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该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阐明东北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理清东北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进一步振兴东北区域经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然之义和重要目标,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略,与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东北地域文化建设也被提到重要地位。文化的社会作用决定其与信息化、工业化密不可分,信息化、工业化的文化诉求和文化依托的内容具体体现了几者之间的关系。就东北地区实际情况而言,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具备两重性,创新东北地域文化,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意义重大。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民间文学的主体,是东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记录了东北各族人民在特定地域中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独特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自古以来的优秀高尚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所谓经济区,一般是指综合经济区,是在一国之内,在劳动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客观形成的地区经济各具不同发展水平和特色,内部又有密切经济联系,而在全国或大的区域范围内担负一定经济专门化任务的地域经济统一体。或者说,是以一定的劳动地域分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地区经济支柱,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商业为流通手段,交通运输为纽带,经济上有密切内在联系,具有明确地理界限的经济地域单元、  相似文献   

5.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于日本九州的大分县,以立足乡土、占领全国、放眼世界,自立自主、体现民意、独具创新,培养人才、选拔领导、面向未来为原则,在日本掀起了振兴农村地域经济的浪潮。这一运动为日本农村地区的地域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总结"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实行全面土地改革,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个体农民的劳动互助经济,在农村流通领域推进供销合作经济,在经营管理领域建立国营农场经济,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体系。在上述三种经济成份中,国营农场经济初步具有社会主义经济性质,而劳动互助经济和供销合作经济均属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三种经济成份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东北解放区典型的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二大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山东的各项工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分析山东省省情,了解经济发展优势,明确开发目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山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综合经济区划的研究,就是这些战略问题研究中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综合经济区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不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东北商埠形成发展历程中,交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商埠地域分布及发展建设前景.商埠与近代交通的结合,对东北社会经济产生了诸多影响:引起东北商埠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重新排序;拓展了商埠港口之腹地并使二者协调发展;同时,加剧了边疆危机,便利了列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掠夺和控制等.  相似文献   

9.
以旅游业为龙头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是衡量一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以农村人口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的特点 ,西部要发展就必须找准突破口 ,加强地方经济建设 ,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东北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文化因其娱乐性、包容性和亲和力,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上拥有较大的市场,并为经济上陷入困难的东北地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因一些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以及粗鄙、低俗、肤浅的文化内容,也使东北文化饱受诟病,破坏了东北的地域形象。未来东北文化的发展,一是要继续扩大原有的优势,令东北文化“红”上加红,稳步实现量的扩张;二是要逐渐消除负面内容,进一步提升东北文化的档次和品质,做到雅俗相谐。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农村反贫困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就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协调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加入WTO后,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坚持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民转移组织化等“五化”联动,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建设新农村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农村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目前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并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同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的高度,就江苏苏北地区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能否解决苏北“三农”问题已是影响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进而提出了解决苏北“三农”问题应从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国民待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加快苏北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控制人口增长,开发苏北农村的人力资源着手。  相似文献   

15.
四川丘陵地区农村不断增长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余农村劳动力要进行必要的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性和有序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小城镇建设,保证农民充分就业,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要着力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着力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取代传统的土地保障制度,为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的落后阻碍了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为此必须通过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西部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扩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地区差距;影响地区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地区分工格局;影响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及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人力资本投入总量及条件等方面看,东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它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全局,制订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在强化区域投资中向人力资本投资倾斜;整合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开放教育市场,引进外部资金,增强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增加农村公共卫生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公共卫生投入,全面提升落后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垦区经济已经步入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地方需要垦区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正确的政策框架下,垦区和地方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确立合理的合作机制,才能在提升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实现“区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量化标准归纳起来有古典经济学估算法、新古典经济学估算法、国际标准结构比较法和有效剩余劳动力估算法等四种方法。发展经济学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人口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等。国内学者在应用这些发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乡发展关系、受教育水平、社会文化、机会成本等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对这些不同观点的述评,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转型期农村经济学的研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