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管理学在中国”2014年会(第7届)以“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新挑战”为主题,从当前中国管理实践的新情境出发,结合网络科技发展引发的组织实践与理论变革,通过管理学者及实践者深度对话,围绕创建“网络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从“管理学在中国”实践探索、“管理学在中国”理论研究、商业组织研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研究等方面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2.
尝试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将国内管理实践、国际管理学知识体、国内管理学知识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管理学自身研究过程结合在一起,并据此提出促进情境化理论建构的"适度非平衡"策略,即选择大问题、重视理论验证、强调定性研究、强调服务于实践,主要以贡献中间理论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将中国本土管理存在的基础建立在中国管理情境的特殊性之上是不可靠的,国内管理学术界当前主流的情境化研究不一定能产生中国本土管理学。这是因为,由于辅助假设的存在,情境独特性既无法被确证,也无法被否证,因此,中国本土管理学必须立基于视角的独特性。视角的独特性而非情境的独特性才是中国本土管理学可靠的基础;从而也是本土研究与非本土研究的真正分水岭,并且,仅有视角的独特性还不够,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这种视角的独特性必须强大到突破原有理论的硬核,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理论体系。这种对原来理论体系硬核的突破无疑就是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快速工业化、渐进市场化和全球信息化作为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国家情境因素,以此为基础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转型"、"完善提高"、"全面创新"3个阶段,总结了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学中的指导地位,重视企业改革、管理与发展的系统性,坚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问题与解决中国具体管理问题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规范相结合,坚持企业管理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本文最后指出,中国正在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未来中国管理学者的使命是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理论和学科体系,促进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管理方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吕力 《管理学报》2013,10(2):191-198
在经济学中,实证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科学",而规范理论是一种"艺术"。管理实证理论解释与预测管理现象,它回答管理科学问题;管理规范理论是为达到目标而提出的行动规则,它解决管理现实问题。规范理论因为要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选择一种"可行"的方案,在很多情况下逼迫人们放弃"科学的方法"。仅有实证理论,管理学的框架就是支离破碎的,无法直接用于解决管理的现实问题,因此,管理规范研究和规范理论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中国本土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矛盾的解决需要"规范研究",在实证至上的情境下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由于实证研究以探索普遍规律为目的,因此实证研究也绝不可能产生中国本土管理学。中国本土管理理论一定是规范理论。  相似文献   

6.
韩巍 《管理学报》2011,8(12):1772-1781
首先基于《管理学报》"管理学在中国"专栏7年来的相关文章,梳理了管理学者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直面中国实践—多元化方法论—改善学术评价机制"诸方面的共识,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剖析;然后,尝试从研究的"时间维度"、"情境维度"、"分析维度"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研究认识论框架,以期对中国管理学术转向"直面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科的实践属性决定了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时空情境依赖特征。本土情境作为中国企业成长不可分割的基本载体,也是促进管理理论与特色实践交融共生的底层影响要素。鉴于当前普遍存在“西方理论难适用”与“本土理论难开发”的共性问题,背后均指向对本土情境认知的泛化、碎片化、静态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VUCA时代本土管理情境特征的结构化梳理,刻画了本土情境演变的动态谱系和情境要素间的复杂组合,由此呈现出兼具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单一要素与多元组合等多维视角下的复合情境观。进而,在促进本土情境认知结构从离散化、架构化向谱系化与组合化演进的同时,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复合情境观在本土管理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嵌入角色与作用。通过明确时空情境敏感性下的“新背景-新过程”双维问题筛选机制,厘清本土情境在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嵌入”与“涤除”平衡策略,推动本土管理理论研究走向兼顾“本土特色”与“整体普适”的深度情境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相互补充与不断融合是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管理模式、东方管理学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第21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围绕"开放分享、多元包容——东方管理学新发展"主题开展研讨。大会从东方管理新论、管理实践研究、高新技术与管理、管理学者的责任与使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开展东方管理学的研究与交流,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管理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心;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世界管理思想,为发展世界管理学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周建波 《管理学报》2011,8(7):959-969
和谐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其"谐则"与"和则"、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机制,无疑是中国管理学史上值得一书的理论,但相比于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则有明显不足,后者基于微观化现象观察和问题导向,以过程结构观为指导方针,以"分竞转合"方法为过程路线,针对具体问题运用技术工具展开自下而上的科学研究,在归纳出微观理论的前提下,推演到普适性的理论体系层面,并作为普适性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播。和谐管理理论的缺陷明显在于:和谐管理理论体系的原理、方法论、方法与技术工具都处于宏观层面,导致其理论只能是一种管理哲学,而非技术层面的工具性理论。所谓和谐理论的整体思维源于对系统论的"整体观"认识,实则是不自觉地进入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逻辑误区,即终极和谐的本体观代替了分竞转合的过程观。按照管理过程结构观的思想,在中国管理情境(特定环境)下,管理理论建构要以"分竞转合"管理四分法为其过程方法,采取管理二元方式建构整合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或者说,管理过程的四分法、管理过程的二元方式是在中国特殊管理环境下,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最为可行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盛昭瀚 《管理科学》2019,22(4):1-10
管理理论的时代性是理论对管理的时代特征和重大问题的深度关切与回应,管理理论的时代化是管理理论能够随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能力属性. 时代性是管理理论的生命表征,时代化则是管理理论的鲜活度,时代性与时代化的统一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基本品格. 管理理论的时代化和中国化是管理学在中国实践与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形式. 时代化是普遍原理,中国化是时代化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管理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道路. 时代化通过中国化走向中国管理实践; 中国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又促进和推动了理论的时代化,并以此融入人类先进的管理理论文明之中,这既是中国管理的基本现实,又是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满足管理学者理论创新与中国企业实践需要、引领实践方向,是中国管理学术期刊持续成长的生机所在。进入新时代,中国管理研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古与今、中与外、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提炼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培育中国学派。《南开管理评论》鼓励管理学研究者扎根企业实践,倡导管理实践者加入管理学"学术共同体",努力为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搭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创平台。  相似文献   

