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美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农业补贴政策。通过对中美两国的“绿箱”、“黄箱”、“蓝箱”、微量允许措施及农业财政支出等方面的比较发现,我国农业补贴缺乏长期的支持目标,农业补贴的力度不足,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农业补贴法制不健全,农业保险缺失。应建立长期的、科学的农业补贴目标,增强农业补贴力度,调整农业补贴结构,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相关规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增加农业保险的补贴,不断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以保障我国农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补贴是国家对农业采取的支持性非关税保护措施,其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要求的国民待遇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市场机制、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相冲突。近年来,农业补贴呈现绿色化、人权化、合法化的国际趋势。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农业补贴贸易平衡机制,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有效运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黄箱"政策并有选择性地利用"蓝箱"政策,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及争端解决机制,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国外航空工业补贴政策谈中国产业补贴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目前实施的一些产业补贴在方式和用语上极易被理解为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相关产业和企业面临着被指控为违反WTO补贴规则的可能。美国、欧盟和巴西对航空工业有较系统的补贴政策,但在政策实施中也有争端。我国要建立一套既不违背产业成长规律又与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兼容的产业补贴机制应借鉴国外经验并吸取教训,在调整我国加入WTO后的产业补贴方式和对策上,完善法规文件,推动技术创新,加大补贴隐蔽性,建立政府采购政策,实行政府间接补贴。  相似文献   

4.
财政补贴对促进森林保险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补贴方式和规模的确定是影响森林保险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主要从森林保险财政补贴方式、补贴规模和补贴效率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需求方出发集中于对保费补贴方式的分析,对解决保险供给不足的间接补贴方式研究不足,补贴规模和补贴效率研究尚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型构建,因此,提出补贴政策研究必须要关注和解决保障水平不合理、费率厘定不科学和补贴比例不合理三大关键问题,并应基于森林保险需求与供给视角,体现保障水平和费率厘定差异化特征,围绕最优保费补贴规模测算的主线,通过确定合理的补贴规模,提高农户的参保率,最终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贸易中 ,补贴与反补贴税是经常发生的法律现象。一个国家根据需要 ,可以对特定的出口产品予以补贴 ,但似乎又违背了公平竞争的要求。一个国家也可以对接受了补贴的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但似乎又偏离了自由贸易的轨道。在当前 ,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氛围中 ,补贴与反补贴税的现象是有现实合理性的 ,它们既冲突又矛盾的关系 ,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的“公平”原理和自由贸易的“自由”精神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6.
农业补贴政策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中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呈现“产量补贴”和“绿色补贴”并存的特征,在粮食安全和农业减排双重目标约束下,两种目标导向补贴措施的协调性以及绿色补贴工具的有效性等核心问题依然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基于补贴资金结构配置视角,构建两种补贴共存情景下考虑消费者农产品绿色偏好的生产者利润实现模型,从理论上探讨农产品供给量增加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双重目标下绿色补贴额度的合理占比及其对补贴资金效率的影响,模拟分析其随消费者绿色偏好、农产品绿色度、环保意识和补贴规模等外生参数变动的动态调整路径。研究发现,若要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减排的双重目标,农业补贴中绿色补贴资金的合理占比区间为30%~40%;外生参数动态调整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比例随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的提高、补贴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但随农产品绿色化程度的提升、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上升。此外,通过对不同占比情景下绿色补贴效率的对比分析,发现当绿色补贴占比处于上述区间时其补贴效率最佳且相对稳定。因此,应合理配置农业补贴资金结构,根据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或农产品绿色化程度适...  相似文献   

