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文学观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呈历时性发展线索,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的研究重心在文学要素中的转移及相关批评策略:以作者创作心理为对象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彼得·布鲁克斯的叙事情节;哈罗德·布鲁姆的后结构主义文本互文性分析;精神分裂分析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商业化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上海三十年代初文学商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借助上海成熟的文化市场、商业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左翼文学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蔚成大观.3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学审美风尚的变迁,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强图书审查制度,大大压缩了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导致左翼文学从创作到出版的式微.  相似文献   

5.
刘蓓 《青海社会科学》2013,(4):152-155,190
自然写作是美国生态批评最为重视的文学体裁,它的发展不仅受到了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几种文学亚体裁。自然写作的精神内涵与创作特征契合了当代生态批评的根本宗旨。从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的"文学中的自然"研究,与寻求美国文学批评"独立身份"的努力相融合,也体现出强烈的美国特色。美国自然文学创作与研究历程启示我们应更为深入地挖掘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发展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研究形式。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7.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原型批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嗣后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内在原因是其理论体系本身及其批评活动存在一些瑕疵。弗莱理论事业的起点和圆心皆为圣经文学研究,他的批评理论尤其圣经文学研究实践表现出某些缺失之处,如过分追求从文学内部研究文学而导致批评系统的自我封闭,奉行历史循环论,所论原型的嬗变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持,将原型批评与基督教类型学混为一谈,在隐喻思维的遮蔽下进行某种任意诠释等。  相似文献   

8.
不少批评家无意识地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成是文学发展的“蜜月期”,他们在学术论文的分析当中运用了“蜜月”这个特殊的批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可以看出,“蜜月“所暗示的“和谐“关系,遮蔽了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忽视了文学创作所具有的自主性.这个批评概念已经事实上成为研究者评价20世纪80...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化语境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是左翼文学批评非常兴盛的时期,左翼作家们写批评文章的热情和读者对批评文字的空前的兴趣,明显带有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印记。论文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状况出发,指出了左翼文学批评在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的作用;探讨了政治化的左翼文学批评如何又构成了三十年代文学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读者的阅读眼光和阅读需求起着引领作用,对左翼文学的审美取向起着导向作用,也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学语境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从最初的偶然使用到多元化、普泛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主要集中在六个研究层面:运用语言学的或泛化的"语境"概念进行的文学研究、文学语境的理论探索、文学文体的语境研究、文学修辞的语境研究和文学翻译的语境研究.我国文学语境研究伴随着"语境"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泛化发展业已形成一股趋势,但对"文学语境"的独特性关注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学语境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十年(1998-2008)之中,国内的文学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文学文本批评与社会实践运用三个层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今后学界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继续在多个层面上推进--拓宽和加深--文学治疗研究,以使其最大程度地彰显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在美国正式确立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劳伦斯·布依尔是美国生态批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布依尔的生态批评思考致力于探索文学文本中环境的想象与西方思想中自然的位置,并在生态批评视网中探讨环境的想象对文学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布依尔将环境文学批评与面临生态恶化危险的自然世界结合起来思考,尝试重新阐释文学文本中的自然与环境,并将其与当代生态文化构建相结合,希望这种生态批评构想能够在当代社会文化中发挥一种有益的环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以来的明代文学研究中 ,各种研究方法 ,包括实证研究、社会历史批评、文化批评、审美批评、文本批评、比较研究等 ,争奇斗艳 ,硕果累累。同时在近 2 0年还出现了从社会历史批评转向文化批评、从审美批评转向文本批评的倾向。本文对 2 0世纪明代文学研究方法述其原委 ,评其得失 ,以便为 2 1世纪明代文学研究的继往开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华人作家哈金与汤亭亭的创作均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在国内接受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与汤亭亭等人的英文创作不同.亦与聂华苓等作家的中文创作相异,以哈金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着边缘人的"美国经验",他们的创作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又不同于华文文学,这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及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跨越传统研究疆界,拓宽研究视域,走向批评的对话.不仅能够为这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促进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理论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林 《文史哲》2011,(4):130-138
美国"红色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观念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向左转"倾向,同时延续了此前现代主义文学倡导形式创新的艺术追求,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前卫形式相融是其显著特点。美国主要左翼作家和批评家具有很强的理论反思能力,在1930年代后期"法雷尔之争"或"左倾错误"讨论中,他们就批评了左翼小说中流露的"口号化"、"政策工具论"、人物形象重复单调等弊病;而且他们发现了左翼文学作为"阶级的文学"沦为了"党的文学"是文学的穷途末路,这也正是美国左翼文学衰落的原因。美国左翼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触及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组织和领导左翼文学运动、如何妥善处理政策宣传与作家创作自由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汇聚了多斯.帕多斯、斯坦贝克、亨利.罗斯等小说名家的美国左翼小说创作,对中国的影响颇巨。美国左翼作家史沫特莱积极参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伊罗生仿照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在上海创办和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论坛》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左翼作家,斯诺夫妇借用美国"红色三十年代"文学的理论框架观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颇有心得。但美国左翼文学的教训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持者言     
主持者言:西方华裔文学及其批评在过去的30多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对文化身份的书写与批评.文化身份认同是离散文学的重要母题,经常是文本阐释中的首要关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应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无关,是真正中国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股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的一种"中国式"概括;"五四"没有自由主义文学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或思潮,它形成于与左翼文学论争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目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一种极力拔高乃至全盘肯定的倾向,为给其以公正评价,本文分析了其无可逃避的逻辑悖论性.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一些优秀侨民作家的作品渐次闪亮引入,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俄侨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谢丽 《学术探索》2008,(4):107-110
在1930年代多以阶级的意识形态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尊重自我文学感受和维护文学本体性的批评文本,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在19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都市文学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主流,也同样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格外重视。作者从都市文学的界说、都市文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都市文学的主题及反思、都市文学的审美价值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