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鸿章的外聘人才思想系统而全面。他在举办洋务的实践中深感新式人才的缺乏,于是产生了“借才异域”的思想;他主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外聘人才进行询访和考察,以确保外聘人才的质量;为了吸引外籍人才的到来,他力主实行“重金聘请”的政策。他对受聘洋员及其母国趁机干涉内政的行为持警惕和抵制的态度,坚持聘用洋员问题上的“权操自我”。他认为聘用洋员只是权宜之计,而培养华人才是经久之道;他主张给予成绩突出的受聘洋员以恰当的奖赏,以调动其在华致力的积极性。当然,李鸿章的外聘人才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随着全国划一的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英籍洋员在中国海关行政中取得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此前后,由于英籍洋员法律地位模糊,围绕着其职务行为在英人之间导致了一系列的诉讼,并牵涉到诸多国际公法问题.经由多方的努力,海关英籍洋员职务行为的法律性质终于得以确定,但英国方面维护中国主权仅是一种表象,其后面隐藏着中外各方极力维持并巩固外籍税务司制度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人才引进活动及其成效,对近代中国从事洋务的官员和实业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派亲王重臣远赴海外考察、选聘人才的作法受到郑观应等人的推崇,并向清政府提出了仿效的建议;日本采用派员出国留学、聘请外籍人才协助创办新式学校和派员跟随洋员匠学习等方式培养本国人才,终于实现了技术上的自立,对此李鸿章等人无不主张予以借鉴,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从而促进了中国新式人才的培养,推动了近代中国的人才引进工作。  相似文献   

4.
浅谈外籍教师教学特点与外籍教师教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聘请外籍教师加入我国的外语教学事业是一重十分必要的方法.外籍教师的教学具有许多与中国教师所不同的特点,而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海关雇用洋员的历史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海关雇用洋员,首先是由于外方的逼迫和诱导.另外,也有中方自愿接受的成分.洋员治下的海关为清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提供了洋务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化,聘请外籍教师,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但是,由于语言、文化、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外籍教师的能力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高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做好外籍教师培训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我国高校在外籍教师培训上的问题比较突出,存在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增强外籍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探寻一条有效的外籍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外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外籍英语教师的聘请与高校教育国际化紧密相关,其聘请的成功与否、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四川省“211工程”高校积极聘用外籍英语教师,对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准,特别是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国际化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之处,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时期 ,清政府为发展近代工业曾大量引进外国的机器设备与技术 ,同时洋务企业聘用洋员的现象也很普遍。本文通过分析官方对于聘用洋员的认识 ,洋务企业聘用洋员的情况 ,以及聘用洋员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洋务企业普遍聘用洋员的现象做了系统地研究 ,并最终得出结论 ,洋务企业聘用洋员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在引进、使用和管理外籍人才的过程中形成了聘用有真实本领人才、重金聘请人才、合同管理人才和奖赏人才的四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人才引进工作,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外籍教师聘请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列举了我国在聘请外籍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外教管理工作宗旨、外教聘请原则和外教教学与生活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8.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