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人口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即使在同一朝代之内,人口数也可能有剧烈变动。但由于史籍记载过于简略,又缺乏其他参考数据,加上封建时代户籍制度的弊病造成的虚假失实,使这些变化的真实情况难于稽考,汉武帝时“户口减半”的记载即是一例。袁祖亮同志在《西汉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探》一文中认为,“武帝末年的人口并非减半”,且有所增加,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现拟将汉武帝时期的人口变化事实作一考订,以就正于袁同志及史学界。  相似文献   

2.
<正> 读《文史哲》八○年第二期孙达人同志《明初户口升降考实》一文(以下简称孙文)颇有启发。然而,对文中关于从洪武初至洪武十四年的十多年间户口增长661.6%,洪武十四年后明代户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及明初南北户口的升降已出现“绝然相反”的趋势等一系列论断,我们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就教于孙达人同志。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的籍贯 ,《醉翁亭记》结尾已明言为“庐陵” ,《宋史》本传也说他是“庐陵人”。但一具体化 ,问题就来了 :一说为“吉安” ,如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又一说为“吉水” ,如《辞海》 ;还有一说为“永丰” ,如《历代名篇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 ,还是  相似文献   

4.
曹魏田制,渊源两汉,而重点不同。西晋的占田制和课田制,就是曹魏田制的继续。后来北魏到唐的均田制,又和西晋田制有因袭关系。可以说,从汉末到唐中叶六百年间,土地制度大的改变开始于曹操。但在曹操评价的讨论中,一般只重视曹魏的屯田制,而未注意占田制之存在于曹魏。这正是曹魏田制的主要方面,它下开西晋、北魏正在于此。因作此篇,以为补苴,并供商讨。  相似文献   

5.
沙陀因居地有沙漠而得名,因受唐廷重用而发展壮大并入主中原。沙陀这个来自西域的部族最终融合于汉族,反映了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和民族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6.
明初城隍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序论在旧中国的城市中,城隍庙的存在甚为普遍。关于城隍庙的产生和发展,邓嗣鬲、那波利贞两位学者早在三十年代即已有过总括性的论述(邓35;那波34)。近年来,中村哲夫、约翰逊·戴维(Dayd iJohnson)等又有进一步的研究(中村76;Johnson85)。这些研究大多围绕着城隍信仰的产生,城隍神、庙的作用,以及历代王朝对它的封赠等问题,在时间上则主要集中在从南北朝到宋元时代。只有邓嗣鬲的研究较详细地论述了自城隍  相似文献   

7.
三娘子画像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不久,我在北京琉璃厂一家画店买到一幅三娘子画像(见图).当时,同样的作品有两幅,我则挑选了有金兆蕃题诗的一幅,都是从名藏书家傅增湘的后人那里散出的(另一幅为陈缘督所临摹).盖傅氏死后,善本书归了北京图书馆,普通书斥卖给中国书店,字画文物则散落在市场上(友人徐宗元则得了罗振玉贺傅六十生辰的楷书诗轴一幅).  相似文献   

8.
明初赋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朱元璋从巩固自己统治的观点出发,除实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措施,如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军民屯田等等之外,还建立了一套对农民剥削奴役的赋役制度。朱元璋的赋役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他在为吴王时规定:“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县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下为差。”(《明史》卷七十八)这可说是为了解决紧迫的战争需要的临时办法。  相似文献   

9.
《赤壁怀古》以中西历狱事件为中心写其涉及帝位之争的实质,《交趾怀古》交代了康熙当上皇帝的原因,《钟山怀古》写四子死后被追封为荣亲王,《淮阴怀古》写十一子封王及死亡,《广陵怀古》写有关四子身世的纠纷,《桃叶渡怀古》写纠纷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正> 位于新疆,青海交界处的7720公尺的“莫诺马哈皇冠峰”,简称莫诺马哈峰,是1885年沙皇参谋总部少将普尔热瓦尔斯基依照该山的形状象俄国十一世纪基辅大公莫诺马哈的帽子而随意命名的。普尔热瓦尔斯基一生专搞对我国领土的“地理考察”,紧密配合老沙皇军事侵略和领土扩张计划。1867—1885年曾四次率殖民主义“探险队”窜入我国东北、西北地区,搜集情报。1884年入侵我黄河源地区时,曾下令用“密集的齐射”打死打伤我藏族同胞四十余人。他杀了人,反诬我受害同胞为“强盗”,把杀人场所弄朗公河改名为“强盗河”。此人最后病死在企图第五次侵华的路上,他给我国西北地区的山山水水强加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名字。普尔热瓦尔斯基搞“地理考察”  相似文献   

