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也证明了这种以民族国家和政治意识为基础的法制观念的正当性,在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这种法制观有助于克服自由主义法治观的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2.
国家主义法制观是在“国家政权建设”和“民族形成”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政治国家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新中国1949年至1957年的法律实践也证明了这种以民族国家和政治意识为基础的法制观念的正当性,在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这种法制观有助于克服自由主义法治观的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白话文运动在20世纪初的发展,以接受外来文化为开端,以“国家”为话语中心,以反传统的立场使近现代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民族传统文学根基的缺席,接受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学根基,导致民族主体意识不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接受中将自我与他者相区别的民族焦虑感与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4.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并被赋予很强的政治含义:在西方的民族理论中,民族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政治目标,民族主义是建立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在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民族觉醒以及国家主权意识的培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染指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少数民族独立、分裂中国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处理中,以中华民族为依托的国家观念在外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使边疆危机最终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维系国家与民族稳定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意识、归属意识和认同意识是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的主要内容。培育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有助于公民形成政治主体意识、政治认同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全球化、网络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国家与民族形象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和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强化国家意识和促进民族交融的一些看法。本文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一些主要的论述,尝试从中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国家与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国民团结与国家统一。在检讨中国的民族政策时应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特殊政治因素。目前,中国民族政策的优势应该保留,尤其是所赋予的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优惠政策则可调整。本文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即不要在行政上刻意加强民族意识。至于民族与国家统一,重点是在于如何使国民都乐意归属于国家,而且可以以各自的文化来表达这种国民归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国家应有适当的族群事务管理,要看重各民族的民族荣誉和尊严。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党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因此,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以往民族工作成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解放获得最高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民族抗战过程中,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为己任,同时基于国家统一的政治需要,对少数民族政策由“民族自决”的分离形式实现政治解放转变为“民族自治”的统一形式实现政治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捍卫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最大限度地弥合民族国家建立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实际之间的张力,成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政治安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正史及方志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民族历史书写范式,将各少数民族历史不断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实现少数民族由“化外”向“内属”的过渡,无意中形塑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通过自下而上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行回应。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是中央与地方双向用力的综合架构,对中央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挖掘,方能呈现出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为当下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历史基础,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家认同感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基于外争主权内争民主的抗日战争对推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政治动员,也在增强中国人民的国家主权观念和"我者"与"他者"身份概念的民族意识、培育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与发展的公民主体意识,以及促进人们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形式的认同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来自国内、外的现实原因。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和民族复兴基地,动员各民族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中国能否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至关重要。因此国民政府和知识界相继采取了若干措施来努力构建民族与国家认同,由此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抗战救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传媒时代"人类审美期盼的嬗变主要有:(1)由"仰视"到"平视"的转变。人们不仅要在与传媒的平等对话中审美,而且要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审美,从而实现由"非完全审美"向"完全审美"的转变;(2)由对"沉闷"的容忍到对"沉闷"的愤怒和对娱乐的强烈追求的转变。所谓娱乐,既表现为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娱乐性,也表现为在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鼓动下,由"文字解读"为主向"图像解读"为主,和由"抽象快感"向"视角快感"的全面转移;(3)美与生活由分离到同一的转变。"在生活中审美,在审美中生活"已然成为当代人类审美期盼的一个鲜明特征,而时尚则是这一审美期盼的符码。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完善自己本性的过程中,与存在于自身的异已力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艺术以其审美的态度,超越的精神,观照人生,透视自我,解放在本能和物化的压迫下沉溺的心灵。拯救因邪恶而扭曲了的人性,把处在灵与肉矛盾冲突困扰下的人们,带进自由理想的境界,实现人性的升华。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对人自身沉溺的本能欲望的超越与冲脱。其次,艺术对人的物化心态的抗争与冲破。其三,艺术对人性中恶的贬斥与善的张扬。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社会贤达与回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回族人民的国民意识和爱国热情大为高涨,并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在相互交往中,汉族社会贤达对回族的民族性格、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度生活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作出了正确的评述,对其爱国革命活动也给予了有力支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回汉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母亲弑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弑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阿兰弑子则是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与自然灾害抗争;塞丝弑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计而厉声疾呼妇女解放。他们认定中国妇女所以遭受民族压迫、社会压迫和自我压抑 ,究其根基是由传统家庭伦理关系所致。因此 ,唯有实施新的男女平等的家庭关系 ,方能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这当然是唯心史观 ,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妇女解放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是将国家服务性和国家权威性联系起来并作出辩证理解与说明的第一人.恩格斯视国家权威性向压迫性异化为国家的"祸害",认为巴黎公社的革命性措施有力地避免了历史上不断重复的国家职能蜕变.列宁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付诸实践,在苏维埃国家建设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列宁提出:建立国家管理专门队伍,保持国家管理机关相对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永不间断地学习,持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监察,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对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实践反思,至今仍然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紫色》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紫色》是一部优秀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作。艾丽丝·沃克在这部小说中,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充分描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及生活境遇,展现了其对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整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本文试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出发,全面解读与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力求深入理解《紫色》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两种生产理论为分析工具,试图用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生产方式与再生产方式、阶级体系与性别体系的二元观点对妇女受压迫的综合因素进行分析。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过分强调物质生产,忽视人类自身生产,但他们过分强调妇女受压迫的父权制、再生产方式与性别体系的因素,忽视了妇女受压迫的阶级、种族及生产方式等因素的探讨,从而形成了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持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目标直指传统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及父权制世界观,因而此理论批评有助于阐释文本的多重义题,尤其体现在解读反抗"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压迫,特别是性别压迫及生态危机问题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追溯美国历史源头,刻画出17世纪末美丽、野性和无序的北美新大陆。运用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时代的不同族裔人群的困惑,从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两方面阐释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一开始就被玷污以及少数族裔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程,体现了这部小说史诗般的宏大及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张扬黑人女权主义、构建黑人女性意识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受旧思想束缚的黑人妇女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女性意识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压迫的生活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作者成熟的女性意识,展示了黑人女性从苦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自发团结在一起的共同奋斗历程,为黑人女性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追求自我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