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弊简析王国范1938年8月23日,苏联在与英法谈判陷入僵局、结盟无望而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的情况下,断然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z的互不侵犯条约。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这个条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认为,对之...  相似文献   

2.
对于1939年8月斯大林为何决定与法西斯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学界历来看法不一。从苏联方面来说,这是斯大林在当时极其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从苏联自身的安全利益出发,做出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做出是斯大林对当时国际形势综合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苏联与德国签订了震撼世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至今日已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一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由此而产生的影响都已成为历史,比较清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对这样一个条约,众说纷纭,西方往往诬蔑它是“背信弃义的邪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苏联则针锋相对,认为正是这一条约的签订,“打乱了侵略集团的最终形成,粉碎了德意日一致投入战争的可能性”,“创  相似文献   

4.
《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8期刊登了王斯德同志题为《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文章(以下简称《评条约》)。作者对这个条约的签订持否定态度,文章重点论述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带来的消极作用。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对该文中的主要观点,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与王斯德同志商榷。《评条约》的观点之一说:英法两国“是反法西斯斗争中可以和应该争取的同  相似文献   

5.
“不可思议”的“6·13”声明 1941年6月13日(星期五),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份由斯大林亲自起草的塔斯社声明,向国内外宣布:“据苏联所知,德国也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的条款,因此,苏联各军区认为,关于德国意图撕毁条约,进攻苏联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至于最近德国军队撤出巴尔干战役调到德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行动,应当认为是另有原因的,与苏德关系无关。”次日,苏联所有报纸都登载了这份声明。然而一周之后,德国却真的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条约,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了全线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了。战后,许多历史学家据此评价“6·13”声明,是苏联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所作的完全错误  相似文献   

6.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好象一个炸弹在全世界爆炸”。四十几年来,这个条约一直是国际史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从分析苏德战前的苏联对外政策入手,粗略地探索这一条约对当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以期参加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揭示了30年代末欧洲国际关系十分复杂的变化过程,导致苏德由对立走向暂时的联合。苏德双方签约的动机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文在举出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地评析了这一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1935~1937年苏联对德政策除了采取集体安全政策之外,还尝试着与德国和平共处,建立正常的政治关系,当时独特的国际环境和苏联领导人矛盾的心理为后者的实行提供了条件。苏联对德国和平共处的尝试最终失败了,但这种尝试干扰和削弱了苏联长期追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而且为以后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9.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为苏联“赢得”一段喘息时间的传统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缔结条约未能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不缔结条约,苏联其实也不存在着首先陷入战争的可能性。因此,从条约的缔结至苏德战争之前,苏联存在的一年半和平时间并非因条约的缔结而“赢得”,而是苏联自身固有的和平时间总量中剩下的;相反,如不缔结条约,希特勒就极害怕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世界大战也就不至于提前爆发,这样苏联拥有的和平时间就不仅仅是一年半  相似文献   

10.
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国内外的普遍看法是:在法西斯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时,苏联把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只是到1939年8月因国际形势严峻,才违心地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是,苏联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同德日改善关系,并与意大利维持友好关系。苏联自始至终奉行的是双轨的而不是单轨的外交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安全及利益之需要,决定某一方为重点而已。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1941年4月13日,日本外相松冈与苏联人民外交委员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又称《日苏中立条约》)。《条约》宣称:双方维护“和平友好关系”,互不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其他强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严守中立。此外,双方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州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斯大林时期持何种态度?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曾经不止一次是而且现在依然是资产阶级分裂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工具。 资产阶级利用这个问题在30年代末(1939年8月)以与法西斯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借口,制造了第一次大分裂。第二次在50年代中期:当时资产阶级将对斯大林时期的评价纳入“个人崇拜”范  相似文献   

13.
纳粹是如何统治被它征服的欧洲地区的?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评述若干历史问题,其中包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纳粹统治下的欧洲 纳粹统治下的欧洲有何社会特征?研究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纳粹的纲领,其次是纳粹的实践。 (一)纳粹的纲领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法西斯德国,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在1939—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中断六年之久的经贸关系突然热切起来,被人们称为“密月关系”。苏德经贸关系为什么能骤然升温?仍然是人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恢复和发展濒于崩溃的经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于1922年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的签订,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上打开了一个  相似文献   

15.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苏联国民经济的战时改组,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使其能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战争,是战争胜利具有特殊意义的因素。本文着重谈谈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民经济的改组问题。一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力和物力,利用早已开动了的战争机  相似文献   

16.
论二战前夕苏联的外交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二战前外,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外交上的一大失误。当时选择拖延谈判的策略要优于与德签约。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历经曲折,毛泽东处理中苏关系的目的也是颇受争议。有人认为毛泽东发表《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是为了换取斯大林对他的支持,有人造谣毛泽东赞成“斯大林‘暂时不改动这项条约的任何条款’的决定”,甚至还有人提出毛泽东想当“国际共运领袖”。事实上,真正的事实则是毛泽东坚持从中国抗战的实际出发客观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毛泽东坚持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毛泽东强调要“以苏联和苏联共产党为首”,但他反对封建“家长制”的统治和“父子党”式的关系。立足于上述问题涉及的相关史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考证,大量史料证明毛泽东始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坚持追求平等的党际关系,始终坚持从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出发开展对外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19.
试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8月23日,本世纪最大的外交炸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欧洲上空爆炸了。半个世纪以来,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国际条约能象苏德条约那样长期地激起史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对苏德条约的评价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至今仍无定论。依笔者之见,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条约涉及苏德两国的利益,而且涉及整个欧洲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对卫国战争前苏联对外政策的估价。因此,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吸取其历史的经验教训,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笔者愿就这个问题谈个人一点粗浅见解,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结束后,人们纷纷寻求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于是,集体安全政策成为各国政治家、外交家追求的目标。一次大战后,集体安全体系有两种:国际联盟和法、苏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但是,过于理想化的国际联盟,随着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七·七事变”,特别是二次大战的爆发而宣告破产;法、苏倡导的集体安全也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而寿终正寝。这两种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促进了二次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