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文学与人的共建也迎来了转机时期,人与文学的"临界"状态正是二者重建的良好契机。文学与人共建的理想化转向主要取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自我重塑,并通过其主体精神对文学的深度介入来实现文学之于读者的精神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2.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其对人的文化属性的重视与强调,对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的揭示,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人的观念的变革,促使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格外重视对人的文化属性的强调和自身经验世界的建构。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人的观念的嬗变,也使得在这一人的观念支配下的文学创作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实践的双重误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与典范。  相似文献   

3.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和 1 8世纪的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之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 ,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 ,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 ,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但侧重于“人智” ,“原欲”则以隐性形态存在着。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均因“人”的母题中“上帝”成分的存在而表现出对西方现代价值观的疏离与反叛。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 ,中国五四新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主要接纳的是西方人文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中“原欲”与“人智”意义上的“人”的母题  相似文献   

5.
论茅盾前期对文学与人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伟大的文学家总是在探讨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过程中寻找文学的地位和价值.从文学与人关系这个特定角度来考察,西欧中世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其主导倾向是“非人的文学”.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的发现”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这在人类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辟了一个真正的“人的文学”的自觉时代.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变迁史上真正的“人的文学”的自觉时代.伴随着以“人的发现”为核心的现代文艺思潮的澎湃腾涌,周作人第一次在中国文坛上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鲁迅首先创造了以《狂人日记》为标志的人的文学.周氏兄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绩建构起一个全新的“人的文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它同中国封建性的“非人的文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形成了整体性的对立.茅盾在《关于创作》一文中对五四文学革命作了这样的概括:“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期新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7.
庄华峰 《江淮论坛》2005,(2):156-160
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时期的一个文学团体,它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邺下文人的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上的贡献,并就这一文学团体对当时文学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回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返“人的文学”的过程。最先的基本内容是对极左政治的控诉与批判,但一些作家已着眼于极左政治对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残并开始呼唤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控诉与呼唤的潮流虽然遭遇挫折,但文学的人道主义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一些作家走向了个人,展示和肯定人的个性;一些作家走向人的生命,呼唤人的自然权利。“性大潮”的出现是人的自然权利在文学中的一次回归。文学因此而对人的表现有了新的开拓,但也意味着一种退缩性的转向。重返“人的文学”的障碍不仅来自以阶级论为中心的旧的权威话语,而且来自海外引进的新思潮。1980年代文学对此给予了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观念演变的历史。“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关心人 ,这些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共识。然而 ,在建国后长达 2 0多年的时间里 ,“人”却一步步从文学中迷失 ,“人”成为政治化的人 ,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成为少情寡欲的“英雄”或“敌人”。对“人”的漠视直接导致了文学的空泛和虚假。新时期文学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 ,作家对“大写的人”的关注 ,社会对“大写的人”的呼吁 ,“人”重新被赋予丰富的人情、人性内涵和高扬的“主体性”,具有丰富内涵的“人”从重重迷雾中现身 ,飞翔于广阔自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五四,先声却在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译介。鲁迅是从反封建政治要求出发引进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拿来中国厘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创作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篇章。周作人从主张"人的文学"到对文学应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揭示,再到倡导儿童文学,呼唤女性文学,使中国有了较完备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学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已经受到近代以来的文学史家愈来愈多的重视。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精神活动史。文学史研究应关注文本的人本内涵,以及作为文学审美活动系统中的文本与人本的联系。尤其要探讨人本对于具有新的审美特质的文本嬗变的影响。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人的思想解放、人对自我对人生认识的变化都会带来文本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活动的真谛在于对人的整体审美观照,文学史也就成了关于人的美学发现史。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即为20世纪初至今的现代中国文学.其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基于以下几种价值性的有机关联,一是现代中国文学自身结构的价值性,它是由现代中国文学诸功能的价值的融通与整合而生成的;其次为现代中国文学价值观体系的基质,是由中外古今人文理念的融通与整合而确立的;再者是建构目前中国文学价值观体系的和谐理念,这一理念在促进人与生态、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存共生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健全了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3,(12):143-149+178+2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漫派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非功利性”,突出了文学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张扬与呵护,也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之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佐证。文学美育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染中使其心性或感性世界趋于丰盈和温润,提升人的情操,从而达成对人性的呵护与滋养,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功利”之“功利性”。我们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等一般“功利性”层次,而应在强调文学之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同时重视并发掘文学之美育功能,进而拓展、凸显和提升文学“作为”的空间与效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体现.人的发展经历三大历史形态,最终进入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阶段.建国前后,在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论系统的规范下,政治的人、英雄人物成为文学的主要塑造对象.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文学从范世导世俯首变成阿世媚俗,另类文学大行其道,对人的描写走向另一个极端"性的人"、感觉的人.文学往何处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理想无疑为文学照亮了迷途.在与人的联系中寻找新的生长契机和生长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体现。人的发展经历三大历史形态,最终进入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阶段。建国前后,在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论系统的规范下,政治的人、英雄人物成为文学的主要塑造对象。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文学从范世导世俯首变成阿世媚俗,另类文学大行其道,对人的描写走向另一个极端:“性的人”、感觉的人。文学往何处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理想无疑为文学照亮了迷途。在与人的联系中寻找新的生长契机和生长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  相似文献   

17.
姜蕾  陈晓芳 《理论界》2011,(12):92-93
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文学领域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学命题,有其产生的特定的艺术土壤和社会文化背景。人文主义文学强调对人的关注,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的意义。人文主义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古代、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不同文学阶段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风貌,本文旨在整理现代时期人文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色,研究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该文学发展阶段的各个主要文学流派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发生学意义。从文学的思维特征而言 :古希腊神话的“诗性智慧”孕育了文学的自由象征本质 ,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本身 ;从文学发展角度而言 :西方现代文学“置换变形”激活了深藏于现代人意识底层的神话意识 ,使神话经历“人化”的历程后又复归于“神化”,延伸出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