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税务部门擅自扩大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诉讼主体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税务行政诉讼被告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实践问题。在确定税务行政诉讼被告时,必须坚持与税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一致的原则;坚持在同一个法定职权范围内只能有一个被告的原则;坚持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税务行政诉讼被告自身的部门利益不可凌驾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之上;坚持有利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利于行政诉讼整体健康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3.
根据行政诉讼的特质,行政诉讼检察权能内在地包括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和对被告行政机关诉讼活动的监督两个方面。当前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只针对法院的单向性监督格局使得其陷入功能实施的制度困境。建构行政诉讼被告型检察监督制度不仅是实现行政诉讼制度功能的需要,也是遵循司法规律的基本要求。被告型监督应当以检察建议为主要方式,并把检察监督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同时需要整合多元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4.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核心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静 《学术研究》2005,(10):69-73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标准体现了对行政诉讼本质的理解。以被告的“主体资格”为首要标准,体现了“身份法”的倾向,在实践中往往因为“行政主体”自身标准的不确定而造成混乱;而以“行为性质”为核心标准,则反映出司法权对行政权监督的本质,更有利于保护相对方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现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导致理论与实务争议颇多,不利于第三人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类型化分析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在行政过程论的视野中,以"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为基本结构,可以将第三人划分为行政主体层面的第三人、行政行为层面的第三人和行政相对人层面的第三人等三种类型,这一...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法》修改的重要问题之一为行政复议机关是否应当担任被告的问题。基于复议实践中出现的大量问题,修改中提出了大量复议机关是否担任被告的具体方案,其中的本质区别在于如何认识行政复议制度的根本功能与行政复议机关的性质。从现行法制的运行来看,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于以纠纷解决为主、行政监督为辅似乎更为妥当。从公正性与独立性而言,复议机关在性质上无法实现完全的司法性。因此,行政复议机关具有担任被告的正当性与可能性。在继续探索更为中立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的前提下,将适合复议机关作被告的情形限定于复议机关不作为与复议机关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两类可能是现行法制下较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林莉红  蒋文峰 《江汉论坛》2022,(11):116-122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和“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确定标准,回应了对第三方权益保护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导致了两种标准在内涵以及关系理解上新的潜在争议或偏差。关于现行法第三人两种确定标准的理解,应回归其文义层面,从而认为“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标准在内涵和所确定的第三人范围上囊括了“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在此之下,从界定第三人范围这一确定标准的基本功能出发,行政诉讼第三人确定标准的规定只需要“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或“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其中一种即可满足现有立法、司法及理论上之期待。  相似文献   

8.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行为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锦标 《阴山学刊》2006,19(5):99-102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已进入修改的议程,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扩大我们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所以行政行为不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在修订我国《行政诉讼法》时必须在该法律里面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防止实务中对行政行为的错误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使它无法准确、恰当地发挥监督和保护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11.
行政诉讼法通过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加以规定。从这些规定来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仅限于外部的、具体的、涉及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其范围的狭窄限制了司法审查的力度,不能有效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拓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非常必要,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大受保护的权利范围,采用概括式规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准政府组织”实质上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2.
夏雨 《江淮论坛》2010,(5):123-128
当前违法建筑行政处罚将"违法建设行为人"作为行政处罚相对人。这一认定模式未能预见违法建筑"建设行为人"与"持有人"相分离的场合,因此造成制度失语和实践混乱。通过对违法建筑行政处罚规范的解读、对一般处罚模式的病灶诊断发现,一种建立在"行为责任"与"状态责任"两分基础上、以物为中心的行政处罚模式,以灵活、高效、符合妥当性原则等优势或可成为化解制度困境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土地行政诉讼中存在大量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现行土地法律规范的缺位和滞后不无关系.如何在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合法合理地解决好土地法律争议,关键在于发挥司法能动精神,依托学理解释合理创制规则,弥补法律条文本身的不足,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本文从土地使用权制度、土地出让制度和安置补助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就土地实际使用人原告资格、土地使用权人的债权人原告主体资格、"闲置土地满两年"起算点、开发区管委会土地出让主体资格、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程序和征用土地安置补助费享有主体六个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合理的司法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行政程序的重要价值已得到了学界和实践部门的公认 ,制定和出台行政程序法业已成为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人们试图将行政程序法设计成行政权运行中法治和人治的屏障和界碑 ,对其寄予厚望。然而 ,要使行政程序法不辱使命 ,就必须对行政程序立法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理论论证 ,其中 ,行政程序法在我国该如何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程序法的定位包括六个热点问题 ,即《行政程序法》的程序法问题、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问题、行政程序法的公法问题、《行政程序法》的权力规范问题、《行政程序法》的内外行政程序问题以及《行政程序法》的行政司法程序问题 ,本文针对上述六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搞好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必须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措施 ,强化对师生员工的法制教育 ,对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顿 ,建设高素质的保卫人员队伍 ,使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采取权力对权力有效控制的方法约束政府的行政行为 ,这在依法行政的实践过程中突出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设立地方行政首长信访电话办公室,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联系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及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途径和工作方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到职能到位、效果到位。一是要充分发挥请示和报告职能。这项职能所涉及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敏感且急需解决而又不是政府一个部门所能独立解决的,必须由地方行政首长批示协调的问题。一旦遇到这类问题,就应及时地写出《简报》或专题报告,把问题快速地反映给行政首长,得到批示后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办理。例如: 2000年 4月份,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和市电信局竞争用户…  相似文献   

18.
行政伦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行政伦理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我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基于“行政伦理失范”这一社会现实的 ,理论研究也获得了国际与国内的学术支持。近十年来 ,行政伦理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学科定位不断深化 ,理论研究展现出三种不同的视界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 ,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还需要改变思路与拓展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诉讼目的之"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卡的"两个模式"理论并不意味着两种刑事诉讼目的的绝对对立,而是标志着刑事诉讼目的的多元性和层次性.但无论何种模式,都离不开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惩罚犯罪、实现国家刑罚权.被国内学者称道的人权保障只能是实现这一直接目的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间接目的,具有被动性、消极性,因而不能上升为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更不能取代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安宁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