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建立 《中州学刊》2006,(5):195-198
“宋初三先生”是指胡瑗、孙复和石介,他们是北宋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唐及宋初佛、道的发展冲击了儒学,导致思想上出现了混乱,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极大警觉。宋初三先生充分认识到佛道思想对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危害,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态度,从思想上对佛道发起了攻击,并通过创建书院来宣扬儒家思想,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打击佛老异道,以振兴儒学。三先生复兴儒学的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影响极大,对以后影响中国700年之久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2.
理学是经由隋唐的王通、柳宗元、韩愈、李翱和“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等先驱者的不断倡导,而由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开其端绪,逐渐形成的一股声势浩大的批判宗教(佛道)蒙昧主义,复兴先秦儒家传统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于这一思潮的特性,人们可以作出许多种不同的概括。但本文认为,理学思潮至少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最基本的特性,过去不是被人们所忽略,就是被人们所误解。一理学思潮的第一个基本特性,是理学家都主张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强调正心诚意修身的同时,也不忽视治国平天下和事功的重要,认为二者应该结合、统一起来。在理学家们看来,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主体的道德修养,不应只局限于主体自身内省修养的狭窄范围,还应联系社会,囊括有人伦日用、治国淑世的事功方面。但这二者之中,理学家最重前者,认为正心诚意修身是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用。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连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都搞不好,又那里去谈得上建树利国利民的社会事功呢?理学家们都十分强调体用二者的统一,认为一个人只讲主体的修养,而脱离社会,那只能是“有体无用”的  相似文献   

3.
葛焕礼 《东岳论丛》2003,(3):131-133
石介是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 ,但此前学者对其思想所作研究多拘于其排佛老、斥时文和废传注等外显的层面 ,而从其儒学思想的内在层面分析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 ,释儒弘儒 ,一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 ,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 ,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 ,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杂考(二十一)杨墨秋“郑舍人”考《全唐诗》卷一百八韦述《广陵送别宋员外佐越郑舍人还京》一诗中的宋员外是宋之间,那么“郑舍人”是谁?笔者认为此郑舍人当为郑帧9赜谥郑《唐书》未作传,但《唐诗纪事》卷十一“郑帧碧跤幸小传:“神龙中为中书舍人,与崔日...  相似文献   

5.
一、《周易》的編纂《汉书·艺文志》說《周易》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传統的說法。孔子不作《易传》,从宋欧阳修《易童子問》提出疑問,經今人的研究,可說已成定案。至于伏羲、文王以至还有神农、夏禹和周公,过去也被认为和《易》都有关系,但异說紛纭,誰也沒有充分的証据。今人研究,則不肯定作者。郭沫若先生在写《周易的时代背境与精神生产》时說:“易經是古代卜筮底本。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聞一多也說:“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曷可胜数?”郭沬若先生后来作《周易的构成时代》一书根据《易》五条爻辞說“中行”,认为一定是指晋中軍将  相似文献   

6.
段坚(1419—1484),字可久,初号柏轩,后来更号为容思,门人私谥“端毅”,兰州人,是明代甘肃最著名的哲学家,世称“容思先生”.他尊崇河津薛碹,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尤其对甘肃学术、思想界影响极大。《明史》有其传,《明儒学案》将他列于《河东学案》之中,冯从吾《关学编》及张翼《关学宗传》中都有他的传。他的外孙兼学生彭泽编纂有《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段坚著有《容思集》、《柏轩语录》。两书皆佚失,只有《皋兰明儒遗文集》中收有他的遗文十六篇及一部分诗作。  相似文献   

7.
曹端(1376—1434),号月川,河南渑池人,学宗程朱,称明初大儒.他在理学中,排开技节的议沦,直接就理学中心的理气问题,著《戾说》篇,提出理气一体之说,与朱熹“商订”.曹端比说一开,即有“闻先生(曹端)之风而起者“薛瑄,和以曹端之说而发异议者罗钦顺,王廷相等等,他们或者把朱学推向“悃愊无华”的境地,或者把朱学理本气末,推阐为气本理末,颠倒了朱学.因曹端之说而产生的这些影响当中,即可看到新的思想,在原来理学的土壤中是如何孳生的?又可看到朱学(即程朱理学),至明代是如何被弄得“支离破碎”,以至王学得以乘间而起的?可以说,曹端在理学中提出理气一体之个新的论题,在后期的理学中是别开生面的.但曹端这一重要思想,过去却几无触及.本文即以曹端的理学及其影响两个方面,试为论述.  相似文献   

8.
北宋初期的经学,以因循前代经学为主要特色,同时也孕育着新变的思潮。北宋初期的经学大师邢昺,是唐代经学向宋代理学转换的开启式人物,其思想呈现出因循与新变的二重色调。邢昺之后,义理之学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人物"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复、石介三位经学家,成为宋代理学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思想界掀起了一股重建中国哲学的热潮,许多人都试图将他们所接受的外来学说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并建构新型的系统。其中,冯友兰和金岳霖是比较著名的两位,他们分别在《新理学》和《论道》中建构了一独立的形而上学体系。但是,由于两人共同的思想背景(均接受了本世纪初流行于英美的新实在论)及大致相同的思维路向(均服膺逻辑分析法并用它来重新解释、组织和发挥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和范畴),这两个系统通常被看作是十分近似甚至相同的。例如,贺麟在四十年代就认为:“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与金先生的《论道》,在基本概念上是相同的。冯先生所谓理,相当于金先生所谓式,冯先生所谓气,相当于金先生所谓能。由无极之气到太极之理,所谓‘无极而太极’的过程,形成‘流行’的实际事物的世界,两人的说法也是相同的。”再加上写作过程中冯金二人过从甚密,相互影响,这种说法更显得确凿无疑。如果事实真是  相似文献   

