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肯阐释的理想经济秩序模式,体现了对制约和影响经济行为者的规则性质的思考,为经济问题的分析增加了一种"宪政"维度,业已触及立宪选择的本质范畴。利己和利他的经济人假设是欧肯进行宪政经济分析所必要的逻辑前提。将实现个人主义运用到经济秩序上,并体现"自由的经济宪政的构想和对权力分析的方法"是欧肯的秩序经济著作的核心。欧肯力图在自由中建立宪政,设想在以自由原则为核心的宪政基础上建立合理秩序——竞争秩序。无论是私人权力还是国家强制权力的垄断统治及其交织更迭,都足以抑制竞争。对两种权力意识反竞争本质的根源性认识,不应拘囿于经济领域本身,而是应该深入到宪政制度构建的层面。欧肯主张建立和维持一种完全竞争下的经济秩序,以求化解权力冲突、协调社会矛盾、实现稳定均衡。国家主导的竞争秩序、理性原则导向的宪政选择、整体关联的竞争秩序原则以及多维结构的竞争秩序政策塑造,实际上嵌入并确立了欧肯宪政经济思想的衍生逻辑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民主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是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才逐步形成的。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的民众政权”的构想和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实践 ,是中共早期对政权模式的探索 ;“人民共和国”及“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萌芽 ;基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模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和建立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形成的标志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制定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更臻完善的体现。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相因相成。  相似文献   

4.
语境、对接与投射:清末宪政思想接受中的变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盛行的立宪救国思想代表了一种通过移植西方宪政制度来寻求富强的政治主张。这一思潮推动了政治话语权从传统的尊君范式向宪政民主范式的转换,并为此后的制度变迁注入了强劲的观念动力。然而,当时国人解读外来宪政思想时面临的语境,以及为使外来宪政诉求能与本土性道义诉求对接而担当起"政治动员功能",不能不将大量的本土要素投射到宪政思想之中,从而使之发生重大变调,偏离其本来指向的制约国家权力这一目标。清末宪政观的这一建构使清末,也使近现代中国的宪政思想及实践自始就背负了与宪政精神极不相符的理想主义负担。  相似文献   

5.
王仰文 《兰州学刊》2007,(11):111-115
自由与权力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仍为这一问题所困扰.被台湾学者尊称为"宪法之父"的张君劢坚信"人权为宪政之基本",在其研究、鼓吹宪政的过程中,贡献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强调个人与国家并重,政府权力与国民自由求得平衡.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有屡屡迁就甚或屈从,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每每落得无奈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楼建华  裘斌 《东岳论丛》2004,25(4):187-190
黑格尔的宪政法治思想既建立在先前的法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又对其有所批判和改造。逻辑和自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理性宪法精神的两个主要方面。他的宪政思想不仅包括制度和态度 ,而且还包括目标。认真汲取黑格尔宪政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对构建现代的法治国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8.
对于长期受无限制的国家权力困扰、正面临“如何管住权力”这一严峻问题的中国来说,《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斯科特·戈登著:《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凡引本书只注页码)一书中译本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围绕着探寻不依赖于统治者个人德性而对国家权力实现有效控制的政治制度结构这个主题,作者斯科特·戈登在书中考察了西方宪政的历史沿革,总结出历史和现实中那些对国家权力实行了有效管束的成功范例的共同特征。它们无不基于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一目标通过立宪明确国家权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聚集在《太平洋》杂志周围的学人是民初法政学者的代表。身处民初制度移植引发的政治转型的混乱中,李剑农等自由知识分子从学理的角度探讨民国立宪政治问题,努力争取法治、自由与权力制衡的实现,并期望于调和中渐进有序地推进宪政建设。当种种努力在现实中遭遇失败后,他们从要求制度变革转变为关注国民心理及价值启蒙。《太平洋》派学人因其独特的知识背景与政治主张,在知识界的各思想派别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认为,太史儋《道德经》是老聃《老子》的增订传本,而且《道德经》从逻辑定义、世界基本规律、认识论和军事辩证法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现代国家运用良性宪法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的标志。从本质上说,宪政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机制,也是国家权力部门内部的平衡机制,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机制。宪政是建立在宪政理念、宪政文化和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把从法国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写在作为革命纲领的《军政府宣言》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创举,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走上了“西方的道路”。孙中山的自由观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即从强调“国民自由”开始,中经否定军人、官吏、党员的自由平等权利,最后转到“要大家牺牲自由”,去争取“国家自由”。否定党员在党纪国法范围内所应享有的自由平等权利,既挫伤了党员的革命积极性,又导致了党的分裂。争取“国家自由”虽然具有正当性,但把国家自由与人民自由对立起来却造成了严重后果。自由需要宪政制度来支撑。孙中山认同宪政,但因强调为国家争自由和自由“要附属于民权”,结果在中国出现的并不是西方式的宪政,而是东方式的威权统治。  相似文献   

13.
试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刘笑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文提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的观念,认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信息和主张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发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价值,“无为”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行为原则或方法。从概...  相似文献   

14.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民彝和自由是其早期宪政思想的价值基础。李大钊承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余绪,宣扬民彝和自由的宪政价值,推进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对中国现代化的诉求,有着鲜明的中西合璧的人文思想特征.把中国建成一个与本民族传统相适配的民主宪政国家,是学贯中西的张君劢一生心志之所在.张君劢肯认现代社会的“进步”意义,并认定这一进步须通过思想方法与科学精神来达到,所以他尤其强调制度“演进”要与现代生活观念相应并宣称要“采西方学说之长”而“合于现代生活”.在张君劢眼中,欧洲步入近现代的标志,与其自然权利说导致的立宪政体、民主政体制度的确立是相应的.所以,他强调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养人之所以为人”,“惟有尊重自由”.  相似文献   

17.
人称民国“宪政之父”张君劢毕生致力于民国的宪政事业,在其一生中对中西方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对宪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入全面客观的过程,先后出现不同的转变.对西方宪法的理解介绍从早年的出于立宪强国目的转变为着眼于“民主”的目的;对宪法的实质与目的理解,从保障人权转变到集中国家权力,后又回归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自由人权;在宪法的实践上,张君劢既注重文化层面对国民素质的改造,也注重实际政治层面的宪政制度建设,但中间有过以民智不足为由而淡漠宪法实践.这些转变必将有助于正走向宪政的令人对宪政、宪法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19.
道与演化——老子自然哲学推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哲学最高范畴道的论述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宇宙演化思想形成奇妙对照,西方科学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向往主要来自于对老子哲学的深层理解。老子《道德经》中对道的有关论述描述了一幅宇宙从无到有演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关系是不断演进的。在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无宪法即无行政”,随着威尔逊范式逐渐占据主流,公共行政慢慢游离于法律。随之“行政国家”出现,宪政模式也由此发生了由古典向现代的变迁。“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一种管理主义的复兴,由于逐渐脱离了宪政的规制和导引,引发了公共管理宪政基础论的重构。考察公共管理与宪政之关系的历史演进,不难总结出脱离宪政的公共管理,不利于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