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西门庆与贾宝玉之"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河 《学术交流》2002,(3):118-122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与清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乃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艺术形象 ,但二者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为疯狂占有一切的“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后者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被“推之为‘意淫’”。从明清纲纪不张的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考察 ,他们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孤立的。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是世界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贯穿全书的轴心人物和当然主人公。曹雪芹用“十年辛苦”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凝聚着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毕生心血和全部理想,集中地表现着《红楼梦》一书的书旨。《红楼梦》全书,文心极深,文思极细。它的章法,脂评指明了作者往往用“两三次皴染”的“画家三染法”。但脂评只提及书中对“通灵宝玉”和贾府概介的“三染”,殊不知,作者于本书前五回,对贾宝玉这个通部首席形象,更精心构思,刻意安排了二三次大“皴染”,用以一步步廓清贾宝玉的原貌,一层层传达作者的意图,以使读者在情节正式开始之前,即预先把握住主人公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一)开卷的一篇神话楔子:交代了贾宝玉是天生造就而又被弃不用的“补天”之材。(二二)第二回贾雨村的一段哲理剖析,交代了贾宝玉既非孔孟一类“仁人君子”,又非桀纣一类“大凶大恶”(贾政说他要“弑君杀父”,岂不冤哉),他是既“聪俊灵秀”,又“乖僻邪谬”—一悖理叛道的“正邪”二气“两赋之人”,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个宝玉:一个是甄宝玉,一个是贾宝玉。贾宝玉是书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意刻划和描绘的艺术形象,他在书中几乎是贯穿始终的,我们不待读完全书,一个活生生的宝玉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与之相比,作者对甄宝玉的描绘与刻划却是很少的,在前80回中作者没有对他进行直接的描画,只是在第2回、第56回通过贾雨村和甄府的几个老仆妇之口道出了他性格上的一些特点及他的相貌与贾宝玉一般无二,仅此而已。就是他身上的这些性格特点,也都是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相重复的,没有他自己的独特性,因而他给我们的印象也是模模糊…  相似文献   

4.
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是以“作者家世”诠释作品。这种方法,从“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 (甲戌本:《凡例》),推演出“石头记‘石头’”,即“通灵玉记贾宝玉”、即“作者写《石头记》”,亦即“曹雪芹著《红楼梦》”。这种方法的运用者,尽管所论细节有时不同,但把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作为《红楼梦》的发祥之地,则一;将悼红曹与织造曹联宗,以艺术形象印证世间实人,则一。如此一来,曹雪芹著《红楼梦》,就被说成了传写自己的显赫祖先。作品中的贾法、  相似文献   

5.
钱澄 《阅江学刊》2013,5(2):115-125
“皮肤滥淫”、“意淫”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对于女性和两性关系的态度与方式。皮肤滥淫的本质是动物本能异化,意淫则体现了人文精神。西门庆属典型的“皮肤滥淫”,而贾宝玉则是“意淫”的代表者。《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的身上却同时兼具“皮肤滥淫”与“意淫”两种特征,呈现出了人性与兽性的纠结:贾宝玉的禀赋,西门庆的行为。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光源氏自始至终都处于这一对矛盾带来的痛苦、榜徨与困惑之中。促使源氏最终由西门庆向贾宝玉转化的是《源氏物语》的女主人公——紫姬。源氏对紫姬的感情逐渐地向爱情转化、发展,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曲折,紫姬的死让他幡然醒悟,完成了人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嵇山 《学习与探索》2007,2(3):178-184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有其逻辑起点,确定这一逻辑起点是决定某一学科理论建构的成败的关键之处。艺术形象的创造是文艺审美这一运动形式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说它是文艺理论研究的全部内容与唯一形态。中国现代文艺审美活动的逻辑起点是代表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象,对"社会主义新人"等艺术形象的创造、欣赏、批评等是中国现代文论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综合,以扬弃、转化为必要环节,创造感人肺腑、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吴林 《生存》2020,(13):0220-0220,0227
自从《红楼梦》成书以来,对《红楼梦》中的婚姻问题就一直讨论不休,主要体现的就是究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好,还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好。因此就出现了 “挺林”和“挺薛”的争论,而在大学《中国古代文 学》的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艺术形象之出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形象创造一般规律联系着的变异;艺术形象的结构性变异或创新,同样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需遵循异变同一律。某些现代派创作所以令人感到荒怪莫名,原因之一,即在惟求“新”而背离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9.
贾政与贾宝玉关系还原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前80回)舒卷自如地展露了贾政直面“贾宝玉现象”的“嫌恶”心态(第一时段)、绝望心态(第二时段)和妥协心态(第三时段),揭示了他从无比焦躁到无限痛苦到无奈认同的心理轨迹。凡此,皆受两种“力”的牵制,一是主流文化对男人(含少年男子)的价值期待;二是作为自然人寻常人的骨肉亲情,尽管后者是潜存的、被压抑的,甚至是羞于正视的。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对艺术形象生成、发展的动力及其作用、过程与规律作一探索。本文认为,在作家孕育、塑造形象的具象综合活动中,其动力来自蕴含于“最初印象”的个体特异性与外部世界一般性、单一性与多样性、显在与潜在等多种内在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最初印象的不断扬弃、丰富、发展,呈现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运动,并达到自身的具体同一,因而最后得到的艺术形象成为最初印象的展开与更高水平上的复归。本文作者把这种实际上支配着作家进行具象综合的动力及其作用的一般规律,称之为艺术形象旋式演化同一律。本文认为,这个旋式演化同一律,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想象活动中必循的基本规律之一,对于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创作规津的自觉把握,各式概念化、公式化倾向的切实排除,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崭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别林斯基说:“在真正的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任何形象重复其他形象。而且每个形象都有其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页)文学作品的种种千姿百态、神采殊异的形象画面,都可以是艺术形象的独创性的体现。人物形象的创新又在种种艺术形象的创新中占主导的、中心的地位。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较之已有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凡是有了新的开拓,提供了新的因素,就是艺术形象的创新。 托尔斯泰说;“因循守旧对于任何事情没有象对于艺术这样有害。”(《列夫·托尔…  相似文献   

