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全球化时代族裔民族主义兴起所引发的族群间暴力冲突是当今世界冲突的重要特征,民族/族群认同的回归与国家认同的"去中心化"所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和张力是观察这一现象的重要视角.族裔民族主义的复兴在西方国家和后发展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重新解释、塑造和建构具有包容性的民族国家认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和民族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控制强化族群认同和族裔民族主义的外部因素是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左宏愿 《民族研究》2015,(2):28-40,124
断裂型多族群国家在自上而下推行选举民主后,形成了事实上的族群性政党竞争制,这种制度不但没有促进政治稳定和国家整合,反而放大了族裔差异的政治化程度,加剧了族群冲突。本文分析了断裂型多族群国家民主化转型加剧族群冲突与族群暴力的制度原因和基本机制。在这些国家,只有政治精英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构建和社会整合,使国家的社会形态从断裂型多族群社会转变到中度分化型社会,并朝低度多样性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断裂的族群结构形态,才具有实行民主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4.
5.
族群冲突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议题,而政治心理学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进路。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既可能是族群冲突的诱因,也可能是族群冲突进程中的参与者。对于这一心理基础和心理进程,学界形成了资源竞争论、社会学习理论、权威人格理论等解释路径,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羡恨交织等学术概念拓展了研究手段。然而各种单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复杂多变的族群冲突及其进程,因为复杂的社会事实超越了单一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这迫使我们采用综合理论来解释复杂事实。但问题在于,不同学者对于不同层面因素的作用给与了不同的权重,对同一案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大小甚至也争论不休,这将使得综合理论框架面临内在矛盾。因此,对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中的心理基础,尚需要更为精确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亚述人起源于两河流域北部,以聂斯托里派和迦勒底教派信徒为主,是伊拉克最大的基督教少数群体之一。20世纪初,亚述人深受“民族自决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鼓舞,以“民族”身份凝聚族群,寻求政治独立和族群共同体自治。伊拉克建国后,亚述人延续其独立活动,与英国殖民政府合作,拒绝承认其公民身份,从而催生了诸如族群认同和宗教认同挑战国家认同、族群认同遭遇国家的暴力裹挟和民族同化、族裔民族主义运动冲击并消解国家认同、库尔德政府认同与国家认同相抵牾等一系列的族群—国家认同问题。在后萨达姆时代,亚述人的认同问题在宗派碎片化和国家政局动荡的情势下进一步复杂化,未来也将继续考验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和族群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宗族是广东客家应付环境的第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这个形式没有完结 ,村落是第二种有效组织形式 ;族群认同的实质为族群边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意识 (对客家人的起源、习俗、信仰的相同看法 )、共同的体质特征使客家人不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边界 ;客家与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内部既有冲突 ,也有融合。冲突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国族、民族和族群,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长期以来,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与诸如汉、满、蒙、藏、回这样的原生性民族,都被称为民族,在理论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带来了不少混乱。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国族内部有多个民族,民族内外有多个族群。国族不等同于主体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与族群组成的,是与现代国家同构的、具有国民身份同一性的国族。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离散族群与祖籍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对祖籍国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并发起或参与指向祖籍国的远距离跨国政治活动,成为当今全球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被学术界称为“远距离民族主义”。作者认为促使远距离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几个:一是离散族群对祖籍国或传统居住地的归属感,二是政治流亡者的动员,三是双重公民身份或双重国籍的存在,四是现代交通、通讯为远距离跨国交流带来的便利。第一个因素至关重要也必不可少,但并非完全具备这四个因素才能产生远距离民族主义。许多国家在舆论、组织机构和法律政策上对离散族群参与祖籍国的外交和政治事务给予了程度不同的支持,甚至成为远距离民族主义的主导者。作者认为,远距离民族主义曾在历史上推动了反殖民斗争最终使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有时也为改善居住国与祖籍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它给离散族群的居住国和祖籍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50年代以后,族群意识、族群认同、族群冲突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变迁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一方面,族群(民族)问题成为当代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最为棘手的难题,另一方面,不同的族群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冲突加剧.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难题,乃至于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族群意识町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美国学者哈罗德·伊罗生的<群氓之族>对族群问题察幽探微,更令人惊异的是伊罗生30年前预言的族群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一一爆发,预言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至于未来的趋势如何发展,则足以引发世人深沉的担忧.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族际冲突已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并且表现出新的特点:主体的多样化;范围的全球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宗教极端思潮为纽带,恐怖活动为手段。它的兴起,可以从冷战结束的效应、国家生存能力的增强、政府的政策、外部介入、政治和经济资源享有的不均衡、文化冲突等几个方面寻找原因。在新的世纪,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努力消除族际冲突。  相似文献   

12.
13.
李涛  袁晓姣 《民族学刊》2022,13(1):88-100, 141
族群问题是影响阿富汗内政的关键因素。阿富汗族群冲突因外部势力干预而起。自杜兰尼王朝以来,在外部势力干预下,阿富汗族群关系逐渐恶化,族群成为外部势力干预阿富汗内政的主要工具,同时阿富汗族群问题导致赞助政治迅速发展,并逐渐伊斯兰化。在内部纷争和外部介入下,阿富汗族群冲突引发了阿富汗国内以及周边地区一系列安全问题,并扩散至全球范围,为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安全局势带来深远影响。美国撤军后,阿富汗族群冲突的和解仍将面临内部权力纷争和国族认同缺失、外部势力干预和国际恐怖主义上扬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的“价值观输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输出”始终存在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之中,冷战后,美国更加重视以“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整合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冷战后美国的价值观的输出主要围绕着“建立美国价值观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目标,在实现手法上表现出由温和到强硬的发展态势,美国价值观输出的实质是美国当局追求国家利益的工具,美国政府对价值观输出的高度重视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经济动因和政治动因。  相似文献   

15.
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为西瓯、骆越族群的后裔,壮侗语族群历史记忆渊源久远,壮侗语族各民族作为单一民族地位的确立,并非只是现代政治建构的产物,而是对被遮蔽的潜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针对西方"族群建构理论"对中国民族识别的"他者"解读,我们有必要强化基于"我者"叙事的族群记忆,同时,更需面向未来,整合瓯骆族裔的文化力量,建构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系统和人文世界,维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延续.  相似文献   

16.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到一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族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由中原迁徙南方、港台和海外的过程中 ,历史培育了客家人朴实、勤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人与土著居民曾发生过误解 ,甚至冲突。1 9世纪中叶以后 ,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 ,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 ,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 ,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 ,并锤炼了它的一批重要精英。  相似文献   

19.
冷战以后,蒙古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其原先追随苏联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奉行了“多支点”外交政策。正是蒙古奉行这样的外交政策,导致世界大国的关注,并逐步将其势力渗透到蒙古。然而,我国与蒙古是有着漫长边界线的邻国,不能不受其影响。因为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而大国将其势力渗透蒙古。也是看重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正是蒙古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才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一旦控制蒙古就可以实现其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态势,这样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早期成立的民族国家,还是二战以来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只要国内存在多民族、多族群,都不得不面对国家整合的难题。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近代以来的国家整合形成了三种模式: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这三种国家整合模式在效果上有以下差异:就国家认同度来看,族群民族主义整合模式与文化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就社会包容度来看,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模式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