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简化管壳式换热器模型,采用非结构网格划分,选用κε湍流模型,应用CFD软件FLUENT对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折流板间距情况下壳程流体温度场、压力场以及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了折流板间距对壳程流体流场分布、换热器传热速率以及压力损失的影响,并得出了进口流速与传热量和压力损失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相符合,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定压供油式数控滚齿机静压导轨的承载能力及其性能,对毛细管节流式的闭式静压导轨进行理论计算,并给出了静压导轨性能的静态表达式。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的CFD模块对静压导轨进行三维建模及仿真,得到了回转工作台在不同工作速度下静压导轨的油膜压力的分布、流体流场的分布以及此刻静压导轨的承载力。比较分析后得出:静态时,油膜压力与流体速度均匀分布,随着回转工作台转速的增加,静压导轨油膜的流速发生改变,油膜压力发生改变,油膜的承载力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从纳米磁性液体中磁性颗粒的沉淀和团聚的角度分析了磁性液体稳定分散的条件,讨论了在外场下磁性颗粒的尺寸对其沉淀的影响,并引入势能的概念定量研究了决定磁性颗粒团聚体形成的3种主要作用力。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讨论了3种相互作用势能以及净势能与磁性颗粒间表面间距和表面活性剂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大表面活性剂层的厚度是避免磁性颗粒团聚体形成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层热流体是一个完全的地质概念,它主要是盆地内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在地层热流体层段,主要研究热流体在地层局部产生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异常,从而考虑它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地层热流体对有机质成烃有促进作用之外,还存在抑止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能源动力类学科中,工程热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介绍能源转化和传递的基本规律,但其中涉及热力学能、焓、熵、核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与温度、比容、压力等状态参数的关系。文中提出用热力学四边形来有效理解和记忆这些参数之间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用传感器、直流放大器、数据采集存贮器、计算机等组成的精密微压差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快速准确地跟踪测定了不同温度时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压力与时间的关系.计算机绘出的反应体系压差电势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理意义明确,重现性好;将所采集的数据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得到的ln(E∞-E t)-t直线,其相关系数为 0.9998,并由此求得反应速度常数和活化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前驻点加热圆柱绕流场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前驻点加热时,在不可压缩流体中由于产生了较大的局域压力提供的热驱动力,在该处产生间歇性猝发反向流动,不仅改变了驻点区的流动结构,并影响整个流动拓朴结构,还改变了分离点、前驻点的位置,提高了流动稳定性,该结果有助于定性解释加热减阻机理.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多孔材料中流体流动和温度变化,课题组对溶质和溶剂在孔隙内发生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局部热非平衡理论(LTNE),分析发生的THMC耦合反应,推导出其控制方程组;其次,将其物理模型简化为内含圆孔无限大平面,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选用一维轴对称坐标系模拟仿真,研究多孔介质应力、孔隙流体压力、溶质摩尔分数和流固体温度分布规律;最后,分析各物理场参数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增加,各因变量峰值和谷值逐渐沿径向伸展,各物理场之间相互影响愈加深远;反应过程中需衡量参数取值。该研究既可为相关实验和解析方法提供参考,也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有助于深入了解饱和多孔介质热流固化完全耦合行为。  相似文献   

9.
由于螺杆泵几何结构及流体流动状态较为复杂,其压力分布和速度等特性很难用数学解析法来分析计算。本文利用参数化设计模块建立双螺杆泵Q形对称型螺杆三维模型,构建双螺杆流道的流场分析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出了双螺杆泵流道内压力场和速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流体在流道中的流速分布具有规律性,整个流道的流场速度高低交替变化,在螺杆与衬套间隙处的流动为层流,螺旋面接触区内的流动为复杂的湍流,离螺杆啮合区近的螺旋槽内易发生涡流。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双螺杆泵螺杆工况下的性能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裂缝性油藏流体流动规律是其高效开发的基础,离散裂缝模型因其对裂缝予以显式降维处理,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而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有限体积法在控制体单元上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严格保证局部质量守恒,适用于流场性质不连续的情况。基于Delaunay 三角网的对偶网格构建有限体积控制单元,推导了离散裂缝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控制方程的有限体积数值计算格式,实现了离散裂缝模型油水两相数值模拟,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高效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严格保证局部质量守恒,计算过程中收敛性较好,适用于离散裂缝油藏的数值模拟,与单孔隙介质模型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计算效率提高2.5∼3.0 倍。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学说的基本意义。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成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启当代哲学问题的基本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人们必须真正进入对知识的存在论性质的思考。惟有通过这样的思考,一个向来被“对象世界”所遮蔽的“生活世界”才可能呈现出来。由于这个世界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之为前提的哲学革命才能被认识清楚,并进而能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导向一种新类型的知识,而这种“真正的知识”应当通过建立“生活世界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去获得。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理论与汉学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不可分割性,但在方法论上又有其紧张性。两者离则两伤,合则双美。两者间的紧张性,可以经由“互为主体性”关系的建立而被克服,使社会科学研究因为获得汉学研究的文化资源的挹注而日新又新,开发新的意义;而汉学研究,也因为从社会科学研究中获得启示,而不再是闭门孤芳自赏的学问,从而可以提出具有普世意义的新命题与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说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时,他指的是思辨逻辑或辩证法的使用,指的是哲学概念自己运动的必然性是一切科学的本质和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部分地认同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其中最为根本的,他们认同有区别于形式逻辑的内容逻辑,认同有构成一切科学认识前提条件的思想范畴运动的辩证法.我们在今天的科学主义时代仍需理性对待哲学的讽刺和挑战,真正的科学不能遗忘逻辑和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问法阐述了敦煌古代气功的涵义以及古代不同类别传统气功的养生之道;得出敦煌古代传统气功有着其独特的辩证思想和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古代传统气功对进一步研究气功的源流和人体生命科学以及体育科学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时代的需要,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主要论述了物理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及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6.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西方一直存在的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传统以及心理学内部自身的特征,为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与条件。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主张整合的研究取向、问题与方法的统一、科学的客观与道家的客观的融合、整体理解与分析研究互补。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的新发展在超个人心理学、世俗心理学以及存在-现象学取向的质化研究中得到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原理上讲,自然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本质。化学揭示质量交换规律,物理学揭示能量交换规律,各专门科学皆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而揭示专门物质形式的质量、能量交换规律,它们共同揭示了自然的交换本质。从科学应用上讲,自然科学揭示物质交换规律,意义就是为了选择,就是人类的选择能力。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选择中的生存和进化,真实地反映着物质的交换规律和物性选择的法则,反映着大自然的交换运动本质。从科学发展支持人类进化的历史讲,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真正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未来。科技应用中的任何负面效应,都是一定可以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中解决的,"科学悲观主义"缺乏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科学”一词意味着“科举之学”及“分科之学”,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率先用“科学”翻译science并赋予其近代意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国人或取道日本,或留学欧美,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借鉴日本的翻译方式以“科学”指称近代science,并使其内涵不断演化和发展,其基本轨迹可归结为由侧重阐述“学术分科”观念发展到重视揭示“公理公例”之学,而科学方法论的导入及探索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观渐趋丰富、全面,使之具备“学术分科”的形态、探求“公理公例”的主旨以及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方法这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于品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营销学视角以经验方法进行,这在无形之中忽视了品牌形象研究的独特性。作为品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形象的塑造对于实现营销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品牌形象塑造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结构过程。因此从广告传播的视角去认识品牌形象与营销关系,结合中国品牌现实探讨这一问题应该成为其中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