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寻找原因,即发现周围世界中各种因果联系的需要,并非始于人类。它是高等动物“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但是,动物只能够、也只企图掌握那些与自己的生存直接有关的明显的因果联系。人类则不然,随着人的智力和生产技术的增长,随着人类支配环境能力的提高,人企图发现各种联系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明人类的思维一样,关心事物发生的原因。但它是循着根本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这些原因的。那么,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与文明人类的因果观念,到底有什么差异,或者说,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原始先民的种种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五四精神?人们有多种看法,比如:爱国主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批判精神;思想大解放;等等。越过这些看法,我们可以发掘出本体意义上的五四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人的觉醒,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猛烈骚动和确立,就是将人的解放置于自觉并为之勇敢呐喊。这种精神正是多少年来被淹没和为我们所不敢正视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需要,人的需要的一般含义什么是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哲学范畴,不仅仅是指人的需要,它还包括动植物的需要。这就是说,需要并不是人类及其社会所独有的范畴,整个生物界也存在需要的问题,需要的主体不只是人,动植物也是需要的主体。需要的一般含义可以概括为:需要是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这种状态是有机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有机体,特别是人类一切活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来源。那么,作为需要主体之一的人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所谓人的需要是指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依赖性和欲望要求。人的需要主要指人类及其社会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按照其要求不同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按照性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欧洲和印度是世界文明三大发达区域,哲学思想也较为发达。自古以来,这些区域的哲人对于人的欲望问题的种种看法,构成了东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历史上这些地区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存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对欲望持否定和抑制的态度并加以具有古典特色的哲理分析,是古代哲学的主流,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今天的人类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向何处去?20至21世纪之交及以后的世界将如何?现代文明是否有未来?人能否改变世界?这些问题属于永恒的、同人类的自我认识及其展视明天的愿望有关的一类问题。显然,这种愿望是由使人的生存变得更合理、更有目的的憧憬所决定的。这是很自然的,但应立即说明,例如,所有预言者对“能否真正改变世界?”这一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价值,把握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应从各种价值现象中抽象提炼出它们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同时这些本质特征也应当存在于一切价值现象之中。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正是人的伟大和高明之  相似文献   

7.
哈代小说人物无不在诸如对爱情、事业、名利等原始欲求的吞噬下焦虑、彷徨、挣扎、苦痛。这些与生俱来、永无止境但却无法摆脱的原始欲求正是导致他们命运的真正元凶。虽然时代风貌、社会环境、道德习俗及个人性格特征能承担部分或主要责任,但我们更应看到这是整个人类、人性的困惑和悲剧。哈代道破这一玄机,这正是其作品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美是什么?是人们始终围绕着美学进行探索的问题。美生成于自然,还是生成于主客体的关系,抑或是生成于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美是客体的价值属性、美是人的自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主客体关系的自由与和谐、美以实践为中介生成与发展的历时性变量等方面来综合考察美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在社会中,个体依然是软弱的。况且人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是一种永恒的缺憾………但西方人为自由的生存,不断地进行抗争。西方文学正是反映了这种生存意识。能够准确捕捉人类历史的“脉搏”,这或许是西方文学走在世界前列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 原始的求优努力及其产物 人,作为自谋生存的生命,他的求生意志必然是强烈的,积极的,这体现为原始人力求战胜艰难与恐怖,力求对环境和谋生对象的掌握和控制,否则,他就不能很好地生存。当然,在原始的生态环境里,无须艰苦的冒险,已可求得起码的生存。然而,这种情况必竟是暂时的,稀少的。并且,对于一个健全的民族来说,一个良好的环境往往会促使它更快地发展,从而产生更高的需要。因而,人类在任何环境下,其求生意志都是强烈的,并推动着他不断奋斗。 然而,承认人的求生意志是不难的,问题是,人的求生意志对人的求生活动有什么影响?特  相似文献   

11.
原始公社存在过食人之风,这已是公论。问题在于:食人风气最初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食人风气最早出现在何时?有论者认为:食人之风在原始社会的出现是出于某种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是在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的,因此食人之风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在蒙昧时代中级阶段(指原始社会早期,即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在这个阶段上大概发生了食人之风,这种风气,后来保持颇久”。我们认为,恩格斯的这一看法至今仍  相似文献   

12.
公文起源于社会管理公文究竟起于何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公文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文字产生之前有没有管理?有没有管理所需要的公文呢?人类社会就从猿人算起,其间经过家族、氏族、部族、部落、国家等发展阶段。即使是家族、氏族社会,人类就有了群居生活,就有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人三为众。”(《国语·周上》)一个家族,或一个氏族团体,又何只三人呢?有众就有  相似文献   

13.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14.
当人们步入生活世界时,面对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生存能力的制约,打破这种生存的局限,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实践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实践行为,我们就会发现,用文化活动来对之进行概括,或者对这种行为的本义进行追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c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代文化哲学沉思)(李鹏程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这一问题从本体意义上进行了回答。什么是文化,作者做了康德式的回答。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的意向性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主体的认识意义上确定了文化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这即是说,人类(包括个人)应该而且必然具有这种“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忏悔意识,因为它是“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的体现。对于忏悔意识的理解,学术界有种种,但我认  相似文献   

16.
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可能使许多读者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不少读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关中国通史的著作,甚至下功夫研读过某种中国通史;"陌生"的是,20世纪的百年中,史学家们撰写中国通史的历史过程、整体状况怎样?其中有些什么重要的问题值得研究?研究这些问题对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民族精神有什么作用,对中国史学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等.本书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正是其突出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剩余价值量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正是人的本质的数量表现。对这种人生价值分析方法,有学者提出了种种质疑,客观上也存在诸多难点,本文对这些质疑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一、体育运动社会间性的基本矛盾体育运动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同语言、意识等社会现象一样,也是社会生活需要的结果。我们说,社会需要和人的体质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矛盾。正是这种矛盾运动使得各种不同的体育运动方式得以产生、发展、兴亡盛衰不断变化,绘制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图画。应当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需要,绝不是什么个人的主观的意图和愿望,而是一种通过人所反映出来的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这种社会需要是由三个…  相似文献   

19.
关于死亡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得追问:死亡究竟是什么?这种追问势必抖出死亡自明性中的种种破绽,并将看似矛盾的死亡定义交付于人们。首先,我们从整体角度追问。假如冥冥之中真有一个永恒的上帝的话,他一定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死了,但人类依  相似文献   

20.
人类知识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古老而长久的话题。谈论知识,就必定会牵扯到客观性和真理问题。那么,什么是客观知识和真理?人类怎样达到客观性、走向真理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朱志方教授所著《科学革命与人类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为我们探讨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革命与人类知识》一书,是以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革命的论述为材料来探讨人类知识的性质的。作者在研读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科学革命说并不冲突;波普不是不断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