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求焊接L齿型螺旋肋片管表面平均放热系数和焊接接触热阻的“二次回归双参数迭代法”和试验装置。用此方法分别求出在一定的管束布置方式下内部管排中的两种焊接L齿型螺旋肋片管的平均放热系数无因次关系式和焊接接触热阻的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用于锅炉设备的对流蒸发受热面和省煤器受热面,在采用高频焊接螺旋肋片管束时,需要了解其放热与阻力特性。对用于自然循环锅炉对流蒸发受热面的该种管束,还须了解管束中每排的放热特性,以便算出各排的吸热量,为水循环计算提供依据。鉴于目前国内尚缺少国产高频焊接螺旋肋片管束的实验数据与资料,本文介绍作者应制造厂要求对一种结构的这类管束进行实验研究的情况。作者求得了该管束中各排的放热特性关系式,还求得了排数影响修正系数ε_z的计算式和该管束的放热特性关系式以及管束中平均每排的阻力特性关系式。文中还介绍了实验装置和方法,并采用差分法求得肋片效率;分析了实验结果,并与其他作者的算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腔体辐射理论为基础,计算鳍片管表面的视在发射率,并用电功率加热法测定后加以验证,而后计算出不同尺寸的鳍片管相邻两鳍片间的视在发射率εe,并给出线算图,得出结论,εe与无因次鳍片高h/γ1成正比,而与无因次片隙a/γ1成反比.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跨三肋拱桥的荷载试验实测结果与空间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在正载情况下,实测三个拱肋的横向分布特性是对称的,但中肋的实测横向分布系数明显较理论值大;在偏载情况下,偏载一侧的拱肋实测横向分布系数也较计算值大,远离偏载一侧的拱肋横向分布系数明显较小,这些现象表明,三肋拱桥的实际横向联系和横向刚度较弱,实桥通过横向联系分配和传递横向荷载的能力较比理论值小。三肋拱桥设计和加固时应考虑这一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于大气压力附近向下流动的水蒸汽在立管内膜状冷凝时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并得到了局部和平均放热系数。试验在内径14mm,长1965mm的碳钢管内进行,蒸汽入口干度x_1=1,蒸汽出口干度x_2=0~0.209。试验中雷诺数范围为350~2611。试验结果给出了由层流区到过渡区的临界雷诺数为800。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作者提出了层流区和过渡区内的局部及平均放热系数的半经验计算式。计算值和测量值之间的误差小于18%。本文与其他文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近似计算条形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的方法,换热系数是用条形和平翅片处换热系数按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来求得的。这种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通过对国内生产的条形翅和平翅片(进口边缘有波纹)管的试验表明,在相同迎面风速(w_f=1.8m/s)和片距下,条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比平翅片管换热器约高50%,但相应的流动阻力仅增加25~30%。因此,对条形翅片管换热器可采用较大的片距(每10mm4~5片)或比平片更少的排数,这样不仅可以在相同的空气阻力下传过更多的热量,而且还可以大大地节约翅片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试验证实在翅片管空冷器热质交换过程中路易斯比成立,从而说明可应用直线规律法来确定翅片管外表面平均温度,并求湿工况下的放热系数。描述空冷器湿工况传热传质性能的主要参数α_c、β,接触效率CF和全效率η只与迎面风速w_f有关,而与进风参数无关,这样试验工作可大为简化。在迎面风速一定的情况下,进风参数通过温度准则T_0对析湿系数ξ有影响,通过试验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如已知进风初参数和管内介质温度即可确定过程的析湿系数。当管内介质温度、放热情况和迎面风速一定时,进出风湿球温差随进风湿球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如以t_(C1)=27℃,t_(M1)=19.5℃作为标准,则进风湿球温度每提高1℃空冷器的制冷量提高5%。将接触系数和全效率的试验值通过计算换算为F22在管内直接蒸发时的值,它们和迎面风速的关系可直接提供设计部门使用。文章还整理了气侧阻力准则方程式E_u=f(R_e,ξ)。最后举例说明使用上述结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钢结构厚板工程中脆性裂纹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研究了钢材厚度与断裂韧性的关系.采用三点弯曲试样,利用厚板钢材Q345B在低温下对结构进行了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试验,试验选取了不同的钢板厚度、不同的试验温度和沿厚度方向不同的取样位置,分析了断裂韧性随钢板厚度、试验温度与取样位置的变化规律,并采用Boltzrnann函数对断裂韧性随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厚度钢板的韧脆转变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厚板的断裂韧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厚度较大的钢板其断裂韧性相对更差;沿厚度方向从表面到中心位置,断裂韧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低不同的两干煤棚在不同风向角下相互干扰的风荷载特性变化规律,采用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的方法,通过对比0°风向角和180°风向角、45°风向角和135°风向角的体型系数,分析了高干煤棚和低干煤棚相互干扰时体型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干煤棚处于上游时顶部风吸力较处于下游时降低,低干煤棚处于上游时顶部风吸力较处于下游时增大。45°风向角时,低干煤棚处于下游,顶部风吸力沿纵轴线方向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设备对不同高度下肋板的非定常绕流场进行了全场测试,揭示了肋板尾流场旋涡随时间推进所经历的非线性演化过程.