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北海”、“南海”为何义?众说纷纭,未有确解。王力《古代汉语》注云:“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言其远。”显然是将“海”理解为“海洋”。可问题是,明明楚国并非濒临南海,而文中却说“处南海”。看来将“海”释作“海洋”多少有些牵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则注云:“北海,泛指北方边远的地方,下句南海泛指南方边远的地方。”显然是将“海”释作“边远之地”。又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相似文献   

2.
“海舌”、“浮岛”与“鱼岛” 大理喜洲金圭寺村的本主是“大黑天神”,当地至今流传着大黑天神化身为“黑衣老僧”在洱海西岸安置“海舌”的神话。洱海西岸喜洲的金圭寺村一带为三面环水的长条形陆地,约有五里,名为“海舌头”,又叫“大灌鹏洲”。据说,这一沙洲,本是靠近洱海东岸海子里的“一块小山样的漆黑的大石头”,是那救龙王三公主的段郎,使  相似文献   

3.
偶翻今年四月号《长安》文学月刊,在一篇文章中引有这样一首诗:《爱我吧,海》 爱我吧,海, 我默默说着, 走向高山…… 弧形的浪谷中, 只有疑问, 水滴一刹那 放大了夕阳 据说这就是近年来在青年中风靡一时的所谓朦胧体诗。读后确实使人感到“朦胧”;恍兮惚兮,不知所云!是“海”爱“我”?还是“我”爱“海”?“我”、“海”、“山”,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浪”和“谷”又是怎样捏拢到一块的?为什么还是“弧形”?诗,无非是状物抒情。那么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境?说明什么问题?这使我联想到最近在北京看过的一个外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些作品我不懂得叫什么艺术流派,但我想是与朦胧体诗有点亲缘关系吧。比如有一幅画,画面上直直地画了几条黑杠子、红杠子、兰杠子,此外,什么也没有了!这是要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的小说《海与泡沫》描写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一群知识分子的垦荒生活。小说文本采用了两套话语:一套是大家经常在各种集会上看到、听到的“原则”、“纪律”;一套是要靠别人作注释才能明白的、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言说的话语。在这两套话语中,后一种话语不仅常常包含着前一套话语中的真实意义,而且往往构成为前一套话语的“反题”。《海与泡沫》中的各种话语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集体开荒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游戏语言”。这样的“语言游戏”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因此,《海与泡沫》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的一页,它赋予这部作品于小说史之外的另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洋资源共同开发以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制度为基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为依据,是国家间解决海洋划界争端前常见的“临时安排”。中日在东海可以两国权利重叠区域为共同开发区,选择合资机构联合经营模式,设立协商和咨询性质的管理机构进行共同开发,使东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相似文献   

6.
筹海,是我国海防的传统思想,而赋予近代筹海以民族反殖民斗争的新价值,则是从民族英雄林则徐开始的。林则徐的筹海思想,是他领导鸦片战争时期民族反侵略斗争实践的直接产物。而从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加以考察,则明显带有近代筹海的战略特点,因而,颇值得深入探讨。对于林则徐筹海思想的战略特点,我认为有如下诸方面:一、提出“探访夷情”为筹海决策的战略基础将情报、信息,提高到制胜强敌决策方略的战略高度,予以充分重视,这是林则徐筹海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林则徐在其奏疏中,曾明确指出:“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种“田”·下“海”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一石击 起千重浪”。 “给某企业断‘奶’断‘皇粮’逼企业下海……” “某书记、科长承包某公司,下海了”…… “某哥儿们开店、练摊,下海了……” 机关企业、街头巷尾,议的、侃的都是换脑筋,下“海”。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曾经三次入长安。开元十八年,为寻求政治出路,“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是为“一入”。天宝元年,奉召入朝,待诏翰林,是为“二入”。天宝十二年春,幽州之行归来,又有一次长安之行,是为“三入”。此三次中,“二入”早已为世所知,“一入”之说亦基本确立,唯“三入”之说,尚在探索之始。  相似文献   

9.
蔚兰的大海,围绕着我们的国土。从东北到西南,我们的祖国有绵延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我们的人民就熟悉海、热爱海。“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们民族崇高博大的胸怀;“乘桴浮于海”把我们的文化传向远方,是我们古哲人的善良愿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对着那缥渺的海市蜃楼,我们的祖先曾产生过多少幻想和传说。因此,对于海上交通,  相似文献   

