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农业经济思想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内容,其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就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时间就越多”。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情况出发,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毛泽东认为,农业是我国人民和社会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基础。第一,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  相似文献   

2.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的提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又一光辉范例。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于本月十一日邀请省市社会科学界人士、广州地区高等学校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师、国家经济业务机关干部共八十多人,座谈“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支援农业”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省社联主席杜国庠同志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社联副秘书长、经济学会副会长孙孺同志主持。与会者在发言中指出:毛主席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原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的重大发展。这种创造性的发展表现在: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原理结合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  相似文献   

4.
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把农业摆在首位,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这是毛泽东的光辉经济思想,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毛泽东首创的农轻重方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三者有机结合的升华。重视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过去重农抑商,却有历史的局限性。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  相似文献   

5.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两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最根本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多快好省地建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关于工农业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坚决贯彻这个总方针,无疑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极为深远的彩晌。八屇十中全会公报指出:“……贯彻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  相似文献   

6.
(一)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学习苏联,以重工业为中心。当时我国重工业极其薄弱,迫切需要加强,加之农业和轻工业恢复发展较快,又有外援,因之效果是好的,农轻重的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国和苏联的建设经验,指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把农民挖得很苦,以致消费品不足,农业长期恢复不到革命前的水平,明确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①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②毛泽东同志总结的经验是十分正确而及时的,但是很可惜,这些精辟的经济思想当时未能贯彻执行,相反,一九五八年搞了“以钢为纲”。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和探讨这一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农业基础思想的形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毛泽东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到议事日程。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一开始就注意到农业的重要性。在《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中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发展所我们党极为重视农业这个社会效益高的基础产业。毛泽东同志在许多著作、谈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邓小平同志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而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文选》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的卓越贡献。其经济论著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大纲,而顾全大局保证重点,是小平同志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 一 讲大局,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早在1975年,他受毛泽东同志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时,就以《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题阐述了大局这个战略问题,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三届人大和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讲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邓小平文选》第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个设想,后来逐步发展为十二大确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伟大纲领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372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二大确定了我国二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重要原则。这一伟大战略部署,就是我们当今的大局。 “核心是经济建设”(第372页),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唯物史观,也是他高度重视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原因所在。唯物史观认为,  相似文献   

10.
继承和坚持毛泽东关于重视农业的思想,强化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毛泽东论农业发展的主要思想 毛泽东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提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已认识到农业生产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始重视农业,发表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论述。毛泽东指出,每个革命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业,“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作出了新贡献。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农、轻、重关系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按照物质资料的经济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部类的产品用于生产消费,如矿石、钢铁、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原料等等。第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工业必须大力支援农业”,等等一系列的方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一个突出的创造性的新概括。它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按比例的发展,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就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的发  相似文献   

13.
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发展中还是头一次提出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因此,正确地理解和阐发达一思想,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最近在全国各地不少报纸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许多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陈道源同志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副刊第31期上所发表的“农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我们看来,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下面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并希望能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公社、以农业为基础和“八字宪法”的偉大思想,是馬克思列宁主义农业理論新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无比深远的理論意义和实踐意义,并已成为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战斗綱領。最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針,这是一个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經济持續跃进的一个战略性的口号和措施。实現“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要求,必須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經济和技术等項措施,而認真貫彻农业“八字宪法”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笔者就其中主要部分论述如下: (一)全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原理,制定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这就是:“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选二卷,第656—657页)毛泽东同志依据这一关于文化教育的基本观点,论述了文化教育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没有革命的文化教育,革命事业“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革命教育工作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毛选一卷,第119页)毛泽东同志根据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原理,根据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制定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肯定了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完全正确;证明了我国人民公社这个新  相似文献   

17.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其农业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四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农业的实践经验,其中每项内容都是在农业发展实践中逐步得到深化和完善的。尽管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各自不同的伟大贡献,但他们的农业思想是不可分割开来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可以说,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是毛泽东农业思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1 我国历史上都是以农业立国,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显而易见,在这样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然要突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要重视农业的思想;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在毛泽东主持下更明确地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组织和领导全国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树了一整套发展农业的思想,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起源问题、批判地分析重农学派观点的时候,曾经阐明了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这样一个重要的原理。重农学派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把农业劳动看成是唯一的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这无疑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条件方面来研究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源泉,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是其他一切部门能够独立化的物质基础,农业剩余劳动的多少决定着其他一切部门发展的规模。马克思这徉概括地说道:“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所以,只要人类的生存必须首先依靠农业这个生产部门,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便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原理,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各个社会,而且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虽然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虽然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可是它在各个不同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程度却是有所不同的,它对各个不同国家所具有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需要从它对一切社会的普遍意义这一方面去研究,但是也还需要从这一规律在不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和特点,从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尤其是从这一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重大意义这一方面去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位置。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问题。在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指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呈现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兴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我国已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