同时将瞬时流谱与不同时间间隔下的时均流谱及流场数值计算结果相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且通过对不同肋板高度的时均流场的分析,得出了其尾旋涡尺度与肋板高度之间的非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自建的可视化气体水合物反应实验台,对质量分数为0.2%的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子式为C12H25SO3Na)水溶液和HCFC141b在单根水平换热管外生成气体水合物的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观测,通过照片和采集的温度值对水合反应的过程特性进行了描述,发现气体水合物和冰的生长形态完全不同,它不是围绕着换热管生长,而是沿着固体表面(换热管表面)渗透到制冷剂相中生长.采用表面自由能理论进行机理分析表明,其原因在于水溶液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可以沿着换热管表面自发渗透到制冷剂相中.据此可以认为,在间接接触换热式气体水合物蓄冷系统中,如果在换热器外增加垂直金属翅片,将有利于改进气体水合物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站立式给水加热器的传热特性和强度要求,研制并加工出小螺旋角内外螺旋翅片管(IOSF管)来强化其传热特性,基础试验表明,IOSF管的总传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63%-95%;工业试验表明,采用IOSF管的立式高压加热器总换热系数提高43%,对钢螺旋槽管替代铜光滑管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钢质螺旋槽管给水加热器不仅能保证原有热负荷,还能提高其换热强度,实现了锅炉给水无钢化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表面增强型蒸发强化管,并对氟利昂制冷工质R22在该管外的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通过对4根不同管型的蒸发强化管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管型参数对管外换热系数的影响.得出结论:4根强化管的总传热系数随流速变化的趋势有所不同;1^#管和3^#管的总传热系数在实验流速范围内相差不大;4^#管的总传热系数随流速的变化曲线最为平坦;2^#管是4根管子中总传热系数随流速变化最大的一根管子.  相似文献   

14.
对一种先进的强化换热元件──齿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传热及通风阻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用直接法进行.得出受洁净气流冲刷时该管束传热特性关联式和通风阻力特性关联式,并将该种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的性能与相同结构的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R12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作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管内流动沸腾换热与单相对流换热一样,存在热进口效应,国外早期的实验数据由于未能考虑热进口效应而偏大。实验结果还表明,水平流动沸腾周向不均匀换热主要受流动结构影响;截面平均换热系数则与质量流速、热流密度、质量干度和蒸发压力密切相关。分析实验数据证实,流动沸腾换热是由气泡产生而引起的流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和双相对流蒸发两部分组成的。本文的实验数据与国外已有的换热关系式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与管束传热的分格模型,进行了管束中不同管列循环流速的模拟计算,考察了管束直径,液面高度,管束排布式,管间距和加热方式对循环速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在水平微翅管内的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微翅管的翅高和翅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并综合比较了3根微翅管的换热性能。同时,将微翅管与光管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翅高为0.2mm、翅数为60的换热性能最好;微翅管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光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LNG绕管式换热器在设计时存在管内低温传热的不确定性,采用FLUENT软件分析了大螺距螺旋管 在湍流状态下管内的压降和冷却传热特征。研究中分别采用4.8 MPa的气态甲烷和液态甲烷为介质,探讨了螺旋管结 构、雷诺数Re、普朗特数Pr对压降和努塞尔数Nu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径、缠绕直径、Re及Pr对压降和/VM的影响较 大;螺距对传热和压降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并将模拟值与Jayakumar等半经验值做对比,结果趋势一致。最后拟合出 适用于LNG低温冷却状态下的Nu公式,为LNG绕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电场分布的角度,研究了换热表面上气泡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气泡变形影响EHD(electrohydrodynaInics)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电场分布决定了气泡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变形方式,如果换热表面的电场强度高于周围液体或电极的电场强度,则气泡受拉伸作用:反之,气泡受压制作用.热边界层的存在会减小电场力对气泡的拉伸作用,增强电场力对气泡的压制作用,但不会改变气泡的变形方式,气泡在换热表面上无论是被拉伸还是被压制,都能使沸腾换热得到强化,但两者的强化换热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与文化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