14.
论梁启超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革命”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尖锐激烈的斗争。出于反封建的需要,中国资产阶级的新学家们以从西方输入的“西学”为武器,对中国封建的思想文化即所谓“中学”、“旧学”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这一斗争遍及于思想、文化、学术的各个领域,“道德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诗界革命”等口号先后被提了出来,在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这一斗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试图对中国进行资本主义变革的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这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文化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极重要基础。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未完全包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范畴之内的“文化”范畴,这是“文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依据。对这一“文化”的科学界定,以统筹和沟通诸学科各自对“文化”的研究,是文化学的中心任务。同时,本文通过剖析“文化概念”和“文化”词语字义疏证两者的关系,提出要重视研究自古似来(尤其我国)人们对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概括,并用现代理论加以开掘,从而深化文化研究。最后,作者提出文化研究的四个具体方法论问题:一、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二、文化的描述和测定: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具象问题;三、文化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问题;四、文化的统一性、强制性、自律性与文化的他律性、“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无限多样性”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17.
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塑造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巴扎洛夫。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有点近似巴扎洛夫①。的确,贾宝玉蔑视封建礼教,也鄙薄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有一定叛逆精神。但是,贾宝玉毕竟仍是一个封建士子,与巴扎洛夫的出身、教养、道路和性格等迥然不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攫取了旅顺口、大连地区以及附近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口间的铁路权及附属的一切特权。在政治侵略、军事占领、经济掠夺的同时,殖民文化活动亦随之展开。一较之伪满洲国时代,这一阶段的殖民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经营机构”大致经历了由“满铁”、关东都督府二元化时代到“满铁”、关东厅、关东军司令部三足鼎立,及总领事四头政治的多元化时代。特别是“满铁”和关东厅,一个“代替政府经营南满洲”,①一个管辖“关东州”,都是文化职能的实权的主要执行机关。另外,由于关东厅和“满铁”机关都设在旅大地区,许多文化机构、组织团体也多在该地区,以便于管理,因而这一阶段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杨俊光 《学术交流》2007,(2):188-190
吴歌,是指在吴语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最常见的母题便是“私情”,而“绣”这一情节,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也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原型意象。通过对吴歌中有关“绣”的考察,对吴地稻作桑蚕文化传统进行挖掘,以此揭示吴语地区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涵了吴地民众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思维模式、情感方式、民俗文化事象等方方面面。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将有助于理解、弘扬、传承和发展这些吴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张永安 《社科纵横》2006,21(3):117-118
敦煌莫高窟,共492个窟,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雕塑。敦煌人稀地僻,且气候干燥,因此得以长期的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反映了中国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惊人艺术成就。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有利的凭证。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一种文化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历史和艺术,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