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产生了两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论语》和《左传》,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新的一页。《论语》的编写,据《汉书·艺文志》说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邢昺疏引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总之它是孔子一些弟子所共同编写出来的书,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还记述了孔子一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表述儒家思想的一部最早的  相似文献   

2.
《论语》书名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书名释义李雁关于《论语》之名,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为班固《汉书·艺文志》里的一段话:《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论语》乃“论纂”之...  相似文献   

3.
<正>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信的历史资料,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其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入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据此知道,第一,《论语》主要是记载言谈对话的,文体为语录体;第二,这些言谈对话由弟子们分别零星地记录下来,经过以后门人的集辑和论纂而成的一部书。《论语》既然是这样成书的,那么编纂者在编辑整理这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材料时,一定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魏晋的何晏,南北朝的皇侃,两宋的邢昺、朱熹,清代的刘宝楠、崔述都在他们的有关著述  相似文献   

4.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以汉书·艺文志》)但是,孔子聚徒讲学数十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性记乳子世家》),而忧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言,显然不是他“应答弟子、时人”的全部言论。检诸历代要籍,确有不少孔子之语而为《论语》所未载者。于是,南北朝以降,历代多有纂辑散见于各要籍中的孔子言论的有识之士。有所成就者,如梁武帝萧衍之《孔子正言》、唐王勃之《次论语》,来杨简之铁圣大训》、薛据之《孔子集语》,明李武之《论语外编》、潘土达之《增订论语外编…  相似文献   

5.
《论语》被后世学者誉为先秦诸子散文之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瑰宝。《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哲理散文。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6.
我们读《论语》时,往往要参考司马迁的《史记》。因为《论语》的性质原属“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汉书·艺文志》)。这些言论记载下来了,可是他的话是在什么场合和形势之下讲的,几乎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我们可以靠《史记》作些考证。拭举一例: 《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马。” 《论语》里只有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7.
论语述义序     
汉书艺文志日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繤。故谓之论语子清谨按论语二十篇。论语有鲁论有(?)论鲁论语二十篇(?)论语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为二十二篇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古文论语亦无此二篇分堯日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鲁论同其精湛与尚书堯典同揆。堯典成于舜崩之后。舜典久亡今之为古文系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定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的最后编辑成书,大约是在战国初年。过去,人们比较重视《论语》在哲学思想、伦理、文学、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而在汉民族的语言史上,《论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基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索,期望得到现代方闻之士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从《论语》引出的对中西诗歌观念演进的几点感受李炎一部《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纪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各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著作,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有很大影响。汉代它就被列...  相似文献   

10.
彭昊 《船山学刊》2000,(3):63-65,8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极为重视人物品评的人。《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大量人物品评言论的著作 ,孔子品评人物的标准、方法、表达方式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 ,前人鲜有论及 ,本文略作探讨 ,以期引起注意。一、孔子品评人物的标准《论语》共有二百多则人物品评 ,约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孔子品评的对象 ,有历史人物、有现实中的贵族士大夫、有朝夕相处的弟子 ,还有他本人。综观《论语》 ,孔子品评人物的基本尺度就是德与才 ,根据德才的高下又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即 :圣人、仁人、贤人、小人。圣人的德、智、才均达到最高境界 ,…  相似文献   

11.
《论语》的成书,是由于“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汉书·艺文志》),就其内容性质说,属于诸子议论文。从古代散文的发展来看,它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的文学价值,决不仅仅是语言的浅近、简洁、明畅、寓意深远、含蓄而有风趣,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记述言行的同时,常常兼及人物的神情语态,刻画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突出的有孔子、子路、颜渊,其次是子贡、曾参、子夏、子张等。即使仅出现过一二次的长沮、桀溺、荷(?)丈人、柳下惠、阳货等人,也都各具姿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而后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重读《论语》,原本没有想到从经济这个角度研究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然而,掩卷静思,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事实并非《论语·子罕》所说:“子罕言利。”一部上万余字的《论语》,粗粗算来,其中,“言利”之处多达70余处,字里行间亦可揣摩到孔子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虽不成体系,但从中对孔子的分配观、…  相似文献   

