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试题试题一:温暖,也许是个关切的眼神,也许是一双抚慰的大手,也许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受到温暖。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试题二:冰心曾给一本儿童刊物题词: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是我们生命的力量源泉。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一本书或书中的一句话,一则故事,曾撞击过你的心灵,使你豁然开朗,甚至影响了你的生活轨迹……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思路点拨试题一:写作这个文题,必须在“真情实感”和巧妙选材两方面下功夫。既然是使自己温暖的人…  相似文献   

2.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作文的优劣与材料的选择关系很大。好的选材,会使作文深刻,富于吸引力;反之,则使文章肤浅,让人感到乏味。所以有人说,作文写得好坏,七分在材料,三分在技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怎样才能把好选材这一关呢?你们听到过这样一首童谣吗?“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表现了过年时孩子们的欢乐之情。女孩子头上戴着鲜艳的花,“拍着手,笑着跳”;男孩子拿着炮,“跳呀跳,砰叭放鞭炮”,好热闹啊!  相似文献   

3.
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如果读小学时我努力学习就好了”“,如果我学会弹钢琴就好了”……或者“如果当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会做好,这有什么了不起”等等。总之“,如果”后的话是一种假设,想象中的一种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当别人对你说“如果……”的时候,你想对他(她)说些什么?请你以“生命不相信如果”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写作导引材料提供的话题主旨应该说很明确,作文时审题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要写好这篇作文,还得用些心思。1、…  相似文献   

4.
搞好写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捕捉灵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坚持写日记等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就文取材,开掘文本宝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写作教学中,与文本相对应,我和学生刊物般把作文分为八个专栏:(1)解“言外之意”,品“弦外之音”;(2)与名家对话;(3)“狗尾续貂”篇;(4)赏析“生花妙笔”;(5)读书札记篇;  相似文献   

5.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近年来,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许多学校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读书节”“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形成了大量的书面资料,课外阅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学校还评选了一大批“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可谓可喜可贺。但这其实这都是表面的繁荣。我们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结合本校的读书情况,发现课外读书活动效果并不是很好,表面热闹的读书活动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初中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埋头读书”.生活圈子狭小,知识面不宽,人生体验不足.文化、情感的积淀不深.写起文章来往往陷入一种“懒思维”状态,作文成了“套版反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忽视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忽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生活没有感性认识,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就来得少来得慢.如若没有感悟,怎么可能抒发真情实感,当然要写出可读性较强的好文章更是无从说起。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梦想都是一座房子,只要你认定了要一座什么样的房子,并坚持不懈地去建筑,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忘记为房子去添砖加瓦,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自己梦想的房子。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有些人却担心阅读、积累的囫囵吞枣会影响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情感、语言等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大可不必顾虑这些。感悟,可以随着学生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小引]爱读书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优美的文章,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其实这种体会不仅在读书时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面对喜爱的事物,接触多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对它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加深,最终达到理性的高度。这是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表现出来,但是在作文时,常常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虽然觉得已经把这种过程表现出来了,但读者无法从文章中发现你的思维轨迹,甚至对你的独到认识不认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文章中没能为感情的升级铺设…  相似文献   

1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古人在阐述“多读”的重要性。读多了才见得广,知识面才宽,思路才开阔,才会下笔千言,文如泉涌。我们不妨将古人提倡的多读用到今天的阅读教学中,借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2.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3.
这是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言。他的本意是,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间有一二不尽之意,言外之意”,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后人又将此话理解为写作时要精炼、简约。日前重读一篇悼念九十而逝的陈云同志的文章得知,他老人家自正式离休后,为了给党和人民多做点贡献,提出平日少干点事,争取多干几年。陈云同志把这种做法叫“少做多活就是多做,多做少活就是少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从1919年1月发表第一篇教育论文《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起,七十年问发表的教育论文共三百多篇,编纂的教科书也有十余种。在这大量极其珍贵的文字材料中,鲜明地、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现代史上这位著名教育家体现科学和民主精神的进步教育思想。一叶圣陶教育理论的精髓,大致可概括成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旨在“做人”。——这是教育的宗旨、目标。叶氏认为,教育的宗旨不是别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如果把受教育仅仅看作是读书,仅仅看作是读懂几本教科书,那是不正确的。读书,读教科书,只是  相似文献   

15.
这里展示的是两篇同一题目的作文,我们不妨比较着来读。两文共同的优点是,中心都很明确,内容也很切题。但读过之后,却让人感到,“文一”比“文二”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从立意和选材上看,文一的选材新颖、独到,文二却是一般化;文一的立意新奇、深刻,文二却显得陈旧、俗套。其次,从内容上看,文一注重具体描  相似文献   

16.
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在一首诗里写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至今,许多的文人学者对这两句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其中的“破”字。有人认为破字强调的是读书要读懂,有人以为破字乃是说读书要读透,也有人说破字是强调读书要把书读烂,还有人认为破字是告诫后人读书要多读。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好像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自拟题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在考试作文中很多同学图省事,把“话题”用做“文题”,造成“千篇一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得分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拟题的能力,要按照作文题目的要求,根据生活的体验,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采用恰当的方法,认真拟题,让它照亮读者的眼睛,点燃读者的阅读激情。那么,怎样为自己的文章打造一个靓丽的标题呢?一、扩充“话题”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  相似文献   

18.
许多同学常常为写不出富有新意的作文而苦恼。其实,只要用心,写出“新”作文来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实际的写作中,同学们不妨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善于捕捉富有新意的材料。俗话说:“蚕不吃蚕叶吐不出丝,蜜蜂不采百花酿不出蜜。”好的作文素材都来自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认真地去看、去听、去感受,就可以随时发现“新焦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事物、新鲜有趣的材料。将这些“新”材料及时积累起来,在写作选材中便会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有助于佳作的完成。二、要确定一个标新立异的好题目。文章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如何取得实效?从长期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悟出;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而且要重视学法研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学的本质是学习”,“先生责任不在教”,“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研究学法,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 一、教学生“会读书”。 读书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学生读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课文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 “会读”实质上是一种能力转化为读书的方法的技巧,它的前提和基础应是通读和读懂。所谓“通读”,就是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阅读相关的实例材料和指定的课文段落,了解大意,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朦胧印象。通读以整体推进,它反映的只是实例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属于读书的初级阶段。所谓“读懂”,是根据通读的感知印象,对重要的观点、原理再进行重点的、理解性的阅读。属于读书的中级阶级。 学生光停留在通读、读懂上还不够,还应该上升到“会读”境地——读书的高级阶段。学生读书的方法越科学、技巧性越强,越能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的要领,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反之,学习效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20.
一、以“测验”促读 抓休闲阅读的质量 刚接三年级时,发现部分学生作文写得干巴巴的,我就想,必须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一次上课前,我组织了一次小测验,在小纸条上写着:“写出下列成语的主角”,成语分别是“闻鸡起舞、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愚公移山、百步穿杨”。测验的结果两极分化很严重,少数学生是全会,多数学生只会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