11.
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剥削和奴役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封建国家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封建统治者深知赋税的重要,“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宫禄食,庶事之费”。他们“强迫农民交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历代王朝都把赋役视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制订了各种严密的制度。明初的鱼鳞图册制度就是为保证赋税的征收而制订的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2.
“礼义所由出 人才所由兴” ——朱元璋重视国子监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在“治国之要”以学校为先的思想指导下,对创办最高学府——国子监极为重视。 早在宋龙凤十一年(1365,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先元璋就把原集庆路(今南京)的儒学改建为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982)又改“学”为“监”,扩大规模于鸡鸣山之阳:“中为彝伦堂。分两厅(博士厅、绳愆厅)、六堂、三十二班。左庙(先师庙)右学,亭庑厅厢,肆业有所,会馔有  相似文献   

13.
明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晚期,封建的学校教育也表现出时代的特点.弄清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而且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铨选制定也不无裨益.一、学校的设置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各族人民的反抗此伏彼起,豪强割据武装厮杀不息,值此天下战乱之际,朱元璋经过十余年的浴血奋战,击败所有对手,建立了明王朝.朱明国家初建,新的统治者面临的是一副百孔千疮的烂摊子:经济衰败、人口锐减、学校不修.应该说,朱元璋是一个很有政治眼光的封建君主,羽书旁午,百废待兴,他把学校教育放在一  相似文献   

14.
卫广来 《文史哲》2002,(2):49-54
西汉帝室放嫁宫掖女性,汉初至武帝为制度创立和完善阶段,昭、宣、元三朝为变质的奉陵制阶段,成帝以后为复活阶段。文帝将皇后以外的嫔妃全部改嫁,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意义,所出夫人是最高一级嫔妃。此制出现于西汉,其历史脉络是承继了春秋战国以来否定妻妾殉葬制的时代潮流,其社会基础则是西汉流行的妇女改嫁风俗。  相似文献   

15.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发展到崇祯十四年春天,出现了很好的局面。其中的李自成一军,在遭到严重的挫折以后,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休整,于十三年冬天向阶级矛盾极为尖锐的河南地区进军,从而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于在十四年正月一举攻下了明朝的藩王重地洛阳。张献忠一军也在粉碎了明军主力杨嗣昌部队一年多时间的围剿以后,于十四年二月攻下了湖广的重镇襄阳。这样,就使得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形势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农民军的力量已经由原来相对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并且形成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主力部队。  相似文献   

16.
明代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奠基者是朱元璋 ,其核心精神为“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明初强化皇权的政治运动并非某种单一历史条件的产物 ,而是由当时诸种社会矛盾和多方面客观政治因素造成的。朱元璋主要采取四项重大措施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一、废罢丞相制度。二、诛杀“元功宿将”以“振纪纲”。三、“封藩”以使诸王统兵。四、整肃吏治。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明初政局发展变化的内在历史动因 ,对于深入进行明代政治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吴、越霸业考实董楚平关于“春秋五霸”,现在都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似乎已成常识。但是,这个常识是有问题的。“五霸”这个概念,始于东周。当时,“五霸”或称“五伯”。“伯”是本字,“霸”是借字。《左传》成公二年《疏》云:“伯者,长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细致考察了在美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五月花公约》签订的地点、时间 ,并对我国世界史学界普遍存在的轻视、忽视史料考订和史实梳理排比的现状加以批评 ,呼吁重视考实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古代,洮州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明太祖在给李文忠等人的勅谕中说:“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故明初设洮州千户所(后升为洮州卫)。洮州及其附近番族部落多产良马,而茶叶亦为其生活必须品之一。所以,明王朝除对洮州在政治上加强统治外,洪武五年且在洮州(即今临潭县新域内)设置茶马司,以加强互市管理。茶马司的设置,既能解决朝廷边防对于良马的需要,又能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也限制了豪商垄断,促进了民族贸易。  相似文献   

20.
晁中辰 《东岳论丛》2003,24(4):86-89
明初政策的消极倾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朱元璋一改宋元不抑商的政策 ,厉行重本抑末 ,使明初及此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工商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 ;摧折士人 ,窒息思想学术 ,其严厉和残忍程度为历代所罕见 ;他不务远略 ,厉行海禁 ,严重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朱元璋将这些政策定为“祖训” ,要后世皇帝奉行不渝 ,故消极影响特别深远。明王朝处于 14至 17世纪 ,这正是世界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丧失的时期。这种变化可以从明初政策的消极倾向中找到些许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