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家都很关注的社会伦理同题.目前,在一些教科书和文章中,对理想人格有一种代表性的界说,认为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理想或典范人物.笔者认为,三者不能等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典范人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原意指演员戴上面具,表现出他(她)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如社会学中的"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理想的、健康的人格模型.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人性发展的理想阶段或最高阶段.自我实现者具有鲜明的人格特征,自我实现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并且指出了实现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肯定人性积极方面的崭新的视角来研究人,这一理论对于启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挖掘创造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中,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极具影响力.他不仅提出了人的理想人格目标及其内在根据,而且还提出了实现人格目标的具体途径,从而建构了中国古代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论表现出了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探析这一理论无疑会给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当代青年人格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人格美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士的分析揭示侠与儒有联系.儒家价值观建构的是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理想君子人格.仔细剖析乔峰的两大人生困境,则会惊人地发现他的大仁义,大智慧,恰恰具备儒家推崇的兼济天下、内圣外王、仁而且义的理想人格特点.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扬弃"地对待儒家人格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老子理想人格的哲学本质出发,将水性与人性相结合,论述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哲学追求。以水之三性:柔、下、静,论及人之三性:意志、道德、涵养,以达到老子对真、善、美人格层次的理想目标。展示了老子“道”的人格内涵,同时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的先哲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心目中关于理想人格的向往,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实质上,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人格,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独特实践精神,是某一特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完美典型,是某种道德理想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其主要内涵是高尚的德性与良好的德行的统一,亦即知、情、意的统一与真、善、美的统一;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表现的统一.理想人格作为道德理想的体现,构成了人的价值目标,而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总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与性善说相联系的善性的自我实现、与性恶说相联系的改造本然之性、重视审美活动的作用等,都是中国先哲提出的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并就成就理想人格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群与己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理与欲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上述理论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培养理想人格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本文通过对先秦道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道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家都很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目前,在一些教科书和文章中,对理想人格有一种代表性的界说,认为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理想或典范人物。笔者认为,三者不能等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典范人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原意指演员戴上面具,表现出他(她)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如社会学中的“人  相似文献   

11.
经济理想与道德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矛盾 ,但从本质上、从发展趋势看 ,二者则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作为经济运行理想状态的帕累托佳境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规定 ,也需要健全的道德来维持。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展现出经济与道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美好态势 ,人类经济的发展必将走向义与利、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完美统一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2.
新闻理想与理想新闻不只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也是有内在关联的两个问题。本文梳理了新闻理想和理想新闻的内涵、特点,并进一步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新闻理想是理想新闻实现的主体条件,理想新闻是新闻理想得以实现的基本标志。要实现新闻理想和理想新闻,新闻主体还需具备一些基本的新闻信念、精神和热情等。后新闻业时代,新闻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如何形成非职业新闻主体所认可的新闻理想,也是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庄子把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至德之世”,当作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加以追求,正是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学说特质,也是他否定社会现实,崇尚自然,强调返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致。庄子的理想人物,虽有“神人”、“至人”、“圣人”、“真人”等的称谓,但其“得道者”的本质与境界都是相同的。尤其是对“道”的礼赞,对“大美”的幢憬、追求,对“畸人美德”的注重关切,都使庄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4的量刑改革法案,美国量刑委员会为联邦刑事法律系统制定了量刑指南。但该指南既没有满足法案的期待,也没有提供一个全面性的、可操作性的制度。一个现代的、有原则的和可操作的量刑制度,应当明确首要的目标和必要的起草原则;还应当构建一个可向理想性制度转化的可操作性制度,并鼓励这个制度保持其运用的内在一致性以及能够不断的改良。  相似文献   

15.
在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美国民族“集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于一体”的矛盾文化特征,在该小说主人公巴比特身上典型地体现出以实用主义为主同时兼有一些理想主义之“理想实用主义” 的个性特征,这是美国社会从产业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时期美国人性格特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6.
台湾省籍作家钟理和以其作品中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凸显出的坚韧生存理念,赢得了他在台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深入探究小说文本,丛对封建枷锁的冲决、理想桃园的憧憬、美好人性的探索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作家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想象,呈现出了作家多角度、多层面的精神领域,在那恶浊的年代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美好的精神大厦,赋予人生存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归者,他在吸收传统"大同"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难能可贵的超越.比如:他把传统的具有空想色彩的大同理想升华为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把传统道德上的平等平均思想发展为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平等观,把传统的公有思想提升为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的公有制度,把传统的人道和谐原则发展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虽然毛泽东晚年在实践中操之过急,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他在理论认识上的超越是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8.
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面对求学谋职的挫折和饥饿的缠绕,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跻身高雅的文学殿堂。“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情节使他能够清蠢理智的审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都市生活,凭借自己熟悉的乡村经验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文「1」提出了环的弱理想的概念,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极小弱理想的概念,并讨论了它的若干性质,得到了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