12.
后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管理理论、实践与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力 《管理学报》2015,12(4):469-476
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社会研究既是对人们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改变人们的观念,通过理论建构塑造新观念下的社会实践.由于行为、观念与时空依赖性的存在,管理学研究只能达到“似规律(law-like)”和“半规律(demi-regularity)”的理论.对严谨性的苛求会导致大量显见的、常识性的研究结论.以建构实在论的视角来看,管理研究应着重于建构起一套能付诸于实践的“有用的”理论框架;以批判实在论的视角来看,管理研究应着重于探寻现象背后的观念、机制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非构念之间的表面相关性.在后实证主义看来,本土管理研究是对本土管理观念和本土管理文化及其变迁的研究,而非简单的外部情境化.后实证主义应该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平 《管理学报》2010,7(3):321-330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经历了3个阶段,其话语权经历了从萌芽到催生到完全西化的演进过程.西方管理学在中国的话语权可以解构为:引领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先入为主成为管理理论的主流;自诩为普世的管理学理论;控制大量国际学术期刊;借力强势组织管理实践活动;扩散和推广其研究方法与范式;依托国际化的英语语言等.当前,需要统筹"中国管理的理论"与"中国的管理理论"2条研究路线,在争取话语权利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话语能力,并以国内话语权的建构为切入点,继而争取国际话语权.在此过程中,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在学者个体话语权和中国管理研究集体话语权2个方面齐头并进,坚持问题导向的本土化研究思路,通过理论研究与组织管理实践的共同努力,最终重构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张笑峰  曹春辉  王磊 《管理学报》2012,9(12):1761-1771
第5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以"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为大会主题,是中国管理学界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时期的一次集体性反思与总结。结合大会报告、专题论坛讨论、会议论文以及现场交流情况,从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研究、本土领导理论研究进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管理、商业组织研究等方面对本届研讨会上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综述和点评。  相似文献   

15.
文理 《管理学报》2011,8(2):179-185
以中医学的五行学说"生长化收藏"各自功能状态的特征和顺应自然气候的人类养生原则为视角,分别依次对应"生长化收藏"不同阶段,论述了"管理学在中国"的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管理实践、学术组织、应用领域5个主要特征方面在学术上和谐发展的设想。最后指出,现阶段需要加强在学术上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以"生长化收藏"系统性的动态观念提出,在"管理学在中国"的各个不同的学术发展阶段中,需要学术带头人遵循"生长化收藏"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不同阶段进行引导和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情境钝感"、"情境敏感"和"情境效应"3个阶段,情境理论化成为基于管理实践实现理论创新的突破口。为了有效推进情境理论化的研究,应该从环境、组织与人的交互作用和动态演化来理解企业所处的情境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为例,分析了情境理论化的2个途径和4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提出以市场分割性为对象,研究市场分割性的情境效应,应该是实现中国情境理论化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早先"国际"视角的评估认为中国战略管理学仍处于"前现代"阶段,但从本土视角出发对近10年来中国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不完全梳理表明,中国战略管理学者在诸如战略领导、战略创新、制度环境与战略、文化环境与战略等问题上提出不少反映中国情境的战略概念,并在"环境-战略-绩效"的基本范式下开始了具有本土意识的问题研究与理论探索.中国战略管理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本土战略研究的整体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特别是从中国作为现代战略知识生产的后来者和知识创新的"缄默知识观"出发,提出中国本土战略研究要走"自觉-能力-问题"三要素融合创新之路,即提高本土化研究的意识与自觉、学习经典理论与方法以提高研究能力,以及深入挖掘本土重要战略问题.以海外华人学者对"制度基础观"战略学说的贡献为例,阐述了这一道路的可行性.最后,对新阶段本土化战略研究的5个基本问题和中国战略管理学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第3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3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对"理论与实践"、"问题与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中国特色管理学的构建;中国学者原创的管理理论.会议也对公共管理、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国有企业、知识管理与虚拟企业等聚集性选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9.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情境化教与学原理于管理学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基于情境化教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三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帮助管理学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从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视角看“管理学在中国”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韩巍 《管理学报》2008,5(2):161-168,176
主要围绕《管理学报》"学术讨论"栏目的系列文章展开讨论:首先检讨了"和谐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肯定了其"规范学术"的研究进程;接着针对"东方管理学"、"和合管理理论"的相关表述,分析论证了这2种理论比较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缺乏"直面管理实践"经验基础的不足,指出学术界应该审慎对待类似的中国管理理论建构;最后,就如何强化中国管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