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岭南俚汉杂居区与中央王朝的经济交往以赋税为主,土贡为辅.这种经济交往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岭南俚汉杂居区已完全被纳入中央王朝,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上具有典型性.俚僚聚居区与中央王朝的经济交往亦有贡赋.  相似文献   

2.
刘建丽 《西域研究》2007,492(3):13-20
两宋时期,在西北地区活动的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是"蕃汉联盟"。世袭首领与册封官职并存;唃厮啰政权是以部落为政权的基层组织,"国主"与"议事厅"是其政治特色;高昌回鹘采用王制;甘州回鹘实行部落领主制,官号沿用突厥语名号,但兼采汉制;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双王制与封地制;西辽继续实行"两部制",制定了禁止分封土地、中央控制军队、减轻赋税、实行羁縻等基本政策。这些民族政权机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等,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相似文献   

3.
贾谊认为,汉初由于采取"无为"政策使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富商大贾、诸侯王的僭越,社会风俗的败坏,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的日益贫困等等,都将阻碍汉王朝的进一步发展.贾谊试图重定礼制,规范封建的政治、经济秩序,使封建统治处于一种可控的、良性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整个秦汉时期,汉匈民族关系是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联合月氏攻击匈奴,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引出西域、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情况,使中国人第一次将民族研究的目光从汉王朝的辖境放眼到今天的中亚乃至欧洲,从而使《史记·大宛列传》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认识,于是汉王朝开始对西域部分民族进行治理、设置政区,将之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的记述则是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5.
王莽废汉立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民族政策是其改制内容之一而在众民族当中,与匈奴的关系是莽之民族政策的一个重点。新莽时期的汉匈关系是以战为主的,但由于新莽时期的作战条件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故战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汉匈之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贵州咸同大起义,历时二十年,从咸丰四年到同治十二年(1854—一1874),参加起义的有汉、苗、侗、水、回等数十支民族起义军,活动遍布贵州全境.其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参加民族之多,在贵州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对贵州近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就这场大起义与贵州近代民族关系问题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新莽时期的汉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莽在篡位前后,对匈奴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害两族关系的政策和行为,严重地损坏了汉匈两族间的友好关系,下面本文将把这一时期的汉匈关系作为重点进行论述,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大方。 一、西汉末年,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西汉皇朝内部也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势态。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12年),王莽出任大司马之职,开始了篡夺皇位的准备活动。在此后的几年中,王莽通过杀子、献国、素食等手段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又通过诬陷贤良,排斥异己接近最高权力,取得了“权与人主侔矣”的地位。 在进行篡夺皇位的舆论工作中,王莽并未忘记利用汉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作文章。在西汉王朝周边各民族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最能对西汉王朝构成威胁的当首推号称  相似文献   

8.
西域战争中汉王朝与匈奴双方都使用"诅军"巫术,是军事史记录中罕见的情形.透视其文化内质,可以获得有意义的发现.讨论汉匈西域"诅军"史例,不仅涉及汉王朝处理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军事行政方式,也有益于深化对当时数术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宋太祖时期,经过对南方割据政权的多次征伐或招抚,川贵、湖广少数民族边区先后重新纳入北宋王朝的统治之下。统一南方后,宋太祖根据边区政治经济、民族情状和社会要求之变化等,及时损益制度,加强边区法制建设,诸多边区法令法规的先后制定和颁行,使宋在川贵、湖广民族边区的统治初步有了法制依据,并在制度上形成法律与民族政策互动统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汉代民族治理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中央王朝对民族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的思想,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汉代民族治理政策既踵武前元,又有新的创建,对后世的民族治理政策如唐代的羁縻州县制度、由元迄清之土司制度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汉代民族治理政策研究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一体与多元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约"在西汉民族政策中的应用做了系统探讨。认为"约"贯穿于西汉王朝民族政策的始终,对不同时期"约"的类型及其内容探讨后认为,"约"应用于民族政策所施用的对象都是势力强大且对西汉及其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政权,"约"的形成是双方势力对比的结果,而一旦势力对比发生变化,"约"的废除和重新订立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汉对周边民族统治不断加强的表现,反映着西汉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通用的一种处理少数民族与其他国家关系的特殊手段,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而西汉王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创始王朝,其和亲政策更能反映出最初的和亲政策对一个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影响,这对我们研究整个中国的和亲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和亲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产生了多种双语类型,其中又以"民一汉"、"汉一民"双语类型最为普遍.从历史到今天,"民一汉"、"汉一民"双语人才在促进新疆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民汉族际间的交往、语言文字翻译、语言研究和语言社会实践方面贡献卓著.文章认为当今社会,更应大力培养双语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双语人才,这是新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1949-1956年,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在建国初期党形成了"利用、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政策,并在建国后加以运用和贯彻。在过渡时期,党将"利用、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党和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使中国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埋葬习俗是研究埃及前王朝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埃及人的思想意识。根据埃及考古发掘材料,埃及前王朝时代已出现成人葬和幼儿葬、随葬品以及埋葬方向等习俗。这些埋葬习俗清楚地反映了前王朝时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埃及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以前中央王朝对贵州的开发一直停留在间接统治的水平上,仅在贵州设置边郡及羁縻州县。由于开发工作在中央政府的施政目标上排到极次要的地位,因而对贵州的汉移民一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所迁入的有限汉族移民往往被当地的土著民族所同化,或者逃归中原。因而13世纪以前见诸史籍的汉族聚居点到今天大多难以确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十六国时期民族政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矛盾是十六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为调和该矛盾而产生的民族政策也就为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汉———前赵和后赵政权对晋王室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趋势。这也使得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政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驿道既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统治力的体现,又是各民族关系发展和文化融汇的"传送带"。藏区驿道是中原地区驿道的有效延伸,是西部地区各民族驿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区与中原地区文化融汇发展的主要通道,"驿站传信"对藏区古代社会发展以及藏族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简要梳理了古代中原驿站网络辐射下的藏区驿道建设和吐蕃王朝及其后政权对于藏区驿道的拓展情况,并从信息传播角度论证了"驿站传信"对藏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2023,(3):187-203+208
北方民族大多在由前国家社会向国家演进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认同改造的问题。这一关键阶段恰逢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密切互动的时期,因此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自身认同改造的一种选择。中原王朝包容四夷的政治理念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吸引力,促使后者在认同转换的过程中逐渐突出中原王朝认同,最终建立起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是北方民族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改革中兴之举,要么再造盛世,要么实现了社会稳定,大大延缓了王朝衰退的时间。通过借鉴贯穿汉、唐、明、清四大王朝的中兴之路,其内在逻辑共性主要在于:贤君勤政或能臣主事是决定中兴的最主要的前提条件;而政策宽严适时应世、宽不失法、严不失德才是中兴改革之法;坚持宜稳不宜急、静水流深、持续不辍原则才有利于开辟中兴之路;坚持思想统一和外敛内稳的策略才能保证具体中兴革新措施顺利贯彻。这对我们现代全面深化改革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