10.
张云 《东岳论丛》2019,40(4):161-167
朱子的《大学》学,实际上是以《大学章句》为核心文本的。《大学章句》是朱子在《礼记·大学》篇的基础上,参考二程的《大学》改本进行较大改动后所得到的本子。朱子对《大学》文本的改动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区分经文、传文,变更传文顺序,补充传文。朱子对《大学》文本的改动至少有着三方面的理由,一是文本依据;二是对于前儒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三是构建以"格物致知"为修养工夫的"修己治人"理学思想体系。此外,朱子区分《大学》的经文与传文,不仅密切了"三纲领"与"八条目"的关系,还突出强调了儒家"修己治人"的为学之路,将"格物致知"与"格物穷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将整个"理学"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小东先生等几位青年学者的新作《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以下简称《路》)面世以来,海外已有不少人认为,这是继《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之后,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掀起第三次说“不”高潮。这种判断如果成立,那么,《路》一书与后二者相比较而言,反映出中国民族主义者们已经实现了对自身的反省与超越。当初,面对美国想独家为这个世界订规制矩的企图,一批“小平头”的青年人带头喊出了“不”,但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弥漫的浓浓的火药味,还真不免让人对他们抱以“生猛与狭隘”的怀疑。这种“生猛与狭隘”不仅被当时的极…  相似文献   

12.
自宋至清,程朱理学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与官僚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相适应,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伴随着理学的产生和盛行,反理学的思想也从未间隙,先是出现了王安石的“荆公新学”,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及李贽的异端思想,后是黄宗羲斥理学为“道学之乡愿”,顾炎武提倡“修己治人之实学”,颜李学派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与以上反理学思想相比,戴震刚从认识论角度对理学进行了理论上的解剖和批判.从哲学发展的成果看,戴震的批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宋诗经学皆为经学视域下以教化人心、经世致用为目标的阐释,不同的是诗经汉学重外在伦理规范,诗经宋学则以理学为依托,偏重阐发心性存养。朱熹对《诗经》的解读以复性求理为最高目标,进而教化万民、重振纲常,"求诗本义"反居其次。朱熹认为《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独为风诗之正经。《诗集传·二南》的训释强调了诚敬、仁善与纲常,集中体现了宋代经学的理学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四祖智(岂页)(又称智者大师,公元538-597年)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是其两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一般认为,“一心三观” 深受二祖慧文“三智一心”的影响,“三谛圆融”深受三祖慧思诸法实相说的影响.但如就本质而言,它们却是对被奉为天台高祖的印度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的空、假、中三范畴进行开展的结果.吕澂先生就曾指出:“天台宗说他们思想来源于龙树,是有相当根据的.”①空、假、中三范畴出自龙树《中论》里的一个名偈,鸠摩罗什将此汉译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②质言之,“一心三观”是在认识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体系,一般说来是比较清楚的。本文的主旨,是对“新理学”形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进一步的分疏与检讨,将以深入了解“新理学”哲学理论建构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新理学”的形上学与传统理学的理气论作一些简要的比较,以辩明二者的同与异,从而加深对二者的了解。 一、实与真 《新理学》一开始给出了三个基本概念,即“实际底事物”、“实际”、“真际”。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实际的事物”与“实际”的区别何在?照《新理学》说,“实际底事物是指有事实存在底事事物物”,“实际是指所有事实底存在者”(《三松堂全集》第四卷,第11页)。但这个定义还是不算明确,它没有指明“实际底事  相似文献   

16.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17.
明末到清初,不仅是政治大动荡的时期,而且也是思想大动荡的时期。这是理学缰化以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也是中外思想碰撞的结果。一、王学冲击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从那时起,理学逐渐时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到了明代,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理学很快就僵化了。被称为“醇儒”的翰林院学士薛瑄曾经说:“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本传)考亭指朱熹。从朱熹以后,儒道即理学已经明白,十分完备,用不着再写什么著作来阐明,只要“躬行”就可以了。薛瑄说“躬行”和蒋介石  相似文献   

18.
从启蒙到卫道、殉清———王国维的思想变迁及其死因侯著曾论及王国维对顾炎武的继承关系 ,说“只有王国维是最后继承顾炎武的人” ,“王国维……也以继承炎武自居” ,但认为这只是就学术而言 ,如就思想而言 ,则二者并不相同 ,“炎武的经学是和他的社会运动与民族思想不可分离的 ,而王国维……却不能由研究方法的近代意识达到近代的社会理想”①。与侯著不同 ,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王静安先生学行小传》二文认为 ,王国维不仅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在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 ,……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而且是一位“时代…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非儒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至今,理论界都认为理学是儒学,以为其“义理”学说之“义”出于孟子,“理”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的。作者认为欠妥。《孟子》没有与理学内涵相同或相近的“义”;“理”也不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的,二者均源于术家韩非的“义理”学说。理学由“义理”学说具体化出的治国方针和基本哲学理论也源于术家韩非。且理学的经典《四书集注》不代表儒家思想。因为《四书)的重点在《大学》、《中庸》,二者均贯穿韩非术家的“义理”思想,而对《论语》、《孟子》的阐释和理解,既要参照《大学》、《中庸》,又要以理学家们所注的“义理”思想为根据。于是,《四书集注》就成了盗版的《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若将理学当做儒学,就不会走出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闲情野史》(拟名)收明代通俗中篇传奇小说八种.现在只有孤本传世,封面已失.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著录作《风流十传》.书前有三序.每卷之首均题有“陈眉公先生批评”字样.按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据上述所列,此书似为陈继儒所辑.《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就是这样认定的.但细读序中诸语,可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谭正壁等人的《古本稀见小说汇考》就认为“此书为编集旧有传奇小说而成,不是创作.编者何人,亦已不可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