路上耳根子软,被个脑子不会拐弯、生活不能自理的队友搭上,那么这段旅行可  相似文献   

13.
陈旭军 《市民》2007,(5):58-61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简单点说,是有两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一是为了摆脱,摆脱日常生活。二是为了寻找,寻找快乐,探索了解未知事物。  相似文献   

14.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两个无聊、寂寞的都市男女在一辆封锁期的电车上的一段"艳遇"。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封锁》这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论文拟对《封锁》以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解读,以探索张爱玲不凡的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15.
正因为听说是李宁团长的最后一场亲自指挥的百团,不远千里,历经23小时奔上山东高唐,很累很苦吃不惯,气候不适应并且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更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对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永远活在自己世界的人而言,似乎这只是一次"旅行"。可是偏偏这场"旅行"夹杂着一股无形的力量,竟然我敢于  相似文献   

16.
马亚伟 《社区》2012,(16):64
听周晓欧的歌:"如果我是梁山伯,一定放过祝英台,让她和别人去恋爱,生个漂亮的小孩。如果我是梁山伯,一定把爱藏起来,在故事开始前离开,我一个人去伤怀。"同样的,如果我是祝英台,一定放过梁山伯,让他和别人轻轻  相似文献   

17.
睡眠区的尽头是巨大的落地窗,窗外闪烁着夜伦敦流光溢彩的点点灯火。【7个救助中心】圣诞节的时候,我一个人在英国旅行,住在伦敦一家廉价青年旅馆的六人间里。我到达时是平安夜,屋里已经住进了两个人。一个是黑人小哥Prince,我问他来自哪里,他立刻把肯尼亚护照、意大利护照和英国政府签发的工作许可证拿出来给我看,我被这种直接掏证件的自我介绍方式震撼了。另一个是善良的威尔士小伙子Jason,他是来伦敦为Crisis这个慈善组织做义工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两天,三个人,第一趟属于自己的旅行。旅行和旅游是有区别的,旅行是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而旅游却像是跟团玩乐,匆匆忙忙。我是一个喜欢到处玩到处看的人,对我来说,旅游和旅行都是美好的时光。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3月15日将在国内上映,下面说到景点,弄不好也会在电影里热闹一番。2012年9月开学后,老师家里多了一个来自台湾的女生。第一次看到她时,我正在屋里整理将近三个月没动的东西。门虚掩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5日,17:24,福州,阴朋友留言,谈及我用词的不准确。传阅文件,称为"签阅";本机关发出的文件,称为"签发";两方或多方协议、合同的订立,称为"签署"。我的MSN居然私自跟人套近乎,在我睡觉的时候,给地址簿上的在线联系人发信息。疑为病毒。想起《西游记》里,童子或者坐骑,趁着主人外出时偷偷下凡。一福州市民,道听途说我懂点陨石知识,让我鉴定他祖传的一块石头。从经济学的角度。我怕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很多人都相信人是有前世的,就象很多西方人相信上帝的绝对存在一样。如果真的有前世,我相信我一定来自我今生的第二故乡——China,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国家。从我大学还没有毕业起,我就开始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有缘地相会。在这里,有我可爱的中国朋友们,有我踏遍千山万水旅行的足迹,更有我至死难忘的浪漫恋情……我知道我的生命之曲再也不可能缺少中国这个跳动的旋律了。我与中国有个约定1993年的夏天,带着几分好奇与年少的轻狂,我挥一挥手,告别了"自由女神",来到了中国长春,开始在那里学习中文,同时学习怎样做中国菜。仅仅一个夏天的时间,我就爱上了几乎所有的中国朋友,他们大多是吉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中国人的友善热情几乎全在他们身上体现,他们把中国文化的神秘一一展现在我的面前,使得我越陷越深,甚至可以用"痴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当我离开中国回美国时,朋友们见我对中国如此恋恋不舍,便建议我应该留在中国做一名教师,我当时立马就同意了。但是我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还必须做许多的准备工作。回国后,我继续完成了我的学业。为了履行我与中国的那个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