13.
论语要略     
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郑康成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柳子厚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当时弟子略无存者矣。黄鹤意谓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亦说有子与曾子之弟子为之。程子谓亦成于有子之门人。洪容齐谓亦出于闵子之门人。以二子称子为证。兹不具辨。要之、论语者。盖六蓺之菁华。百家之准的。其义多本于春秋。其言实通于上下。儒学既盛。传注益緐。汉晋分其章。宋明衍其理。清儒考其典。经厤广远庶几备矣。然以词句易瞭。读者忽之。余治经不分门户。惟以通用  相似文献   

14.
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是出现最多的人物之一,而《庄子》又是先秦古籍中叙述孔子言行最多的典籍,(仅次于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的《论语》)因此,对《庄子》书中以孔子为主要人物而叙说的故事和言论,作一番分析探索,不论对于研究孔子、庄子,或研究儒道思想的斗争与交融,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论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为了纪念孔子把他与弟子们的谈话提炼、编撰而成的一部著作。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但并不可以任意解释。孔子的事业主要在于教育,而不是政治。在孔子眼里,即使是政治,也是要通过教育实现的一种伦理境界。他所构想的这种人类交往的方式超越于现代政治学的范畴。从更广的方面说,孔子的教育也不仅限于伦理。学做完人是综合而完整的课程,它覆盖了我们现在所谓文科的全部。在一个讲求实惠、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里,追求精神满足的渴求常常容易采取极端主义的和只强调特殊性的方式。而《论语》所表达的孔子的人性学说,对于实现人生目的而言是一条平衡的和敞开的道路,它为认知自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训练,是一种根基性的智慧,是激发人类作自我理解的永不衰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的言论除了在《论语》中有较为集中的记述外,更大量的还散见于历代特别是周秦两汉的重要典籍中,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就精辟、可信程度而言也丝毫不亚于《论语》。正因如此,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曾致力于纂辑《论语》之外的孔子言论并且各有所成,而由裴传永同志奋斗七载始告完成的《论语外编——孔子佚语汇释》(济南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一书,更是这类书中饶具特色、扎实严谨的一部。我认为这部书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珏 《兰州学刊》2008,(3):195-197
《论语》中,指代孔子可用“子”、“孔子”、“夫子”。通过对《论语》的行文体例分析,我们发现特指孔予的“子”’没有用作宾语的用例,而“孔子”、“夫子”则有。由此,我们推知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中,指代相同的一组词,其所处位置与它们的表意内涵有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及事迹的短篇语录体散文。文本真实地辑留了孔子生前与诸弟子及时人的谈话记录,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东周时期的汉语实际面貌,而其中的称谓词语的使用亦基本反映出当时的称谓习惯及交际礼仪。弟子所使用的称谓自己的称谓词语包括自称代词和名词性称谓语。  相似文献   

19.
论语大义     
总论按总论。即论语要略。曾已刊行。因今年暑期在本社经学讲习会。逸为讲师。故将此稿略加修改。增编论语教授法。提纲揭领。以六艺为一贯。俾自修者问津有路。尚编有孟子大义。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三篇。预刊此篇。余俟登入第十五期学报。编者识汉书蓻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手相与语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郑康成以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柳子厚曰。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又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当时弟子略无存者矣。黄鹤意谓曾子之弟子为之也。亦说有子与曾子之弟子为之。程子谓亦成  相似文献   

20.
张毅 《船山学刊》2016,(5):62-70
《左传》一书兼具史料性和思想性。它所载录的史事,涵括孔子一生亲身经历和直接、间接得以耳闻的时代,反映孔子思想、学问得以形成的背景和土壤。而它的思想和立场,继承自孔子和孔门后学,与《论语》往往有相通之处。将《左传》与《论语》并观,常能同时加深我们对这两部著作的理解。结合《左传》的叙事对《论语》孔子中关于"君子"的若干教诲加以深入分析,既有助于显明孔门"君子"教义的深层意蕴,亦可窥见孔子"君子"思想得以形成的特殊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