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民主执政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杰 《理论界》2004,(6):310-3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把民主执政同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起作为我们党的执政建设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思考执政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民主执政”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努力把中央提出的提高五种能力落到实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高校要有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为我们党确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从体制创新上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目标拓宽了道路;江泽民提出认真探索执政规律,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等重要思想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找到了准确定位。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探索,是一个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是党的十六大对我们执政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何政党执政都离不开五大基础,而政治基础是核心.它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五个以";明确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六条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雪 《南方论刊》2003,(10):16-17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的"质"、执政环境、执政前景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充分体现着党的理论思维的成熟,是我们党作为一个理性、成熟的政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党的执政地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执政党与国家、执政党与法律、执政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上.正确理解和把握我们党的领导方式,理顺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解决好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机构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是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执政能力建设是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解决好该问题就是抓住了关键、切中了要害、把握了根本,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历史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主要是指党的大政方针和各种发展战略。在中国共产党85年的发展历程中,执政方略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初步形成党的最高执政方略、根本执政方略、具体执政方略三个层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历史实践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敏锐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认清党自身历史方位的变化;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全面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中心地位和全过程,作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再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1,2(11):35-37
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就越丰富,从"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再到"先进生产力"就是对生产力内涵深刻变化过程的最经典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人们所说的“普世价值”概念是多义的,可以分为客观形态的普世价值与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对于所有人来说,其跟外界客体的普遍价值关系,由此而言的普世价值,是确实客观存在的。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就依赖于这种具有极大普遍性的普世价值。但是,观念形态的普世价值却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不过,某些人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的确可以达成某种价值共识,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4.
赵昀晖 《学术探索》2010,(3):115-118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孔子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和阐发,后人多认为此条是对君子修养方面的要求。本文从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关系分析入手,集中论述“器”与“不器”实为孔子“以仁释礼”、“仪礼相重”的又一具体阐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向社会的全面渗透,其异化现象也日渐凸显。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最彻底的人文救赎莫过于消灭阶级。但是,在两种制度共存并且必将长期共存下去的大背景下,当下的人文救赎选择只能是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思想等。通过这些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措施来抑制或杜绝人类对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  相似文献   

16.
谭恩美在《百种隐秘感官》中营造的诡秘气氛具有特殊含义:姐姐琨实际上是妹妹奥利维亚的“种族影像”,即第二自我;通过琨为奥利维亚寻找记忆从而帮助她回归完整的自我这一贯穿全书的主线,作者暗示了重拾种族记忆和向祖居国的心理回归才是解决美籍华裔身份焦虑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论中“才”“法”矛盾的解决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 《兰州学刊》2004,140(5):233-235
"才"和"法"这两个文艺创作论范畴有着天然的矛盾.中国古代文论家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式.尚理法者,不大胜也不大败,尚才气者,非大胜则大败.这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实践中解决才法矛盾的最常见思维方式.大部分理论家则认为最恰当的创作原则是"敛才就法".相对于"敛才就法"理论的保守,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敛才于法"的观点则体现了中国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诗经》爱情诗中树兴象的文化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象是《诗经》中特有的文学现象。在爱情诗中,树兴象与婚姻的祝福、情感的代言以及爱情观的表达密切相关,这是受到我国创世神话中的婚配形式和我国神话中的实物信仰观念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三个代表”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从这“两个必然”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此角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20.
释“关”     
郑慧生 《殷都学刊》2004,(2):6-6,28
甲骨文中的" "等字,根据金文中此字的隶释,应为关字,与其相关的朕字,意为缝隙、征兆,关字的古音据相关字音,应读为té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