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3.
哲学不仅仅是由本体伦、认识伦、辩证法、历史观所组成的理论体系,而是围绕人性和宇宙存在这两个主要论题,在指向人生意义、揭示人与万物合一的关系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伦理学不在哲学之外,而在哲学之中。哲学中的伦理要义可以教给我们如何过幸福美好生活的智慧,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这种提倡人生境界的哲学是当今中国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如海德格尔主张哲学要“实施返回步骤”一样,我们对其哲学的理解也应返回其初始处,揭示他的实际思想主旨,领悟其本体存在概念。海德格尔的实际思想主旨在于欲对现代文明实行改造,为此而须引发一场哲学本体论的革命。其初始的本体存在概念主要是指万物(存在者)之共含的“核心(或始源)意义”,但仍笼罩着“实体”的阴影,并具有多义性。海德格尔的本体存在概念与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存在概念截然不同,但其隐含的价值意义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论哲学 ,涉及到西方思想中那使“思”成为“逻辑”的决定性的一步 ,正是逻辑的合理运用在“反思”中使哲学的主题凸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最高的智慧” ,是探索其所是的是 ,哲学主题就是寻找“第一原因” ,即本体 (ousia)。哲学作为“本体之学”是要从“是者之为是者”回答“何谓是者”的问题。“这一个”作为第一义的本体内涵 ,启明了希腊人爱智的原始真谛。然而 ,亚氏又把纷繁复杂的“是”和“是者”看成是一个指向终极目标的系统 ,这最终使爱智慧变成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的形而上学思想中都蕴涵着内在困境.一方面,他们企图建立本体的形而上学,以便为世界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世界的本体与人生的价值在他们的形而上学思想里是分裂的.人生价值是同形而下的境界相关的,而世界的构成又是同形而上的本体相连.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然而,这一困境对于现代中国哲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其意义就在于,在借鉴西方哲学时,我们应该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方式又带来了另一个困境,现在的中国哲学更多的是对哲学史中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哲学,而不是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好像只能如此,我们才能建立现代中国哲学.因此,我们更多产生的是专家和学者.在现代中国哲学近百年的历史里,我们很难有世界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哲学不仅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同时更是人生的反思,人们虽然过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却因为有了不同的反思和觉解而使人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根据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智慧的把握,特别是对自己所做事意义赋予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人生大致分为四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尽快提高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深奥的哲学,我们应该仔细地探索哲学与美的关系,以便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存在的自我认识,哲学是人类最高形式的智力探索,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明澈而宁静的认识,哲学思维具有极致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船山哲学继承张载哲学有其内因外缘。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即“太和”世界,并对“太和”与“太虚”的意蕴作了分梳,对“道”、“太极”的形上学本体的根底是什么,如何存有作了多层面的追究。船山本体哲学,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的彰显  相似文献   

11.
“主一客一主”交往实践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又一个向度,是在对传统向度“主一主”辩证法和现代性向度的“主一客”辩证法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从生存论视域进行哲学反思,目的就是返回到人自身之存在,使人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生存意义上的改造,使“以人为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崇高使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2.
哲学从其产生开始,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对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反思中试图为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后的、合理的根据和标准.下同的时期哲学有着不同的关怀指向对象,即哲学的本体及哲学的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本体,而这种本体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通过实践为手段和途径,形成关于现实的人的存在.因此"现实的人的存在"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体主义是西方哲学的理论支柱。其重要特征就是要世界二重化,认为世界由现象和本体两部分构成。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哲学集中关注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走向了本质主义,成为了贯穿西方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模式。以新面目出现的现代哲学把反叛的矛头集中指向本质主义。而在现代哲学中,海德格尔反对实体主义又可谓最努力。他从存在论现象学出发,对“此在”(Dasein)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分析后认为:“此在”(Dasein)在世的本质结构是“烦”、“畏”、“死”三种状态。通过对三种状态的分析切入存在的结构,揭示出“无”的体验。“无”既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又是他超越实体主义的路向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人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认为,哲学就是“人学”。他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值得重视,但把“人”归结为孤立的个人存在和主观意识,则使他滑向唯心主义。他从“人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体验”对人作了分析,说明人是虚无的存在,“恶心”是人生的体验和证明,表现了他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哲学的认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经济哲学的认识论考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对经济本体的认识论考察,其基础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主体的主体意识与经济行为或活动的关系问题;对经济学的认识论的考察,它把经济本体的认识论问题折射为对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它不仅反映在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分野的反思上,反映在对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的对立的反思上,也反映在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反思上;对经济哲学这一学科的认识论考察,包括经济哲学赖以建立起来的认识论根据和经济哲学的认识论意义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诗化哲学”角度论述了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所表现的共同的哲理内涵:“人的现实存在——人生”、“人生的价值——反叛与创造”,“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以及它们的“诗与思结合的文体形式”.诗化哲学是本体艺术的一种理想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智慧之学,其智慧既表现为以理性的方式探究世界的终极根源、终极真实,又表现为以情感的方式把握人生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这个定义已充分揭示,对任何事物的哲学方式的解释,都不是指向具体抽象———从具体事物抽象出决定该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而必然指向普遍抽象———从各不相同的事物特殊本质抽象出该本质所以构成内在关联的普遍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世界本体的探究,正是哲学研究理应关注的问题,因为正如方东美所强调的,“探讨有关实有、存在、价值”乃“究极之本体论”所当然(参见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第28页)…  相似文献   

18.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专著引领、期刊发力,学界掀起一股家哲学研究热潮。家哲学是关于“家”的普遍性研究,探讨了“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孝的时间意识、“个体”与“亲亲”双重本体、“家天下”等问题。中西对话、古今转换、文明论构是家哲学研究的三条路径。家哲学研究将个体安置于“生生”“亲亲”之家,建构“为亲亲”的主体论与“家天下”的世界观,推崇“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温暖世界,呈现其温暖个体、柔化社会、惠及世界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儒哲学以“理”为终极关怀,故称之新儒教哲学。理论建设可上溯李翱的“复性”论,它是宋代新儒教哲学分辨理欲、变化气质学说的先导。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并分别“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天理人欲之辨植入新儒教哲学系统。程颢、程颐把具有神学目的论的“天”,变成抽象的哲学本体的“理”,建立起“理”本体论,完成了新儒教哲学本体建设的使命。朱熹继承并深化了二程的“天理”论,把“心统性情”的心、性关系肯定为“心统万物”的心、物关系和心性本体,使新儒教哲学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