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知识网络构成的分解为基础,将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知识网络相关组织的知识属性分门别类.核心创意企业及人才以标志型知识为属性特征,创意孵化器和管理企业以整合型知识为属性特征,而文创相关专业院校及研究团体则以分析型知识为属性特征.知识价值网络形成初期的知识流动路径则表现为以高校分析型知识和孵化器整合型知识搭建的协会社团平台为基础,创意企业相互融合共筑默认规则的循环升级过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基础上,通过知识流动效率对比总结,同类非替代型创意企业的知识流动效率最优,在构建创意产业组织知识价值网络中,应平衡各类创意企业的知识流动关系,健全知识产权维护意识,培养积极的区域创意氛围.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中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知识拥有水平、工作满意度、薪酬水平、组织承诺、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等。本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选择知识拥有量作为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员工提高知识拥有量以达到流动要求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从知识拥有量的角度探讨了为什么知识型员工较非知识型员工有更强的流动倾向。  相似文献   

3.
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企业的知识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知识基础观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知识耦合对企业知识流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知识的流动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显著效果依然存在;知识耦合在数字化转型与知识流动的关系中具有传导效应,原有技术领域间的知识耦合与企业知识流动呈“U”型关系,而新旧技术领域间的知识耦合与企业知识流动具有正相关关系;数字化转型对知识耦合具有显著作用,其显著性受到时间窗口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文章构建企业知识流动SIRS模型,刻画动态能力演化不同阶段行业内企业知识流动的状态和数量.证明了知识流动模型的平衡点与稳定性,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稳态特征,仿真结果表明动态能力是企业进行知识流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何进  司有和  郑青 《统计与决策》2005,(16):151-154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文从组织内知识流动的角度研究知识共享活动,通过构建"学习-传授-时间"模型(Learn-Impart-Time模型,简称LIT模型)来对知识共享主体的学习和传授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主体的偏好,并据以把知识共享主体划分为四种典型类型,并探讨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指导组织内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茜 《统计教育》2006,(1):57-59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最后是创新的经济绩效。1.知识创造知识创造能力是一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基础。因为  相似文献   

7.
徐英林 《山西统计》2003,(3):21-21,45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将深刻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对统计信息工作与统计信息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一、知识经济的特征1、知识经济是知识信息创造及其在生产中运用的经济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为基础和知识创造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整个社会生产将围绕信息流动来组织实施。因此,获取知识的方式、效率以及所获知识的质量、将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因素之一。2…  相似文献   

8.
牛力娟 《统计与决策》2016,(19):174-177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创新.文章从知识治理机制的角度,以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提出知识治理机制下企业知识共享优化模型,并以高新技术典型企业华为为研究个案进行模型验证.研究认为,实施企业的知识治理,将有效解决企业知识流动阻碍;推动知识共享,推进实施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将助力于提高企业知识治理机制效能,最大化企业效用期望,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特点 传统的组织理论将组织结构看作一个刚性的东西,强调组织结构的稳定,在这样 的组织中,部门、层级间界限分明、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等级森严、部门间缺乏沟通、协 作意识差、办事刻板。这样的组织结构使得知识共享的范围往往只能限于本部门,知 识的流动层次多,企业内不同身份的人很难以平等意识进行知识共享,所以这样的组 织结构不能为知识的有效共享提供理想的环境。为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组织结构必 须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方向就是要使组织扁平化、部门和地区界限模糊化、组织结构 弹性化。 (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英国SEL公司削减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最高管理层 的管理幅度增加到20人左右。联邦运通公司从公司董事长到最低一级职员之间总共 只有5个管理层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沟通与决策的方式和效率均可得到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策略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靖 《浙江统计》2005,(7):36-37
一、知识管理兴起的背景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作了这样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一种"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根据OECD发表的报告,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知识资源正成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资本的地位日显突出,知识资源的获取、传播、利用、共享和创造能力是企业、乃至国家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战略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胡冰 《统计与决策》2016,(23):98-100
以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增长,已成“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文章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企业衍生和人员流动两种机制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和区域创新之间存在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对制度结构效率进行评价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文章从知识流动能够衡量创新系统效率的角度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制度结构效率评价模型,并对我国各省区企业进行评价,得出各省区制度结构效率评价结果与其知识流动状况紧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战略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资本概述知识资本是蕴藏于知识中,以知识形态存在和运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具有价值增值性的预付价值。知识资本不仅包括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而且还包括所有企业发展并积累起来的知识信息的显性和隐性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本的内涵 1.知识经济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生产规模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其核心是资本积累,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新经济增长模型中增加了知识这一新的要素.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发表的年度特别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文本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以信息和知识(即编码化的信息)为基础,对经济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隗斌贤 《浙江统计》1999,(10):24-27
为把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目标联系起来,并为制订其发展政策提供定量支持,有必要从数量方面深入研究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规律性。本文拟就知识资源量、知识资本量的统计度量方法作初步探讨。一、知识资源量及其丰度的统计测量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是以知识资源包括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为第一要素的,在生产中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在使用(消费)中是以高新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交换产生的新知识为主的。真正或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知识,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此可见,知识资源是知识经济首要的构成因素,对知识经济进行定…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具有四大主要特征:一是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二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在一篇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设想、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它将国家创新体系划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个部分。其中赋予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培训以知识传播(即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企业知识价值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知识化的经济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它面临的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企业的兴衰成败,不再完全取决于它拥有的资本,而取决于它拥有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它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推进管理创新。在这种背景下,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研究入手的传统价值链理论已无法适应  相似文献   

19.
劳动歧视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而言,人口流动是与人口移动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二是指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流动不同于移民,它包括人口在地区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的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移动,而人口移动包括移民和人口流动.在我国,人口流动与流动人口紧密联系,流动人口主要是指不改变户籍所在地的移动,一般被称为"民工潮"或被称为"外来人口".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基础建立符合我国城市存在劳动歧视状况的人口流动模型来研究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按照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地域和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包袱.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制度空间的解冻,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区域、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中部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在中部地区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流动大军(90年代中后期还包括企业下岗人员)中,形成了四种主流性的流动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