10.
杨芹 《广东社会科学》2023,(2):113-122+287
“岭海”一词,从唐代开始出现,至宋代使用增多,尤其于宋人文集中频繁出现。“岭海”指彼时两广地区,因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而名之;且以“海”名之,其意涵常与濒临之海洋以及孤悬海外之海南岛相关联。唐宋时期,中原人士和岭北士人对“岭海”之观感和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反映在“瘴疠”“蛮荒”“僻陋”等几个方面,这也影响了当时士大夫对任职两广或谪官岭南的态度。“岭海”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与唐宋时期岭南的开发进程密切相关,也缘于世人对岭南之自然地理环境及海洋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与海》历来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对抗的具象化表征,其中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可是,老人在与海的对抗中,为什么又一再把海当作迷人的“女性”,把与自己对峙的大鱼称作“亲兄弟”,甚至承认自己不禁喜爱它呢?“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显然“对抗论”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其主题。于是,新的补充论点出现了:老人在与海、鱼的对抗中感觉到了自然的智慧、永恒和伟大,并无形中与其浑然一体了。那么,使二者浑然一体的内在依据又是什么呢?或许,结论的局限正来自角度的局限,换一种角度考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详于言山、言水,略于言海,谓之“山海经”名似不正,故辨之。(一)由《山经》五方山系的走向状况及所述山名可考可知者,可以肯定《山经》所载之地域为今之南起江、浙,北至豫、晋,西起陕,东至鲁的多山丘陵地带。而《海经》并非言“海”,所谓“海外”、“海内”之“海”是被作为欲述主体的“位置”的“座标”,其本身并非“主体”。《山经》、《海经》所载“山北海南”的地貌特征符合中国“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地理特点,此实为远古先民对我国古代疆域原貌的真实记录,非“虚构的神话”。(二)古人关于“方位”有三类体系,即“四方体系(东南西北)”、“五方体系(东南西北中)”、“《河图》、《洛书》体系(北东中西南)”,其中,“四方体系”、“五方体系”乃东部初民“天象观感”的“自然主义”产物,“《河图》、《洛书》体系”是从哲学义理角度对人类文明所作的精辟概括。《山海经》采用“四方”“五方”体系,尤其是《大荒经》用“东南西北”体系,可征《大荒经》为《山海经》的最初文本。(三)《山海经》之“始态”只是“图”,是太古初民之岩画的摹本。“文”后图而作,是对“图”的直观的描述与解释。《山海经》成书的历程是:初“由图生文”(“图文异处”)、“图”亡“文存”;复“由文生图”(“图文异处”)、“图”再亡而“文犹存”;再“由文生图”(“图文合壁”)。  相似文献   

13.
达赖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教派的一大首领。达赖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是汉语,指佛学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瓦齐尔达喇”为梵文,原意为金刚菩萨,有坚强、不灭的意思,“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或海洋般的”;“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与汉语“和尚”,“僧人”的意义相同。整个称号的大意是:无所不知的坚强而广深如海之上师。  相似文献   

14.
1894年9月24日凌晨,清政府以北洋舰队“济远”舰管带(舰长)方伯谦在中日黄海海战中,“自致远冲锋击沉后”“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等罪名,将其正法于军门之前。方伯谦被杀,引起当时军内外极大震动,或谓罪有应得,或谓实属冤杀。此案聚讼至今,犹未了却。近百年来,为方伯谦鸣冤叫屈者,首推方氏之妻。方氏被杀不久,方妻即以被冤杀为由上北京告御状。此后,方氏的部属以“冤海述闻客”署名,撰写《冤海述闻》,公开为方鸣冤。由林乐知采译蔡尔康札记的  相似文献   

15.
苏轼从公元1094年贬谪惠州至公元1100年离开儋州,在岭海共度过了七个年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苏轼提到的三州,岭海就有两州。由此可见,岭海的生活和创作在苏轼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思想极为复杂。“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从他在岭海的咏物诗可考查出他晚年的思想轨迹。 一 苏轼岭海的咏物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岭海的琪花佳果,抒发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苏轼在岭海的咏物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岭海琪花佳果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岭海荔枝是载誉天下的佳果。据文献记载,最早把荔枝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汉朝的司马相如。到唐代荔枝成为文学的“宠儿”。白居易和杜牧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专咏荔枝的诗有四首。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写道: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年间佚名编辑的《人海诗区》(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标点,陈高华校订,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是吟咏北京诗篇的选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关于书名的含义,该书前的“出版说明”中解释道:“编者取书名为《人海诗区》。‘人海’,极言人众也。五百位作者不谓不众,两千首诗亦不可谓不多,搜寻当非易事……‘区’同‘讴’,讴歌也。”“区”同“讴”,但此处“讴”当作歌曲之意,释为动词似不妥。说“人海”是“极言人众”即作者众多云云,则大误矣。此处“人海”乃代指京城北京。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云:“惟有…  相似文献   

17.
菽庄花园     
《中文信息》2008,(3):139-139
菽庄花园建于1931年,位于岛南部,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1955年改作公园。全园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各造五景。菽庄花园集世界园林艺术十大特点中的三个最有艺术个性的特点于一园,是很难得的。第一个特点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见不到海,到了花园门口甚至进了门仍见不到海,一堵黄墙挡住了视线,待到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突然“海阔天空”,取得突然见海的惊奇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上海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上海之名自宋以后才有。唐天宝时(742-756)此地仍为海,叫华亭海,在华亭县东北。《嘉庆上海县志》載:“天宝……置华亭县即今松江府全境其东北为华亭海……即个县境”(1卷20頁)。《同治上海县志》載:“唐……置华亭县……其东北华亭海即今县治”(1卷1頁)。这些可以說明上海在唐天宝时并未成陆。何时成陆?大概要至唐宋間(即十世紀中叶),迟于宋則肯定不可能。因为宋熙宁七年(1075)  相似文献   

19.
1928年5月,国会参议院中的保定派议员首先发起了关于解释黎元洪任期的“驱黎提案”,是为曹锟“政治逐黎”的发轫,导致了其后的“倒阁”和“军事逐黎”,从而铸成了曹锟贿选为总统的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丑闻。那么,“驱黎提案”的发起人是谁呢?《近代稗海》载刘湘楚的《癸亥政  相似文献   

20.
彭应翃 《理论界》2008,(7):126-127
在《海的女儿》中,红色是承载了丰富的隐喻功能的色彩,它对凸显童话主题起到重要作用。在小人鱼游历三界的历程中,与红色相连的意象分别象征着热情与欲望、自我牺牲、基督教信仰。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提出了“爱是什么”这一问题,每一次出现的红色意象都是对爱的内涵的解答,而答案也随小人鱼不断上升的趋向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