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晟 《探求》1996,(Z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作为全部历史观的基石。20世纪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概括地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 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结构只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去理解,在理论概括上忽视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结构问题时,既谈到劳动者这个人的要素,又谈到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分工这些物的方面的要素。同时,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应包括:主体性要素,即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客体性要素或曰实体性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资料;结合性要素,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主要指生产分工与协作方式,以及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即渗透于上述三种要素之中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原理作了  相似文献   

2.
一、英明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是邓小平同志在研究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来是哲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最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李永年、杜建平同志主编的《哲学与实践》一书。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最新的尝试。综观全书可见如下特点: 第一,鲜明的实践精神,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这既是理论的目的归宿,又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去指导活生生的改革实践,才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该书以“万源县科技兴农”这一典型作了很好的阐发,形象地说明了生产力的两种形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条件、以及“科技第一生产力”原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通过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讨论,生产力理论再次成为经济学的热点。客观形势要求把生产力理论研究提高一步,而要使理论研究上一个新台阶,就有必要开拓视野,克服局限性。 一、开拓视野,克服局限性 对于生产力理论,经济学界常讨论如下两个问题:第一,生产力有几个要素?二要素论与三要素论之争,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70年了;第二,什么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有说是人,有说是工具,有说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生产力因素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在于受…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充分肯定和一再重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论断。这是他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而得出来的新结论。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毫无疑问,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科学与生产力的思考周叔进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方针。现在理论界和广大干部...  相似文献   

7.
江雪莲 《探求》2002,(1):12-15
“七一”讲话作为建党80周年的重要文献 ,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坚持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科学体系。“七一”讲话在理论上的新发展、新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第二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体系 ,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学说 ;第三 ,对党建学说做了新的发展 ,提出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判断先进性和吸收党员的标准 ;第四 ,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近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最深刻、最本质的总结,其理论光辉和实践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因为它准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惑人们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那么,如何实现“第一任务”呢?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前列,纵览全局,紧扣现代生产力运动的脉搏,绘制了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战略蓝图。这一战略构想,综合起来,就是三个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第一流的人才,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坚持这三个第一,才能实现“第一任务”。  相似文献   

9.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 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在日益强烈地经受着新科学技术浪潮的涌动与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已经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新科技群。这个高新科技群的涌动和冲击,必将是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力质变的狂飙时代。其威力所至,也必将对所有国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发生深刻而强烈的影响。为此,自目前起,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它的严竣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党及时作出了正确而明智的选择,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公正的确切的评价,其意义重大而深远。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在总结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经验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提法,要比“也是生产力”,“潜在形态的生产力”的提法,无疑在认识的深度上前进了一大步,是对科学技术应有地位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魏巍(一)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在一九七八年三月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  相似文献   

12.
一、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的高度总结概括。首先,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和智力在不断地渗透到生产力的其它基本要素之中。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劳动力。科学技术的因素渗透到生产设备、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和商品消费各个领域。其次,当今世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  相似文献   

13.
近来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否也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第一生产力关系如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科学与经济基础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我们这里发表管敏政同志的文章,其目的是引起大家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注意和讨论,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吗?国内社会科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不久前在该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关于社会科学,可能有人会提出它到底有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的问题。为了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的同志说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对这种说法我有些怀疑。社会科学领域很广泛,有些领域跟科学技术有直接联系,但是一般说来,社会科学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科学的确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能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来说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我看要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来认识,要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来说明。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需要不断地总结,由总结经验而得出的理论,反过来指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较多的一个热点,而“第一生产力”是否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问题,虽有人论及但尚未具有系统论述的专著问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存在歧见较多的难题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增浦副研究员选择了这一在理论和现实上极其重要、但又颇有难度的课题,经过数年的努力,写成《当代社会科学:性质·地位·方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一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科学的本质及其在当代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使命。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一、从深入分析社会科学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劳动”的思想,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灭劳动”不是空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推论。“消灭劳动”的条件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劳动者逐步退出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电脑的普遍应用已经展示了这样的前景。文章指出消灭劳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文章还在劳动与生产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等问题的探讨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中,一般的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非实体性要素则包括科技、教育、信息、管理等等。在实体性要素中,则仍然是“人的因素第一”。在生产力系统中,个人生产力仍然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因为科技的进步不能离开人的主体能动性,任何科学技术都是靠人去掌握和驾驭的。因此,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系统建构了科学技术理论。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科学作为智能要素渗透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事实出发,关注到现代科学已决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拓展途径,视科技进步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而且指明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途径。本文还阐述了该卷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战略思想的基本思路:一是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要不失时机地向世界高科技领域进发,三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生产力系统的动态演变、国际性知识产权原则和国际竞争的深入发展等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评《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王杰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地位、作用问题,是当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当今,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危机”,“危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