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号屠场》是当代美国黑色幽默派大师库而特.冯尼格特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该书出版于1969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期,冯尼格特并未受到评论界的重视。而《五号屠场》的发表,使冯尼格特在美国文坛的地位终于得到确认。小说一问世,立刻成为畅销书。评论家无论从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叙事模式方面都系统地阐述了小说的审美特征。近年来,我国文论界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不断升温,但大多评论文章仍沿袭西方文论的批评分析方法,偏重于小说的反体裁、戏仿、拼贴等艺术手法的讨论,忽视对后现代文本叙事技巧的探讨。本文拟从美国小说《五号屠场》的现实与幻想入手,探讨该作品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
论新潮小说中的虚无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现代作家冯尼格写有一部长篇小说,题为《五号屠场》,他把人类生活写成一场战争中的残酷的屠杀。故事取材于二战时期的德累斯顿战役。作家由战争中看出人类生存的绝望性质来,看出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人类中向善的美的理想主义是如此的脆弱,一下子这些希望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冯尼格特被认为是“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黑色幽默文学主要以存在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凸显现实世界的黑暗和罪恶,其人物以无可奈何的心情把这些现象加以放大、扭曲,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文章将以冯尼格特于1969年发表的作品《第五号屠场》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分析小说是如何将黑色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的。  相似文献   

4.
<五号屠场>是冯尼格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是美国文化变革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典范."就那么回事"在小说中重复了一百多次.要充分理解这部小说,不仅要认识到这句话在意义层面上的重要性,而且要全面了解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库尔特.冯尼格特的《五号屠场》的分析,分别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即关于小说的两种叙事技巧:多种叙述模式和"露迹"。冯尼格特以多种叙述模式讲述了主人公毕利的二战经历,亲眼目睹了德累斯顿的大轰炸,以及他荒诞、悲观、无奈和屈从的一生,作者又多次巧妙地进入到小说的叙述中,直接和读者说话。从而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基本特征与具体的操作策略,同时也证明了《五号屠场》确实是一部20世纪70年代成熟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6.
黑色幽默是一个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为代表的有布鲁斯·杰·弗里德曼、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约瑟夫·赫勒、小库尔特·尼格、库特·冯尼格等十几位作家。他们用辛酸却又是尖刻的、悲观甚至是绝望的笔调,描绘出一个荒唐可笑、支离破碎的世界。他们在探索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鲍里斯·维昂(1920—1959)是法国文坛上的一位黑色幽默作家。他早在1947年就发表了其代表作《似水年华》。这是一部成功的黑色幽默小说。作品描写了一对深深相爱的青年男  相似文献   

7.
以InAnotherCountry(《在异国》)为例,论述战争在身体和心理上对人的摧残,讨论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悲观主义和反战情绪,以及该小说对作者后期长短篇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作家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题材,却表现了比战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梅勒通过危及自身的异己力量、没有目标和追求的虚无主义以及充满绝望和恐惧的悲观主义三个方面,践行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思想。小说的存在主义表现,不仅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也对战后美国人民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欧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背景,他试图努力地寻求理想的境界使自己保持一个平衡。但在其创作中,由于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无论是小说作者还是小说人物都不能建构一个理想世界。当小说人物与其作者的心理人格达成一致时,小说作者的无意识在文本中浮出水面,其矛盾与冲突的真实原因也就显露...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土生子》在20世纪30、40年代备受美国读者的青睐,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美国传统黑人形象的“新黑人”———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他试图通过暴力来赢得白人对他的关注和本民族人民对他的敬畏。本文将试图从心理、社会和哲学三个不同层面对别格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从而发掘他个人独特行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第五屠宰场》是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反战小说,小说中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英雄,也没有美好品性的基督教徒似的人物。在创伤理论的关照下,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比利以及兼具作者和叙述者双重身份的库尔特都表现出亦真亦幻的特征。冯内古特的创作过程是再现创伤的过程,努力克服创伤的同时又必须接受创伤。这种独特的创伤写作艺术,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印证小说的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2.
《愤怒》中马科斯及其双亲组成了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家庭三角关系。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承继着犹太传统,母亲集犹太传统与现代美国社会意识于一身,而马科斯则努力向往和追求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维系这个家庭的则是他们的美国梦。他们的这种三角关系历经了蜜月期、冲突期和破裂期。马科斯和父亲的冲突实质上是传统和反传统、约束和抗争的体现。马科斯个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家庭三角关系的闽限,也无法从美国社会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最后战争将这个家庭彻底摧毁,也彻底击碎了他们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3.
《愤怒》中马科斯及其双亲组成了一种简单而又复杂的家庭三角关系。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承继着犹太传统,母亲集犹太传统与现代美国社会意识于一身,而马科斯则努力向往和追求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维系这个家庭的则是他们的美国梦。他们的这种三角关系历经了蜜月期、冲突期和破裂期。马科斯和父亲的冲突实质上是传统和反传统、约束和抗争的体现。马科斯个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家庭三角关系的阈限,也无法从美国社会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最后战争将这个家庭彻底摧毁,也彻底击碎了他们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4.
德莱塞的小说里渗透着一股沉重的悲观主义情绪.从作品来看,他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极力渲染人的渺小与卑微;第二,宣称生活没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第三,流露出浓厚的宿命论思想;第四,大量描写悲剧的爱情;因而他的悲观主义是彻底而绝望的.德莱塞的这种悲观主义是与自身经历、悲观的哲学思想以及特有的"美国梦"的破灭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周佛海日记》清晰地折射出周佛海由民族悲观主义者沦为民族投降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在短暂的矛盾冲突后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走上茫茫不归路;虽得到权力地位带来的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但更多的是对“和运”的灰心丧气和悲观失望;自知死路一条,只能自我麻醉、欺骗。透过周氏附逆的心路历程我们完全可以说,汉奸是丑恶、自私的,认贼作父是自我心理的折磨与煎熬,是自作自受。  相似文献   

16.
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被异化以及异化的种种可鄙又可恶的行为来反异化;同时也通过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表现人道主义的进步力量。雨果本着人道主义的基本信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他的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十分突出地反映在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立场。  相似文献   

17.
哈代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强烈的音乐性,而且,他的作品中的音乐性还具有语义的载荷,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文学创作中,在作品的总体构思中,音乐性起着独到的作用;其次,哈代往往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表现他的悲观主义和“进化向善论”等思想,以及他的自然观、命运观;再则,音乐性还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希望的呐喊者——析哈代式悲观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文章认为哈代诗歌的基调是悲观忧郁的,但由于哈代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使得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复杂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一方面,他用悲观的手法揭露现实,认为当代社会毫无希望;另一方面又信奉社会进化向善学说,对将来充满希望,相信将来人们生活会得到改善。因此,在悲观的表面,他的内心及一些诗作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战争与"布什原则"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之后,布什政府看到了利用美国军事力量建立一个世界新秩序和美国永久领先地位的机会。新的“布什原则”倡导一个鲁莽的“先发制人战争”和“政权更替”,以清除独裁政权,传播民主。伊拉克是这一原则的最早试验品。由于对伊拉克现实、国际制度权力结构和美国力量范围的错误百出的先入之见,布什原则彻底失败了,并导致美国权势的明显削弱。实际上,布什原则在伊拉克的运用事与愿违,美国的军事力量陷入了一个四面楚歌、代价昂贵的失败事业中。经历了这一宏大野心的失败,布什政府在剩下的两年任期里不得不面对两难选择:或者收拾残局,重建美国的实力;或者面对进一步衰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