7.
住房保障模式经济效应考查——基于住房过滤模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两种.基于住房过滤模型对两种住房保障模式进行的分析表明,实物补贴模式相对于货币补贴模式来说具有很多缺点.该模式会降低存量房利用率、增加政府负担、阻碍退出机制的建立并冲击房地产市场.因此,应按照家庭的收入情况等因素,将低收入家庭划分为不同的保障层次,发放不同金额的补贴,即实施住房货币化梯度补贴方案.在实施这一保障方案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存量住房供给,尤其是低端住房供给;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三是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深入,其对我国粮食种植的激励作用在逐渐弱化。如何继续保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率,实现其目标是新时期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分析,从理论上构建了粮食直接补贴对象的选择模型,并以安徽局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认为,粮食补贴政策应根据补贴目标以及耕地需求的补贴弹性和耕地供给的补贴弹性来选择粮食补贴对象,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粮食补贴政策目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因耕地供给与需求的补贴弹性不同和补贴对象的选择差异,同一地区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效果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在住房保障经济学研究中的经典争论;以环境动态的视角进行政府住房保障的经济学分析,推导证明了在房价持续明显上涨的情况下,政府住房保障政策新的最优选择--实物补贴优于货币补贴,以及政策实施的理论阀值.我国政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住房保障新政策是合理的,在房价高企之下,各级政府应多方筹措公共住房建设和住房补贴资金,从多层次来满足城市中低收人人群的合理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论述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对策,即建立完善农业补贴长效机制,探索一条高效的政策执行渠道,以此来提高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广州若干有代表性的中低收入人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解剖麻雀"的研究方式,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系统、真实地描述出广州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现状和住房需求情况,并应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适用房政策中的政府失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失灵指的是政府旨在解决市场失灵的政策所导致的自身失灵,即该政策既未实现公平,又未实现效率。政府旨在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重在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分析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扩大国内消费,把原来的出口型、投资型经济转变为消费主导型经济.要想扩大国内消费就必须要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特别是我国的中低收入者人数庞大、消费潜力巨大,他们是国内消费市场的主体,阐述了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具体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理财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理财在现代家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站在中低收入家庭的角度,在阐述了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必要性后,提出了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应当具有的理念和应该遵循的规范,基于不同家庭和不同形势的视角分析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理财选择.  相似文献   

15.
住房的特殊性决定了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政策的效率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有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可供选择,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供给方补贴、需求方补贴等。政府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对需求方和供给方施加影响,具体的效率取决于对各种政策工具的理解和对结果的预测。文章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政策的效率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保障全体居民的居住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已有文献往往关注其中直接转移性支出部分,而对价格补贴等间接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研究不足。文章以取暖财政支出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具体回顾了地方财政支出的政策实践,并用中国住户收入调查数据估算了各项取暖财政支出的受益对象、支出规模和再分配效果。文章发现取暖价格补贴是占比最高的财政支出,然而它使中高收入家庭更多受益;取暖救助瞄准了城镇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但其覆盖面很低,再分配调节作用很小;对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发放的取暖补贴使财政资源流向了收入稳定的非脆弱群体。为保障供暖进行的财政投入并未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并且事实上提高了居民家庭实际可支配资源的不平等性。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不可持续,在财政政策设计引入收入分配视角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聚焦于种植大户这一微观主体,利用长江中游地区502户种植大户的调查数据,分析种植大户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专业化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种植大户的专业化指数均值为81.04%,调研地区种植大户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种植作物种类较少;(2)种植大户专业化水平受到户主年龄、加入合作社以及所在村至县城距离的正向影响,并受到党员身份、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耕地规模以及复种指数的负向影响;(3)种植大户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亩均利润越低,但提升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弱化劳动力投入对亩均生产利润的负向作用。因此,在当前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下,政府不应一味倡导大户向专业化转型发展,而是首先要引导农业专业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在提高区域产业化水平的条件下鼓励农户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居民的实际感知与经济增长的客观事实相背离,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表现,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消费以及GD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感知的作用呈非线性关系。在控制居民个人特征以及区域特征以后,人均GDP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感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消费增长的效应则是显著的。 GDP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是先提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实证分析而得出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注重和加强改善民生尤其是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经济适用房制度在本质上是一项事关低收入家庭安居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分配等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制度的主要缺陷有那些,如何改革?指出了现行经济适用房制度主要缺陷和表现,分析了经济适用制度实施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在总结吸收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经济适用房制度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腐败多发、社会不稳、产业结构升级难和经济发展滞缓等,使中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风险。因此,在剖析可能阻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路径: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稳步推进城镇化;建立廉洁高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止官僚主义作风和调整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