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美学认为,“审美物象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审美意象则是艺术形象的内容。艺术形象就是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的审美物象;就是物化、固定于审美物象的审美意象。”①深入释读和仔细研究鲁迅的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构制均具有审美意象跨文本互补、对接的特征:即两个(或多个)不同小说文本之间,其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限定,具有着前后互补和相互渗透的艺术现象(有人称之为“互文现象”)。概括而言,这一艺术现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在主体形象悲剧命运的跨文本互补、生活内容与生存境况的…  相似文献   

2.
语言符号之所以难以言说情感,决定于它具有线条性、历史文化性和概括性特点;艺术符号因与情感形式具有逻辑上的类似,它可以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造型艺术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以感性刺激,所传达的情感比语言符号宽泛含蓄得多;乐音的运动形式因与人的内在情感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音响艺术符号最适于表达人内心不可言说的动态的情感世界;语言艺术符号虽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但它也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新奇景象。  相似文献   

3.
贝尔从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归纳出来的“意味形式”的审美概念包括三层内涵:意味源于形式;形式具有引发动人情感的功能;有意味耐品味的审美情感;而其灵魂则是崇尚艺术品能引发人心灵与精神的美感.就此概念的本质而言同样适用于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叙事的审美分析;以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小说,发现明清小说叙事意味形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叙述者的叙述意图及其意图力,在于叙述意图所规定着的内、外叙述者意图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意味形式生成的三大层次:诱人、动人、移人,以及七种类型:对抗意味、人格意味、幻想意味、巧合意味、怪奇意味、神秘意味、诗思意味.意在弄清明清小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运用审美判断标准对艺术家“向善”的评价,即恩格斯提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运用审美判断标准对艺术家“求真”的评价,即恩格斯提出的艺术家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运用审美判断标准对艺术家“创美”的评价,即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杨文忠 《中州学刊》2012,(4):194-196
新闻、历史是实用文类,文学则是审美文类,它们在审美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新闻、历史不但在内容的真、善、美方面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而且从形式方面看,新闻、历史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无法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所谓"真实美"的说法,很可能是从美学史上的"真即美"这个片面观点中演绎出来,机械地搬用到新闻理论中的。"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诗味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味”并不是、或主要不是作品所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作品“结构”所产生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义可分成“指称意义”、“逻辑意义”、“结构意义”三个层次,前两者是艺术形象的语义内容,是认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它所提供的主要是认识的或道德教化的价值,而非审美价值。只有艺术的“结构意义”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得以产生的关键,因为它不是艺术形象直接指证出来的语义内容,而是一种“象外之旨”、“言外之意”。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具有超越语言逻辑和形象符号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在审美方面的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运用非常广泛,其特有的审美心理对它们各自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探讨中国古诗词与现代标志中的古典美学法则,不仅有利于吸取古诗词的审美经验,将文学抽象美转化为艺术形象美;而且有助于发掘现代艺术形态的丰富性内涵,提升现代艺术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8.
对东皇太一的神性所指,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东皇太一是不具备实体的普遍的超具象的哲学观念;同时因其缺乏人格化形象而又是自然宗教神;作为心灵化的艺术形象,它又打上人类情感的印记而非僵死的虚无存在,从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的基本主题是人是目的,他研究美学也是为了探讨审美在完成人的本体建构中的作用。这决定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也就成了他提出的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的核心思想。在我国学界所流传的对康德美学的三大误解:美在形式而无关内容、无利害性即完全无关利害、美与崇高是对立的,就是由于背离了康德哲学的基本主题,对之作孤立的理解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11.
殷商是中国文学语言的起点,《诗经·商颂》语言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从语言符号层来说,《商颂》语言声音具有抑扬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诗人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从语言形象层面说,《商颂》已经开始运用描述的语言创造具体可感的诗歌艺术形象,它歌咏的先祖有契、成汤、相土、武丁等人,其中的成汤形象塑造最为成功,诗歌展示了成汤后人以无比的崇敬、景仰、感恩和虔诚祭祀先祖的情景;从审美意蕴层来说,《商颂》语言意蕴比较丰富,读者可以从诗句中品味到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2.
唐代兴 《天府新论》2016,(2):107-116
文学的伦理问题,不是研究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应该是文学的本体论问题。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其核心问题是文学体式,它敞开为形式和本体两个维度:文学形式的内在规范是文体模型,其外在形式乃语言、形象、结构、技艺、意象、象征、隐喻等;文学本体的内在构形是文学心灵范式,其敞开形态是真善美。在文学本体世界里,美乃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其本体,善是本体的本体,它构成文学的真正基石。无论从文学的先验构架论,还是对作家之文学创作论,只有善才可使真成为可能,也只有善才可使美获得内在生命魅力。缺乏善,文学可能有虚假的真和修饰的美,却不可能有真实的真和纯正的美。  相似文献   

13.
宋玮 《中州学刊》2005,(2):200-202
空白意识是文学艺术家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也是文学作品追求的极致.它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未确定性审美特征.当它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形态呈现给读者时,必然会与读者的接受活动产生审美张力的对峙,它强烈要求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情绪、思想等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去填充以最终消解这些张力而走向完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小说创作中的空白美学策略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孙犁小说进行探讨、研究,说明孙犁小说在歌颂家乡、女性和平凡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并进一步阐明研究孙犁小说的美学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美的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小说不仅反映了作家所熟悉的崭新的人生形式,而且还探索、挖掘和表现了人生价值,在启迪人们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和哲学是两个相互渗透、关系紧密的学科。哲学界有一元、二元、多元这说,语言学界亦有一元、二元、多元之争。所不同的是哲学关心的是世间万物本原和派生物之间的关系,而语言学关心的则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可分与不可分的问题。在语言学中,认为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的学说称为一无论,认为两者可分开的观点是二元论,从功能和意义出发,认为语言可以同时发挥多种功能的理论称为多元论。本文拟从韩礼德语言多元论这一角度出发,探讨语篇文体分析当中所体现的语言特点。二语言学一元论者认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  相似文献   

17.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也是人体语言的艺术,它以深远广阔的生活内容,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并借助人体来塑造艺术形象,具有多功能作用。加强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特有的兴趣和美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蔚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138-140
语言是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的媒介。与一般小说的叙事者不同,朱天文将传统小说的叙事语言链条拆成了碎片,按照新的符码重新加以组合,用标点符号缝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书写方式,利用这种停顿将人物的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语言特色。使其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发展到现代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向:这就是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探究。这一探讨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语言”形式的逻辑分析;第二,对“语言”(言语)实际运用方式的考察;第三,对语言“存在”意义的阐释。而这三个方面实质上分别表现了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三种境界─—“真”“善”“美”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对“真”的追求,首先是从批判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倾向开始的。在一些哲学家看来,传统哲学提出的许多形而上范畴和命题(例如“理念”、“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不仅在经验中无…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最使他们迷恋的性爱模式决不是象西方人所注重的那种具有现实逻辑意义的爱情关系与婚姻结构,而往往是专注于具有理想色彩的婚姻模式。这种理想色彩的典型表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较具世俗意味的“才子佳人”模式;一个是具有幻美色彩的“仙女尘夫”结构。前者显然带有过多的道德理想倾向,是中国人现实性爱结构的最高形式;后者则作为中国人性爱方面的欠缺——伦理主义对人性的严重桎梏——的补偿形式,亦具有独特的反现实意义与特定的审美价值。这两种典型模式是构成中国情爱文学不同于西方情爱文学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后者,由于它带有较浓的神话色调与魔幻意味,必须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与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