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当前国内儿童自然教育直接照搬西方的森林教育模式或以游学、生物科学教育、营地教育等形式开展,忽略了自然与儿童教育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为了厘清自然的内涵,探究自然与儿童教育的本原性关系,探寻儿童教育回归自然的实践路径,从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关于“自然”的原初涵义入手,阐述自然所具有的“自己如此”“生长”“涌现”等原初内涵是教育回归自然的本原依据。让教育回归自然必须考虑到以下因素:不破坏儿童本来如此、自己如此的状态;顺从儿童固有的本性;激发儿童自主化生的力量;发挥大自然的儿童教育功能。儿童自然教育应“以自然为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旨”,在实践中走进大自然或创设微自然环境,以自然游戏为核心,融合生命教育和自然美育,激发儿童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能,促进儿童丰满生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华兹华斯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都崇尚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 ,笔者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 ,通过分析两位诗人诗歌及所处的社会人文背景 ,指出二者在实质内容上的区别 ,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回归自然的意义--陶渊明和梭罗的自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而梭罗继承美国超验主义的衣钵,但是他们在扬精神生活抑物质生活层面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是保全并防止人的异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热爱自然,擅长写关于自然的诗,一度被看成是消极的自然诗人。其实,作为一个诗人,华兹华斯经历了一个从爱自然到爱人类的过程。他既爱自然,更爱人类。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人和人性始终是他关注的对象。他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保持高贵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柯罗是19世纪最出色的风景画家,在他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风景艺术的研究,主张回归自然。柯罗的“回归自然”,既不同于启蒙运动和新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自然,也不同于印象主义所表达的自然,柯罗的自然,是与文明相对映的自然,是原始、纯朴的自然。在柯罗的作品中涤除了人类的矫饰,体现了人的质朴与天真,表达了柯罗真实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和卢梭个人浓厚的大自然情结,铸就了卢梭独树一帜的生态自然观。自然是卢梭最高的准则和毕生追求的境界,面对人类盲目推崇科学技术、高扬理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卢梭喊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他认为,签订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是回归自然的途径。卢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恩格斯和尼采皆从激进启蒙立场向更合理的启蒙立场调适;回归自然和辩证对待历史传统是其最典型的表现。恩格斯与尼采在批判基督教、肯定永恒轮回、力主回归自然、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前提下给形而上学留出一定合理空间、传统道德遮蔽和掩盖现实等方面,具有诸多类似性。批判基督教及其哲学基础,批判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走向了对新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恩格斯却把无神论贯彻到底;尼采以永恒轮回解构近代以来的“进步”观念,恩格斯却把永恒轮回限定在宇宙学意义上,不让其介入现代文明的价值系统;尼采肯定的自然正当是基于大自然或第一自然,恩格斯肯定的自然正当不全基于大自然,更基于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自然或第二自然。“形而上学”对于恩格斯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对于尼采更是一种存在论和价值体系。两人虽无直接交集,却有很多共同话题,存在一定思想交集,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8.
拜伦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由,赞美自然。拜伦作品深情地歌唱自然,呼唤人类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蕴藏着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文学中回归自然的倾向洪增流,尚晓进关键词美国文学,回归自然,浪漫主义,超验主义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类便向自然展示着作为征服者的伟力与骄傲。然而,文明社会又给人以种种压抑和束缚。在文明的枷锁中.人类渴望着重归自然.寻回那片自由而纯净的天空。这...  相似文献   

10.
回归自然-论张炜小说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大自然的歌者,他在小说中不仅描绘了一个个宁静、优美而又富有生机的自然世界,而且他从自然出发来理解社会人生、塑造理想人物.回归自然就成为他小说中的价值取向,回归自然意在返回生存的本真状态.受到张炜否定的是异化的社会和人,以及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观念;他高度赞扬了自然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12.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是马克·吐温凭着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的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美国乡土文学的先驱。"回归自然"是生态批评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是以文学的审美功用来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用该理论可以解析这部小说中的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共存,探讨作家对大自然的生态关怀和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关注和热爱,从而发现,回归自然的根本是人的内心回归到原本纯洁、健康、宁静的"内部自然"。  相似文献   

13.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文章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宗教写作企图返回人类心灵的原始状态,用信仰填充生存虚无的梦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精神拯救的无极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今日的古代文学教学大抵只限于史的知识的介绍、作品章句的串解和一般意义上的赏鉴 ,而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的贯穿 ,因此 ,已明显地表现出与生活的严重脱节。要改变这一切 ,必须重新回到文学之本 ,即格物致知 ,陶铸性情上来  相似文献   

16.
汉赋以“通过文学的法律”和“作为法律的文学”的形式,对汉代的立法、司法、执法通过铺陈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汉赋中表现的法律精神和法律理想主要有:支持天罚神断、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鬼神追求绝对公平的愿望;提倡德主刑辅的精神等.赋作家在作品中建构出盛世图景,表达其政治理想,推动了礼法制度的改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五四作家通过重返自然的叙事,把人与自然的联系方式由科学认识转变为生命感觉,拓展了道德和情感的认知范围与体验程度,传达出一种朴素的生态情怀,自觉不自觉地诠释了由自然彼岸回归自然之中的生态伦理命题,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在文学评论界一直是个长谈不衰的话题,很多时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存在。谈论"文学性"只有从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的论题出发,回到"人"、"人性"这一层面,才算是触及到了"文学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四大功能之一,即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这是文学对于"人学"本质——关爱人的体现。迟子建童年孤独,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这些不幸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气息。迟子建借助对死亡的书写、对童年的追忆和对自然的回归,释放了压抑的苦痛,疗治了心灵的创伤,使苦闷的心态得到了调节,内心世界变得静穆松弛,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心灵健康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神理范畴在理论界目前尚未系统论及,本文在前此本体论基础上,引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对应研究,探讨其创作论的内蕴及其呈现的品格,同时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与西方现象学美学对神理范畴统筹观照,揭示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与回到事物本身具有同构对应关系,确立了神理范畴的当下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